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青海遴选·第54期】数字青海建设

【青海遴选·第54期】数字青海建设

2023-03-28| 来源:北辰遴选

一、背景链接

202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建成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建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节点,建设青藏高原数字产业集聚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000亿元,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二、深度解读

★基本内涵

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作为一个内涵比较宽泛的概念,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都可以纳入其范畴。在技术层面,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在应用层面,“新零售”、“新制造”等都是其典型代表。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不等于虚拟经济,关于数字经济的通俗说法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实现产业智能化。

与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扩散、应用和引发一系列以大数据处理为主要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发生了全面的变革。在数字经济中,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网络基础设施构成了新的生产关系,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力,数据对生产力的提升,呈现出了指数级效应。

一是数字化。数字化就是把社会经济活动通过信息系统、物联传感、机器视觉等各类数字化的方式来进行抽象,形成可记录、可存储、可交互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和关键生产要素。

二是网络化。网络化就是将这些已经抽象的数据、信息、知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载体让这些数据、信息和知识进行自由流动、无缝对接和全面的融合,网络化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

三是智能化。智能化,就是利用IT系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让这些数据的处理效率更高、处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数据处理,让社会经济活动效率快速提升,让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指数级的增长。

数字政府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重塑政务信息化管理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通过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进一步优化调整政府内部的组织架构、运作程序和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履职能力,形成“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数字社会是以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为目标,以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支撑,通过数据驱动推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数字业态变革型成长,形成全连接、全共享、全融合、全链条的数字社会形态。

★重大意义

第一,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打通消费堵点。以传统电商平台为载体的数字消费衍生了大量消费信息,利用数字技术抓取、挖掘和分析这些消费信息,可以更精准快捷地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经济迅猛发展,能够激活内需市场扩张能力。借助通信工具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交互,形成如直播带货等创新场景消费模式,可以激发新的消费潜能。

第二,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消费层次。数字经济对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的渗透,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进而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增加居民有效需求,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升消费层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市场规模扩大。

第三,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国内市场环境。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将使市场环境更加公开透明,促进要素在产业间、城乡间加速流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能力不强。尽管我国数字产业的创新能力有了长足提高,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积累不够,基础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精密传感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数字产品和服务严重依赖进口。在“逆全球化”、科技产业竞争加剧和发达国家加强对高科技出口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供应链断链的威胁,而且由于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特点,还会产生影响其他产业供应链的放大效应。

二是先进技术存在差距。尽管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在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例如,前沿数字科技的基础理论大多由发达国家的科学家率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原型由发达国家的科技公司原创;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最重要的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的运营方和主导者是硅谷的基金会和科技公司,我国许多数字科技企业在这些开源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对开源社区的贡献也比较有限。

三是国际化发展水平低。尽管我国已涌现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美团点评、滴滴等市值或估值超千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但总体上看,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市场主要是在国内,国际业务比重低,只有抖音国际版TikTok等少数应用在国外比较流行、拥有数量较大的海外用户。相比之下,谷歌、亚马逊、苹果、脸书等美国数字高科技公司进入世界许多国家并成为热门应用,国际业务收入在其营收中占有很高比例。

四是法律制度环境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对数字经济的发展秉承“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对数字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数字经济有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正成为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可能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从国内看,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定,一些数字业务难以开展,例如,对数据确权法律的缺位造成数据交易难以推进;法律规定的缺位还会加大一些数字业务创新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金融风险,比如曾经火爆的P2P金融业务。从国际看,数字领域的法律缺位会造成我国在未来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制定和我国数字企业国际化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是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数字经济总量大,广义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6.2%,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从产业的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数字企业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大城市,未来数字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从消费者使用情况看,我国数字经济的用户集中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智能终端普及率和互联网服务的使用率较低,数字服务的快速扩散可能会形成人群之间新的数字鸿沟,比如老年人在支付、打车、健康码等方面就遇到了很大困难。从企业数字化转型情况看,我国既有数字化水平世界领先的企业,同时也存在大量缺少互联网意识、数字化投入少、数字化人才匮乏、数字化水平低的企业。

★取得成绩

近年来,青海省高位统筹谋划,强化政策保障,加强项目支撑,抢抓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加快“数字青海”建设,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数字化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21年青海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840亿元,同比增长13.6%,占GDP的比重达到25%。

数字经济是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赛道”。新,意味着广阔机遇,昭示着无限潜力。为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建设体系,我省先后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和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细化数字经济发展各项任务和具体举措,全省数字经济发展1+2+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同时,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根镜像服务器和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绿色大数据中心建成投运,数字经济建设蹄疾步稳。

近年来,青海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产业数字经济在各行业领域发展机遇无限,空间巨大。青海以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和平台全面改造生产管理流程,将融云、融安全、融AI、融数字平台等产业数字化业务做成加速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青海充分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聚焦产业“四地”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积极融入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凭借本土技术服务便利条件,构建全省领先的“3+8+X”算力资源布局,抢抓时间节点,聚焦行业和客户,以绿色经验赋能全省各行业产业数字化建设,构建多方参与、开放共赢的合作平台,借生态之力,助力青海产业“四地”高质量发展。

★对策措施

1.党的二十大报告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2023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建成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建大数据中心算力枢纽节点,建设青藏高原数字产业集聚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000亿元,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2.2022年11月22日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

会议强调,习**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洞察数字经济现状、趋势与未来,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数字经济、怎样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方向、重点领域与路径方法,为我们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习**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关于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学习贯彻,牢牢抓住数字化变革重要机遇,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会议要求,要准确认识和把握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到差距、找到不足,科学规划、打好基础,立足资源禀赋,找准数字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定信心不动摇,扎扎实实往前推,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打造“单项冠军”。要构建全方位推进数字经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做好政策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的系统协同,提升举措的耦合关联,增强相关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撬动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要顺应未来发展趋势,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抓住“东数西算”机遇,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比较优势,深化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加强绿电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实现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推动青海自己的数据用起来,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让社会、部门、企业中累积的数据动起来、活起来,吸引东部省份的数据“搬”过来,培育壮大大数据产业。

4.青海省工业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立足我省信息化发展现状,全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1)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巩固“宽带青海”建设成果,打造泛在感知、高速互联、智能敏捷、安全可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完成区域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深化共建共享,推进社会各类资源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促进通信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减少重复建设。积极推进光缆路由优化改造,降低出省路由延时,建设西宁到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国际数据通信专用通道。

全面推动网络设施迭代升级。统筹推进4G网络深度覆盖和5G网络部署商用,适时开展5G网络区域和行业试点。全面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落实光纤到户标准,部署支持IPv6的LTE移动互联网络和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升级改造广电网络,加快推动广播电视领域平台、网络、终端支持IPv6。完善IPv6骨干网间互联体系,改造升级互联网骨干网互联节点,实现互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的互联互通,推进“三网融合”深化发展。

充分发挥数据中心支撑作用。依托海东工业园区高原大数据中心和在建省级数据中心,建设青海省大数据产业园,打造数字经济及产业发展集聚区。以青海省大数据产业园、柴达木云数据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三江源国家级大数据基地、海南州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以西宁、海东、海西、海南为区域核心节点,以引进大型数据中心和国内电子百强企业为抓手,统筹运用现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逐渐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科学新格局。适时推动技术先进、发展成熟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争取获批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服务西北地区经济社会智慧化转型。

(2)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提升数字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省内高校与数字技术领域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研究合作,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建立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产业链协同研发平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省级重点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省级金融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优化创新扶持、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管理等服务,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数据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数字经济关键技术、产品、服务知识产权数据库,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充分利用“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吸引数字经济领域高端人才落户,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岗位,吸引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任职,建立数字经济领域高端智库,强化政府、社会研究机构与企业研发团队的交流合作。打造多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引导省内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开展高级科研人员、熟练技术工人、职业经理人等各类人才的培养,鼓励各类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建设人才实训基地。

加快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围绕省内生态环境保护、智慧绿色能源、民族语言处理、北斗导航和天文观测等重点应用领域,设立数字技术省级科技专项。加强重点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和核心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补齐数字技术短板,开展数字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开展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加工、应用开发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积极争取国内主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省内布局建设根镜像服务器,提升我省网络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培育5G应用新业态,开展基于5G物联的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工厂创新应用研究。加快推进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工业互联网连接的对象提供统一的身份标识和解析服务,支撑实现全产业链、全领域的广泛互联。持续做好海西州量子卫星观测站的保障工作,全面支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和中科院院士技术团队在我省开展量子通信相关科研工作。

(3)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

壮大省内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以青海数字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场运行主体和重要载体,引入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参与,支持各市(州)培育地区数字产业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数字经济优质企业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通过政府支持及市场化、多渠道的融资形式为初创数字经济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和便利,通过税收优惠、后补偿等方式激励投资机构投资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优化数字企业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建设,构建“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创新发展链条,布局国家级创新中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大型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数据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数字经济关键技术、产品、服务知识产权数据库,推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4)大力推进工业数字转型。

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支持新建工业企业采用过程控制(PC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系统软件,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水平。支持绿色清洁能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开展制造生产线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低成本、模块数字化设备和系统的部署应用,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建设。支持两化融合基础好、数字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园区率先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试点示范。

有序推进“企业上云”,加强信息安全和资金保障力度,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由易而难的原则,在化工、锂电、能源、光伏等发展基础好、企业需求大、示范效应强的领域,积极开展企业上云试点示范,及时总结企业上云工作经验,适时在我省范围内开展工业企业上云行动,确保企业上云工作成规模、见实效。

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引导数字化服务供应商面向中小企业推出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搭建供应链、产融对接等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需求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快速响应与传导能力。培育发展新零售、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促进小微企业生产方式变革。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通过数字赋能增添中小企业发展后劲。

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优先鼓励绿色清洁能源龙头企业搭建行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数据管理、应用、共享水平,加快工业软件普及应用,推动工业应用程序(工业APP)的研发应用,实现现场生产过程完善、运营管理决策提升、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传统工业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

(5)推动现代服务数字转型。

大力发展数字商务,提升改造传统动能,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数字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各类商务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动“青海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等建设运营,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建立集在线采购、销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商产业生态链条。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会的影响力,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广中国(青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实现与西宁海关、税务、外汇等相关部门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外贸企业对接联网,为我省外贸企业提供网上关检一次录入、申报和随附单证上传等便利,实现国际贸易便利化。

推动数字经济多向延伸,加强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融合,创新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及产品,推动金融体系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智慧化转型。规范培育网络小贷、网络理财等新兴金融业态,探索更加移动化、智能化和场景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升对农牧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化数字技术在康复疗养、避暑消夏、民族医药、文化养心、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多元化、数字化、精准化“互联网+康养”服务模式,建设数字健康青海。

5.2023年DICT生态合作伙伴大会

要紧紧抓住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全面实施“云改数转”战略, 立足于产业数字化的新发展阶段,持续聚焦政企客户服务的新需求,不断提升和创新“专属服务”的内涵通过差异化服务举措,协同合作伙伴积极推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致力打造数字中国、数字青海建设新名片。

要加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建设。青海移动已建成青藏高原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也是省内唯一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的数据中心。青海移动还将积极探索合建的模式,与能源企业、社会各界一起合作共建数据中心,进一步加快数据中心建设步伐。青海移动将加大“招商引数”力度,吸引省外数据资源汇聚,吸引人才和企业入驻,加速做大我省大数据产业。青海独具特色,有以盐湖为代表的特色矿业,有丰富的新能源,有享誉全球的生态旅游,有高品质的农畜产品,进一步加快网、云、数、智、安、边、端、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我们的产业“四地”和传统产业相结合,赋能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四地”新格局,将是青海移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青海移动还将依托“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助力我省数字政府建设。

要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不断努力,全省制造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分别达到52.6%、10.5%,居全国第23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上线运行,盐湖工业互联网平台、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应用,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加速融合添足了动力。同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也在加快发展,电子级多晶硅、碳酸锂产量分别达全国产量的15%、17.1%,新型刀片锂动力电池国内首批量产。旭格光电液晶显示屏等10余家企业项目建成投产,不断填补着我省产业空白。


三、实战应用

问题1:请结合材料,撰写格尔木市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经验材料。要求:格式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晰。1200字左右,40分。

【参考作答】

格尔木市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格尔木市多措并举推进数字技术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延伸,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实施城乡通信网络能力提升工程,全市光缆线路总长度4.13万公里,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100%;移动电话基站2810个,移动电话用户数35.01万户;宽带业务接入端口19.13万个,固定宽带用户数10.71万户。开通5G基站459个,连片覆盖主城区、乡镇所在地及重点行业,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网络基础。成功申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项目76个基站站点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牧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能力。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数字化改造为抓手,实现光伏头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成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鸿鑫矿业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元通钾肥有限公司等国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实施宏扬水泥智能化工厂建设、藏格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等项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优化升级,助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1至10月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额797.8万元,同比增长51.6%。盐湖工业股份等龙头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4家物流公司成功申报网络货运资质,建成市级物流配送中心,并配套仓储公共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降低农产品、工业品物流成本,提升企业利润。

三、推进数字公共服务全域内进行智慧教育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开展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健桥医院2家试点医院DRG付费方式改革,病案管理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青海医保”APP,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参保缴费、异地就医备案等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对全市5494辆运营车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装置,运力资源高效调配,物流企业降本增效。建成格尔木文旅大数据分析中心、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开启格尔木市智慧旅游新时代。建成智能图书馆,数字文化馆项目正在实施。通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数字化转型,不断培育壮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服务业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数字监管治理。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加快农村牧区“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设立“三室一平台”综治中心45个,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建成全省第一个智慧城管信息平台,累计发现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8.2万件。建设智慧停车场和全州第一座立体式智能停车场,规划停车位4000余个,有效缓解群众停车难问题。建成智慧水利云平台及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平台,1个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2个省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个沙尘暴自动监测站点、4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了与部门职责相对应的格尔木市“一单两库”,实现对市场主体的“一次抽查、全面体检”。

问题2:近日,青海发改委和工信厅组建专题调研组,赴各市(州)开展调研。假如你是数字经济专题调研组工作人员,请结合材料,撰写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供领导审阅。要求:全面准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1500字以内,50分。

【参考作答】

青海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调研情况的调研报告

青海具有绿电丰富、气候冷凉、地质条件稳定等优势,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天然良港”。近日,数字经济专题调研组赴各市(州)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数字经济整体规模看,随着数字经济向全省各领域、各行业融入渗透,数字经济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看,近年来,中国移动(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柴达木云数据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中国联通三江源大数据基地等一批大数据项目相继建成。

从数字产业发展情况看,当前青海省已形成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为突破口的产业发展格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产业发展迅速。

二、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方面,虽然青海省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领域发展速度较快,但以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型高端领域,在竞争力、影响力、创新力等方面与国内数字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全国版图中位列第四梯队。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层次较低。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科研资源与教育资源少,能够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ICT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导致细分行业对个别企业存在依赖性过高,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与发展风险。

数字经济融合应用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是制约青海省产业发展和转型与技术迭代进步的主要短板。专利发明数量少,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直接导致了青海省在重点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方面自主能力不强。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青海省在“数字政务”领域尚有提升空间,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政务新媒体建设、政府网上服务提升等方面有待优化。

三、加快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通数字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物理“路网”。5G网络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要结合国家新基建战略,着眼各行各业对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全力打造以5G为中心的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分布式云等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网络规模、网络能力、网络体验方面迈上新台阶,畅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动脉,重点布局大数据处理、大数据交易、5G通信、物联网等前沿科技领域。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特色化发展。培育发展智能硬件产业,推动基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实现产业化,支持以新型终端为载体带动硬件、教件、内容、服务一体化融合互动发展。积极推进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业载体,以及企业生产装备改造升级所需控制类嵌入式软件。支持海南州在民族语音和通用语言双语应用类软件、藏文信息系统等领域深耕细作,打造涉藏州县信息化业务承接中心,不断扩大竞争优势。

持续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数字化动力。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青海省产业竞争新优势。

以数字政府为抓手推进数字治理进程。通过打破“系统烟囱”“数据孤岛”,形成覆盖政府各级部门的多级联动、共建共享的业务系统,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政府数据的汇聚、存储和关联分析,可以有效激活政府数据资源价值,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为实现政府政策制定科学化、行业监管精准化和社会服务高效化提供重要支撑。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三度”融合  建设“数字青海”

建设“数字青海”要在提升数字经济“速度”上想新招。

建设“数字青海”要在提升数字社会“温度”上亮硬招。

建设“数字青海”要在提升数字政府“效度”上谋高招。


下好一盘棋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下好“企业培育”先手棋,形成融合发展“新引擎”。

下好“政府培优”关键棋,构建融合发展“新体系”。

下好“人才培养”制胜棋,激发融合发展“新活力”。


数字赋能,助力乡村建设

数字赋能乡村,需要把信息基础设施的短板补齐,让数字“附体”。

数字赋能乡村,需要把农村数字经济的动能激活,让数字“造血”。

数字赋能乡村,需要把乡村网络文化的作用发挥,让数字“铸魂”。

数字赋能乡村,需要把网络乡村治理的功课做足,让数字“跑腿”。


做好“数学题”,提升干部数字素养

做好“加法”,加强专业学习。

做好“减法”,减掉形式主义。

做好“乘法”,凝聚发展合力。

做好“除法”,克服干事阻力。


乘数字化东风 共创美好生活

以“智”优“治”,让社会治理智能化。

以“智”提“质”,让公共服务高效化。

以“智”增“祉”,让民众生活便利化。

★议论文框架

数字经济助力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有助于降低地区差距。

数字经济有助于降低城乡差距。

数字经济有助于降低行业差距。

★经验材料框架

西宁市四举并措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一、牵头抓总,加强顶层规划设计。

二、强基固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三、智慧赋能,做强“城市大脑”。

四、建链强链,加快数字产业发展。


★事务性文书:讲话稿

全力打牢青海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一、坚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全面学习”的坚定性

坚持在学懂弄通上作表率。

坚持在深入结合上作表率。

坚持在联系实际上做表率。

二、坚持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全面把握”的准确性

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

全面把握行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

全面把握“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新要求。

三、坚持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全面落实”的实效性

着力打造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着力支撑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着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

着力筑牢行业高质量发展新防线。

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事务性文书:提案

农工党青海省委会关于规划建设“东数西算”青海算力中心的提案

一、规划建设“东数西算”青海算力中心。

二、重点规划实施一批全省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业务的大数据示范项目。

三、整合资源、统一标准、消除行业壁垒和数据孤岛,加大全省数据开发利用程度。


★情况汇报框架

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一、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数字经济整体规模看。

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看。

从数字产业发展情况看。

从产业数字化情况看。

从数字创新融合与治理看。

二、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第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第三,数字经济融合应用不足

第四,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三、加快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加快推进数字产业特色化发展

第三,持续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数字化动力

第四,以数字政府为抓手推进数字治理进程


以“青供”融入“东数西算”助推青海数字经济转型升级

一、以“青供”融入“东数西算”构想的基本内容

全国数据灾备中心。

全国离线算力中心。

全国高原生态数据中心。

(一)无可比拟的清洁能源优势

(二)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与区位特点

(三)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

二、加速促进“青供”融入“东数西算”构想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二)进一步着手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三)进一步加大专项人才引进

(四)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数字经济建设


海西州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情况汇报

一、数字经济发展起步平稳势头良好。

一是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三是两化融合不断深化。

四是数字应用不断升级。

五是数字平台建设不断扩大。

六是项目储备不断强化。

二、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瓶颈。

一是资金支持投入不足。

二是系统整合力度不足。

三是整体发展质量不高。

四是新兴产业基础薄弱。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

二是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发展壮大数字产业。

四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方案框架

青海省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工作目标。

二、发展导向

(一)功能导向。

(二)布局导向。

(三)绿色导向。

(四)效益导向。

三、工作任务

(一)发挥能源优势,精准发力,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发展。

(二)突出特色发展,壮大市场,推动大数据中心良性循环。

(三)加强机制建设,多措并举,推进大数据中心有序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坚持规划引领。

(三)加大资金支持。

(四)强化要素保障。

(五)加强数字援青。

(六)统筹数据安全。

(七)完善人才培育。

(八)打造绿色品牌。


青海省加快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二、建设导向

(一)集约集聚建设

(二)资源利用高效

(三)清洁能源优先

(四)规模化、大型化建设

(五)产业联动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西北数谷”建设

(二)加强数据中心布局引导

(三)推进数据中心绿色转型

(四)促进能源资源合理利用

(五)推动网络设施配套建设

(六)加强数据资源汇聚引入

(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八)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会商机制

(二)加强动态监管

(三)打造品牌效应

(四)优化营商环境

(五)加快人才引培


海东市落实2022年青海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

服务业数字化水平稳定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夯实基础,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二)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三)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四)数字赋能,建设宜居宜业智慧城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促进数字人才引育。

(三)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四)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五、必背金句

1.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2.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

3.数字时代,数据就是机遇,数据就是潜力。

4.心中有数,方能胸有成竹。

5.人在干、天在看、云在算。

6.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7.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8.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


六、范文赏析

★大作文:策论文

下好一盘棋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当前青海制造业仍存在企业少、龙头少、迭代慢等问题,为此,要下好一盘棋,利用生态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下好“企业培育”先手棋,形成融合发展“新引擎”。要加速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优质市场主体,扩大市场化服务供给。一方面要发展优势产业。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提升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等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数字技术新应用场景和模式,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做大做强。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计划,开展“生态+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构建“传感器及硬件设备+平台+应用场景”全产业链,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生态互联网强省。

下好“政府培优”关键棋,构建融合发展“新体系”。政府要完善政策体系,将数字经济创新活动广泛引向生产领域。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设立省市两级数字化转型专项引导基金,探索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创新模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短缺问题。要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加快研究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统计指标及评价体系,将融合发展纳入部门及区县考核范围,定期对全市、各区县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找出差距、明确方向。

下好“人才培养”制胜棋,激发融合发展“新活力”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要推进数字教育改革。加快构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提供充足人才。要搭建产学融创平台。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经济协同育人平台,鼓励高校联合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建设“政府引导、高校主导、多元参与”的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或大数据产业基地,提供任务式、项目式的数字经济研习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综合实践能力。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青海必须以企业培育、人才培养、政府培优为抓手,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进而为生态产业转型升级贡献青海智慧。


数字赋能,助力乡村建设

与时代同步方能行其远,与科技为伍方能登之高。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建设数字青海、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也是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治理转型的现实需求。当乡村建设遇上数字赋能,青海定能开辟一片广阔天地。

数字赋能乡村,需要把信息基础设施的短板补齐,让数字“附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当前,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新基建的短板日益显现。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光纤网络、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减少“数字鸿沟”。要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建设,筑牢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基石。

数字赋能乡村,需要把农村数字经济的动能激活,让数字“造血”。没有产业化的数字都是字码,没有数字化的产业就是农耕。加强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根据乡村特点,大力发展数字产业,让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鼓励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共享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数字赋能乡村,需要把乡村网络文化的作用发挥,让数字“铸魂”。瞄准天上云,传播正能量。让数字说话,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表达,这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根本要义。要切实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文物数字资源进乡村。要加强网络巡查监督,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青少年沉迷网络,让违法和不良数字远离农村。要加强数字安全建设,切实保护公民信息安全。

数字赋能乡村,需要把网络乡村治理的功课做足,让数字“跑腿”。让数字上云,让治理升级。建设数字乡村,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要推动“互联网+党建”,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要推动“互联网+政务”,完善乡村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让群众少走路,让数字多“跑腿”。推动“互联网+教育”,在乡村开设云课堂,让乡村孩子享受远程优质教育资源。要推动“互联网+综治”,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村综合治理。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当前,数字化发展给广大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青海一定要激发科技之力,扬起数字之帆,让乡村知数字、建数字、用数字,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开创乡村建设新局,让数字赋能,绘就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数字化富春山居图。


做好“数学题”,提升干部数字素养

从现金交易到移动支付,从到店用餐到外卖到家,从医院排队到网上挂号,从“群众跑断腿”到“数据线上跑”,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产业正在前所未有地影响和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当下,青海党员干部必须要树立“本领恐慌”意识,以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自觉,主动做好“数学题”,练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聚智赋能。

做好“加法”,加强专业学习。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靠学习走到了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大数据、区块链、5G等各类新技术蓬勃发展,党员干部如果缺乏专业知识,那么就无法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一方面,要学习理论,放开眼界去学习和研究数字技术和信息化的特征、功能和作用,学习数字时代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习应用,充分认识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性,在工作和生活中熟悉和应用数字资源,不断提高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突能力。

做好“减法”,减掉“形式主义”。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要针对工作群、僵尸APP等持续抓好制度规范、专项清理和常态化监管,切实推动“网络减负”,让技术工具正确发挥出提高效率、便民利群的作用,让领导干部减掉“指尖之苦”,把更多精力用在和群众“面对面”、为民解忧纾困的实事上来。

做好“乘法”,凝聚发展合力。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机遇稍纵即逝,只有善于乘势借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善于乘“时”,进一步提升敏感度,善于研究新形势、捕捉新信息,善于分析自身优势、发挥自身优势,把现有资源和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有效衔接起来,将机遇转化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新优势。要善于乘“力”,累加众人之力,听取“百家”之言,集中集体智慧,发挥“人和”之助,保证工作开展方向的正确性,确保计划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推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除法”,克服干事阻力。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挑战新的阻碍,数字时代,领导干部要敢做“除法”,沉得住气,破除阻力。要破除思想障碍,勇于破旧立新,敢于提出新看法、新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创新理念,为开展工作提供全新的方法,促进工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要去除工作盲区,从细处着想,从小处入手,善于寻求工作的突破口,大胆涉足“盲区”、探索“盲区”、突破“盲区”,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并且敢于批判自我,善于总结自我,避免陷入工作盲区。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数据时代,作为青海党员干部,只有做好数字时代的“数学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在数字青海建设的大趋势中寻得良机、育得新机。


乘数字化东风 共创美好生活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数字技术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是经济发展的“新蓝海”,更是保障民生的“新动力”。数字化对保障民生福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为老自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青海要乘数字化东风,持续释放数字红利,让民生福祉插上数字之翼,共创美好生活。

以“智”优“治”,让社会治理智能化。“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当做政府治理工作的“晴雨表”,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数字化搭建社区平台。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化社区平台,整合社区管理、疫情防控、社会服务、纠纷调解等功能,让社区管理高效化、智能化。二是数字化赋能乡村善治。数字技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引擎”,要在乡村大力推广普及数字技术,加强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数字技术的普惠性,让乡村治理焕发新的活力。三是数字化构建城市大脑。城市大脑是城市运行的“中枢神经”,要以数字化为“突破口”,结合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VR技术等数字手段,构建高效运行的城市大脑,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智”提“质”,让公共服务高效化。“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答好“保障民生福祉”这道题,必须善用“数字化”这一解题技巧,让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一是搭建数字化政务平台。加快打造数字青海app,充分运动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化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见面审批”。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以数字化为抓手,实现政务服务高效化、智能化转变,注重公职人员相关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提升网络办公的能力。二是推广数字化服务方式。运用“三微一端一抖”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数字化服务方式,让更多群众知晓数字服务情况,使群众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服务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进“五型政府”建设。三是实行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数字技术必须为“银发族”预留空白,在公共服务当中,应注意“适老化改造”,针对老年人不会用、不敢用、不愿用的情况,应科学设计、简化相关操作流程,设置老年模式,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并在服务窗口设置人工服务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充分满足各类群体的诉求,实现数字服务“量质齐升”。

以“智”增“祉”,让民众生活便利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数字化的大潮之下,民众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改变,要让数字化持续赋能民生福祉,必须把握“便利”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数字化进程,通过疫情防控中的数字化模式,加快推进数字化进程,推广网络直播、线上问诊、出行平台、超市“自由购”等实现民生领域数字化“全覆盖”;另一方面,要持续强化市场监管,对利用数字技术行不法之事的违法乱纪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如金融诈骗、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保障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凡益之道,与时皆行”。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数字大潮势不可挡,青海唯有把握大势,善用数字技术,以增进群众福祉、共享发展成果为数字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数字惠民,才能让“幸福”来敲门,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大作文:议论文

数字经济助力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共同奋斗,既需要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动力,也需要接续奋斗的耐心与定力。青海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将数字经济单独成篇,要求2025年青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8%,皆因数字经济自身特点,在拉低区域、城乡、行业及代际差距诸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有力助推力量。

数字经济有助于降低地区差距。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西部区域相对差距降低不少,但青海、甘肃等西部省份与东部的差距依然明显。为了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赶超及产业转型升级,国家支持青海建设算力中心,青海有土地、清洁能源及气候等优势,可以将东部的大量数据进行存储与处理。青海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工作方案的完成开启了数字青海的征程。围绕这些算力中心提前布局好相关产业,青海要借助国家重点推动数字经济的难得契机,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形成竞争优势,鼓励开发数字经济应用新场景,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齐头并进发展。

数字经济有助于降低城乡差距。数字经济在提升农民收入上表现突出,随着网购平台的普及,农村产品到“餐桌”上节约了流通成本,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农民的议价空间得到了提升。政府要大力投入农村的“新基建”,鼓励农村电商的发展,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终端和服务体系,将农产品“最先一公里”打通,让农业更有效率、更加安全,让农村更加现代、更加美丽。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及直播平台的兴起,农村具有表演天赋的人士拥有了一个与世界沟通的舞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打造一批“数字小镇”,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不断拓宽互联网应用的边界。另外,农业数字化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植保无人机应用到棉花脱叶剂的喷洒当中,就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数字经济有助于降低行业差距。行业差距受到的关注度不如区域差距、城乡差距高,但行业差距带来的感受更加深刻。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工业互联网、VR和5G等数字技术应运而生,给传统行业、附加值低行业带来了新机,能提升生产和服务两方面的效率。比如,文旅业应用了数字技术后,带来了更大的收益,文旅数字化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力。再比如,工业互联网能提升制造业中加工组装环节的利润率,使“微笑曲线”变得更加平滑;还能降低传统行业的设备故障率,风险辨识失误、设备老化、机械故障、危险物料泄漏、安全管控力度不足等问题将得到有效改进。

目前,青海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借助数字经济的东风,乘上数字经济的快车,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就一定能实现共同富裕,书写数字青海发展新篇章!


★事务性文书:经验材料

西宁市四举并措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西宁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实施以来,我市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产值年均增长22.8%。

一、牵头抓总,加强顶层规划设计。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制定出台《西宁市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西宁市关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编制《西宁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西宁市“十四五”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西宁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主要任务。项目统筹出台了《西宁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实现政务信息化建设全流程监管。标准建设编制了《西宁市大数据标准体系规划》,实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通用要求》和《政务信息资源安全通用要求》,大数据标准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科技创新建成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14个。设立“北大光华学院社会实践基地”“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西宁分中心”。成立西宁智云数字经济研究院,引入北大、武大、华中科技大学等专家11名。

二、强基固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全市建成大数据中心3个,灾备中心3个,机架总数9200架;数据中心云CPU7.5万核,存储空间38PB;物联网连接数31万个。网络工程。全市光纤覆盖率达88.9%,城际出口带宽达4140Gbps,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62.1万个。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西北首台根镜像服务器、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综合节点建成运营。骨干网、城域网、LTE网络、数据中心全面完成IPv6改造。5G建设。新建和改造5G通信基站4215个,城区5G网络覆盖率达80%以上,5G终端用户达76.53万户,固定宽带用户达137.25万户,数字经济发展“底座”不断夯实。

三、智慧赋能,做强“城市大脑”。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重点行业场景应用,聚力建设现代幸福美丽大西宁,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通管”、数据治理共建共享,初步搭建了一个底座筑基、一个大脑赋智、一个平台推送数据、多个智慧场景运用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强力推进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治理、智慧产业四大领域应用工程建设,惠民、利民、便民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了“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综治、智慧应急、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关键领域的164个场景应用,投资总额3.8亿元。竭力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改善优化了营商环境,提升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实现省会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引领。

四、建链强链,加快数字产业发展。进一步找准数字经济发力点、突破点,围绕重点产业链,招大引强、建链强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电子制造业。光纤预制棒年产量400吨,扩能600吨正在建设;锂电产业形成32.5吉瓦时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能力,多晶硅产能5.3万吨,单晶硅产能17吉瓦,单晶切片产能600兆瓦,光伏电池产能700兆瓦。工业数字化。新建成中复神鹰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等生产线,改造了小西牛乳业、汉和生物等一批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全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达到24个。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数字化。建成县级农牧业信息服务大厅10个,村级信息服务网络站点近200个,建成西宁市“三乡工程”信息化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等6个平台。逐步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努力打造利企便民、精准服务、整体协同的农业信息化工程。服务业数字化。在文化旅游、交通出行、金融服务、休闲娱乐等领域打造了一系列平台、APP及小程序,为广大市民提供智能化、便民化、就近化服务。

下一步,我们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奠定坚实基础。

★事务性文书:讲话稿

全力打牢青海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青海省省长 XXX

(2023年1月22日)

同志们:

习**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是激励全党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的政治宣言和进军号角。“五个牢牢把握”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动员令”和“指导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决胜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身处信息化发展的大潮中,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青海信息通信业将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切实汲取智慧和力量,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行业力量。

一、坚持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全面学习”的坚定性

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第一方阵”,要切实做到“三个表率”。

坚持在学懂弄通上作表率。强化自我学习和示范带头学,做到学原文、悟原理,反复研读、潜心思考,原原本本学习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和习**总书记在会议期间的系列重要讲话,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在深入结合上作表率。将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习**总书记对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部署相结合,与习**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相结合,通过党组、党组理论中心组、支部“三会一课”等方式开展集中学习,从而激发全局干部职工踔厉奋发、团结奋斗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坚持在联系实际上做表率。坚持学以致用,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信息通信业提出的要求、对青海工作提出的要求,进行深学细研、专题研讨,切实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部署转化为持续推进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做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坚持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全面把握”的准确性

要反复揣摩、深刻体悟、系统把握,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领全局、统揽工作。

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把个人理想与通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个人力量。

全面把握行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出新的要求,是信息通信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紧紧围绕的核心任务。面对信息通信业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习**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科学定位和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上来,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力谱写新的精彩篇章。

全面把握“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新要求。青海信息通信业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对标“八个坚定不移”任务,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贡献行业力量。

三、坚持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全面落实”的实效性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今年收好官、明年开好局、谋划好信息通信业长远发展的实际行动,真正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位。

着力打造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报告对建设网络强国赋予了更高的定位。我们要建优建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依托数字青海建设,扎实推进5G、千兆光网等新基建,加快建设重点数据中心、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持续抓好电信普遍服务,农牧区通信覆盖动态清零,打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着力支撑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报告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更高的谋划。我们要充分发挥行业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抓住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在“四地”建设上探索推广“双千兆”、工业互联网应用,深化农村信息化应用,积极助力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进程。

着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新作为。报告对民生福祉提出了守住民心的使命。我们要高度重视信息通信业民生问题,实现好维护好电信用户合法权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对5G服务质量、适老化服务、携号转网、个人信息保护等的监管力度,深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推动异网漫游试点、用户满意度测评,优化用户感知,进一步提升用户对信息通信服务的满意度。

着力筑牢行业高质量发展新防线。报告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我们要统筹行业发展与安全,有力支撑平安青海建设,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助力维护民族地区可持续稳定,不断提升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支撑地方疫情防控,推进安全生产风险整治,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安全环境。

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报告对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发挥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字当头强化正风肃纪,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事务性文书:提案

农工党青海省委会关于规划建设“东数西算”青海算力中心的提案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通知,甘肃、宁夏等省区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工程已经正式启动。国家选点在甘肃、宁夏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作为近邻的青海省,应依托国务院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2022年7月7日在兰州召开的“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高峰论坛上签订的《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精神,规划建设“东数西算”西北枢纽青海算力分中心,构建青海实现绿色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优质平台,承接“东数西算”产业落地青海,拓宽青海省清洁能源就地消纳的渠道,加快推进青海省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打通东西部数字经济大动脉,加快“十四五”时期青海省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聚焦国家提出的“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全国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明显提升,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东西部算力供需更为均衡”的目标。目前,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1%,从生产到消费的多个领域位列全国第一,是全国首个新型能源过半的省份,依托绿色能源资源禀赋优势。但是,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却面临着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的挑战,青海省清洁开发程度较低、清洁能源就地消纳困难、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力度不足等短板问题。同时,受地域、科技力量和财力资金等不利因素影响,青海省未被国家列入“东数西算”枢纽节点,游离于“圈外”,给融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带来了困难,导致青海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起步早却发展慢,推进承接“东数西算”产业落地难点和挑战较多。

为此,建议:

一、规划建设“东数西算”青海算力中心。将青海等省区发展纳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的布局范围。依托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建设规划,成立“东数西算”青海算力中心工作专班。以兰州大学和青海大学科技力量为基础,引导甘肃枢纽节点的大型数据中心向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地质等条件适宜的青海布局,有效解决东西部供给失衡问题,实现西北地区数据中心有序发展,助力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建设。

二、重点规划实施一批全省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业务的大数据示范项目。以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为依托,推动实现青海省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管理平台统一,以及网络、储存、计算等软硬件资源平台统一、服务资源平台统一,打造数据中心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合力助力“东数西算”青海算力中心落地生根。

三、整合资源、统一标准、消除行业壁垒和数据孤岛,加大全省数据开发利用程度。聚焦“东数西算”算力产业落地青海,统一数据标准、消除行业壁垒和打通各类数据孤岛,提升全省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全省各行业非涉密基础数据互通共享,将青海数字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协调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通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大动脉,实现数字资源、数字算力、数字产业、数字服务等合理布局,助力数字青海建设。


★事务性文书:情况汇报

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经济是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当前,在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叠加新冠疫情给经济社会造成极大冲击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以其独特的发展特性和发展潜力重塑动力机制,成为“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了强劲动力。

青海具有绿电丰富、气候冷凉、地质条件稳定等优势,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天然良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要推动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发展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立足新起点,坚定不移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全面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聚焦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要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注重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奋力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青海省紧跟数字经济发展前沿,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核心,出台了多个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规划,创新提出构建独具青海特色的“1119”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体系,大力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数据要素汇聚流通,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新数字治理模式,将大数据产业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发展数字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

从数字经济整体规模看,随着数字经济向全省各领域、各行业融入渗透,数字经济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统计显示,2018年青海省数字经济总量仅623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1.74%,到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已达到739.64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4.61%,增长率18.72%。这表明了数字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赋能及成效,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看,近年来,中国移动(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柴达木云数据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中国联通三江源大数据基地等一批大数据项目相继建成。数据显示,青海省光纤到户用户占比和100M以上接入速率用户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M以上固定宽带用户占比全国第九位,移动互联网流量资费降幅全国第一,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户均流量全国第一。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在全省装机能力已提升至1万台服务器,关键网络能力明显提升,为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数字产业发展情况看,当前青海省已形成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为突破口的产业发展格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产业发展迅速,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63.0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9.08亿元,增长9.6%;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收入从2015年的3.5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52亿元,增加了9倍。大数据中心机架数从2015年的1261个,增加到2021年的9900个,增长了6.85倍。

从产业数字化情况看,青海省两化融合水平提升迅速,当前多项两化融合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数字智能系统深入融入企业生产管理全过程,有效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此外,工业大数据普及率,两化融合指标居全国前列。在数字技术驱动下,传统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更加智慧敏捷。

从数字创新融合与治理看,在科创领域,青海省充分发挥青海大学等高校在三江源生态、高原农牧业等领域的特色研究优势,聚焦相关领域发展前沿问题,率先设置了与数字经济竞相接轨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了一大批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新平台。在数字政务领域也有多项改革创举,建成了涵盖互联网、部门行业专网和电子政务外(内)网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形成纵向五级联通、横向部门联动的数字政务网络,有效提升行政效率和便民水平。

二、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与全国发展形势为参照,全省数字经济在基础指标、产业指标、融合指标、环境指标等方面呈现相对落后态势。

第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方面,虽然青海省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领域发展速度较快,但以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型高端领域,在竞争力、影响力、创新力等方面与国内数字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全国版图中位列第四梯队。

第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科研资源与教育资源少,能够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ICT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导致细分行业对个别企业存在依赖性过高,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与发展风险。虽然各地产业园区相继落地建成并加速推进,但在发展上聚焦特色及全省协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建立。根据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产业指数显示,青海等省份在产业指数方面远低于平均分。从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指数评估结果来看,产业基础薄弱。从产业主体指数看,近年来中西部产业主体增长迅速,但青海省在细分领域仍然未能实现较大突破,激发数字产业发展潜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数字经济融合应用不足

首先表现在科技融合应用度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是制约青海省产业发展和转型与技术迭代进步的主要短板。专利发明数量少,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直接导致了青海省在重点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方面自主能力不强。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不足。高层次科技型创新领军人才缺失,目前全省在建与建成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较少,对于科研学术、数字技能、数字管理等人才缺乏。由于地处内陆等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当前青海省数字经济融合水平较全国存在较大差距。

第四,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纵观全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先发优势的广东、青海、四川、福建等地无不是较早把握发展机遇,并通过数字经济专项资金等多元政策举措,抢占了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前沿。近年来,青海省将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到区域发展战略高度,陆续密集出台了多项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或规划,为发展数字经济创造了有利环境。然而,青海省在“数字政务”领域尚有提升空间,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政务新媒体建设、政府网上服务提升等方面有待优化。

三、加快青海数字经济培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信息网络、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平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现代信息网络为数据的存储与传输提供了必要条件,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加强了人、机、物的互联与融合,并提供了数据源和交互基础。而数字技术的创新与融合为数字经济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持续突破促进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创新,不断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为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支撑。因此,要以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通数字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物理“路网”。5G网络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要结合国家新基建战略,着眼各行各业对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全力打造以5G为中心的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分布式云等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网络规模、网络能力、网络体验方面迈上新台阶,畅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动脉,重点布局大数据处理、大数据交易、5G通信、物联网等前沿科技领域。域名是互联网重要的基础资源,其服务系统为互联网平稳运行提供基础保障,而网站建设则直接反映着一地互联网资源的应用程度,要加强对域名等互联网基础资源的管理、加强网站建设,提升互联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创新、数字化升级转化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收益与成本、潜力和风险共存,因此发展数字经济应充分考虑成本投入,量力而行。

第二,加快推进数字产业特色化发展

数据是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构建数字产业体系离不开数据,其发展水平与数据处理与治理能力紧密相关。青海省要加快构建大数据技术创新链,推动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围绕数据采集、传输、 存储、分析、应用等全生命周期,推进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产业发展。依托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基地,推进锂电新材料产业、光电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和人工晶体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发展智能硬件产业,推动基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实现产业化,支持以新型终端为载体带动硬件、教件、内容、服务一体化融合互动发展。积极推进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业载体,以及企业生产装备改造升级所需控制类嵌入式软件。支持海南州在民族语音和通用语言双语应用类软件、藏文信息系统等领域深耕细作,打造涉藏州县信息化业务承接中心,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围绕青海省产业布局,加力打造西宁、海东和格尔木三个对外开放节点城市,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展特色优势数字产业,不断提升青海在数字经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布局前沿特色产业,包括藏文信息处理等特色优势产业。

第三,持续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数字化动力

加快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改造进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依托大数据中心和数据平台,立足技术和发展需求,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更迭。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青海省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产业云”“企业云”,为全省各领域、各行业数据上云并构建云服务提供支撑。要依托西宁高校集聚优势,结合青海省特色产业优势和发展需求,对区块链在信息安全、数据保护、容灾备灾等方面展开针对性、应用型研究,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快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资源能源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第四,以数字政府为抓手推进数字治理进程

数字政府建设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目前各个省份都在大力推进。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手段日益丰富,政务新媒体等加速涌现。其中,政府大数据决策支撑平台,通过打破“系统烟囱”“数据孤岛”,形成覆盖政府各级部门的多级联动、共建共享的业务系统,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政府数据的汇聚、存储和关联分析,可以有效激活政府数据资源价值,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为实现政府政策制定科学化、行业监管精准化和社会服务高效化提供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全省政府大数据决策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各地政府决策方式转变和决策能力提升。


以“青供”融入“东数西算”助推青海数字经济转型升级

所谓“青供”,是指在当前数字经济“东数西算”战略布局调整中,青海省以提供数据备份、算力等“供应”的定位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格局的构想。青海省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以“青供”融入“东数西算”,有助于青海紧握数字经济的时代机遇,抢占“东数西算”所带来的区域发展政策红利,助推青海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青海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速,“换道超车”。

一、以“青供”融入“东数西算”构想的基本内容

数字经济时代,为西部地区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作为数字经济的“新基建”,算力网的布局决定着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格局,是抢占发展先机的制高点。

以“青供”融入“东数西算”的构想,是基于《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所提出的“东数西算”工程为依托,结合青海省发展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具备的独特优势而提出的青海省融入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大局的构想。按照《方案》中对西部地区“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的定位,青海依托气候、资源、能源等优势,积极面向全国承接并提供数据备份供应、算力供应和生态数据供应等后台加工、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服务。以此形成全国重要的数据备份中心和离线算力中心,并结合“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向全国提供青海独特的青藏高原生态环保数据资源,形成全国高原生态数据中心。具体包括:

全国数据灾备中心。数据灾备中心为大数据提供异地、异质存储和灾备服务,是保障信息化时代数据安全、防灾减损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数字新基建的核心任务。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大数据的体量会呈现井喷式增长。据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数据时代2025》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2025年的175ZB,其中中国数据量为 48.6ZB,占全球27.8%。如此庞大且不断攀升的数据量,必然带来庞大的后台数据存储、离线分析和备份需求,数据灾备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更重要的是,数据灾备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先遣部队”,处于产业发展最前端,提前布局和谋划有利于把握先机。

全国离线算力中心。算力作为将数据转换为价值的生产环节,是支撑数字经济得以高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有80%的数据中心在东部,而依托西部的算力布局能够有效实现对数据异地处理,进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资源最优集合。青海位居西北内陆,距离东部数据算力需求主体较远,网络跳转次数多、延迟等因素不适宜发展以网络带宽为依托的云计算,而特有的气候、土地条件和清洁能源优势,适合发展以超级计算机为项目载体的离线算力产业。可预见的是,随着新兴产业市场红利的不断释放,算力市场格局的不断优化,青海离线算力中心能够高效利用清洁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助力达成青海双碳目标。

全国高原生态数据中心。特指目前已建成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也是青海省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采集功能的大数据中心,并且所采集的数据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高原生态环境数据,是青海省的“特色数据”。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依托生态数据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全息监测、精准管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注入动力。

总之,以“青供”融入“东数西算”的构想,既是基于青海在新发展格局中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也是对“东数西算”工程下通过算力网点的重新统筹实现数据中心合理布局的积极回应。以“青供”联通“东数西算”脉络,是青海高位融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也是新的产业布局和新的发展版图中的新定位。在青海建立数据供应中心,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数据灾备、离线算力和生态数据服务,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家整体算力布局,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还将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碳达峰”和“碳中和”作出青海的贡献。

二、以“青供”融入“东数西算”的优势分析

以“青供”融入“东数西算”,建设全国性“三大数据中心”,青海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无可比拟的清洁能源优势

青海省是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有着无可比拟的清洁能源,水电、光伏、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新能源装机实现年均32%的高速增长,青海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建成。截至2021年10月底,青海电网全网总装机407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2485万千瓦,占比达到61%。

数据中心是耗能大户,一个超大型的数据中心每年耗电近亿千瓦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和能耗指标“双控”约束下,东部发达省份依托原有路径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面临瓶颈制约。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巨头企业将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迁往温度较低、电价较便宜的区域已成为趋势。在双碳背景下,丰富的清洁能源将为青海省发展数据中心产业提供基础保障,这也是其他省份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的差距。大数据中心的高耗能问题和青海省清洁能源的消耗难问题完美契合,能够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消纳,形成了有效互补,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联动共享和共同发展。

(二)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与区位特点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冷凉干旱,降雨少而集中。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年平均气温在5摄氏度左右,全年可通过冷空气来制冷,能有效降低电力消耗,符合大型数据中心建设一类地区标准。青海位居青藏高原西北腹地,属于地质灾害轻度分布区,不易发生高强度的地质灾害。青海土地资源丰富,相对寸土寸金的东部省份来说,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成本较低,可行性强。

同时,青海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主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西部通道、东西南北的桥梁和纽带,发展数字经济具有“一体协同、辐射全域”的独特区位优势。

(三)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正面临“东数西算”的布局调整,围绕数据中心重构网络格局为青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催生了诸如全省首根镜像服务器的上线、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的畅通、一批大数据项目的建成等一系列新基建的“排兵布阵”。这些利好形势下,紧抓“青供”的牛鼻子,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实现“两化”深度融入,青海必将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三、加速促进“青供”融入“东数西算”构想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青供”融入“东数西算”,能够加速促进青海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深度融合。在这过程中,数据资源的有效流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应加快清理制约数字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进一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当前,青海省数字经济的发展虽然处于有“专人专管”的状态,但要么属于领导小组统筹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要么属于厅下设数字经济发展局具体负责相关事务,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度发展,数据资源的确权、开放、流通、交易、安全等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个环节的相关标准和系统规整都需要更高权限和更高标准的宏观把控。需进一步探索在各级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各相关企业之间形成共享共用的机制,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规范,落实数字资源的信息交换制度,简化各部门之间数据使用申请的流程,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数据的共用共享,破解数据孤岛状况。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全国省级层面已有广东、青海、贵州等14个地区设立了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以西部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贵州省为例,2014年6月,贵州省成立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任常务副组长,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正职任组员。2017年2月3日,贵州省公共服务管理办公室更名为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厅级直属事业单位。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高标准的管理机构,是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青海省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青供”融入“东数西算”的构想是从全国布局来定位青海的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该构想的落地,需要一个更高规格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来组织落实,这样才能在推进过程中具备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条件。

(二)进一步着手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青海的大数据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基建项目,诸如,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国家科技数据备灾中心、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华为大数据中心、三大运营商大数据中心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数据中心等,但如何激发这些数据中心释放更多潜能,合力助推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是当下需着力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这些中心自身顺势而为,完成转型升级,也更需要以“青供”为契机,为青海落地一批重点项目,以此形成轴心动力,汇集更多能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扩大青海省建设数据中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首先,可以通过资源换项目的方式推进各类大数据中心项目的落地。青海省打造的两个千万千瓦级再生能源基地,这两个基地可以源源不断向省内外企业配置相关能源资源,可以此为契机,以相关资源置换争取一些大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落地,这种资源换项目的方式是一种双赢互惠模式,合作空间广阔。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对口帮扶的契机,积极对接并拓展合作渠道。对于承担帮扶的东部城市来说,在双碳和能耗管控的背景下,普遍存在灾备中心的刚需与本地建设局限性的矛盾,借帮扶来展现青海省“青供”优势,引进灾备存储项目,既能缓解东部城市压力,又能盘活“青供”资源,促进青海数字经济发展。

第三,结合青海省“十四五”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争取全国重点城市市政类数据中心在青海建设落地,积极引进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主要业务的大型企业,在青海建立企业互联网数据计算与储存的相关工程建设和运营,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

当青海省前期的各类数据中心和后期引进建设的各类数据中心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再向国家相关部委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时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同时在引进外部资金进入时,同样拥有了成功案例的佐证,能够更好地实现“东数西算”中的“青供”定位,从而实现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换道超车”。

(三)进一步加大专项人才引进

人才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力争抢占数字时代先机,全球对以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电子工程等技术流学科为背景的典型数字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人才质量、存量与储备量之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区位竞争的重要方面。

青海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和措施,结合“东数西算青供”的特性,可以探索“云上办公室”“云上操作间”等模式,实现人在外地,工作在青海的特殊人才引进引智模式,助力青海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为“东数西算青供”模式提供人才支撑。

(四)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数字经济建设

数字经济作为新兴产业,给社会资本投资开辟了新的道路。青海省自身经济条件不足,面对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建议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围绕“青供”融入“东数西算”的构想实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精准实施改革政策措施,制定出台鼓励发展数字经济相关政策,谋划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产业布局,推动青海数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海西州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情况汇报

近年来,海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以建设“数字海西”为目标,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主线,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数字经济发展起步平稳势头良好。

一是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成立海西州数字经济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印发《海西州“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海西州数字经济与信息安全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和系统性支撑。同时,与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北京中科天地物联科技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加速推进数字中国•智慧海西项目建设。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计划,5G、千兆光纤网络基本实现主干区、重要场所等区域覆盖,全州累计建成5G基站713座,5G用户21.4万户,千兆宽带用户3.22万户。建成137个行政村的光纤网络,4G基站403座,农牧区通信网络服务质量和覆盖面全面提升。

三是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加大企业智能化改造投入力度,实施智慧工厂网络信息化及安全生产监控可视化等项目,引导企业推进两化融合,有效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目前,青海盐湖元通钾肥有限公司和青海鸿鑫矿业有限公司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五矿盐湖、明阳新能源等7家企业入选全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基于盐湖工业互联网的钾盐生产工艺优化解决方案”获得第二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领军组二等奖。

四是数字应用不断升级。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应用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盐湖股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管理平台项目入选国家试点示范,成立全省首个产学研用为一体的5G+盐湖产业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5G+智能盐湖”示范项目落地运营,推动智能盐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化车间。西部矿业锡铁山分公司“无人电机车+5G智能融合”项目入选国家物联网示范项目,推动智慧矿山建设,打造智能矿山新标杆。全州5家企业纳入全省“企业上云用云”行动计划。同时,稳步推进大数据灾备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前期工作。

五是数字平台建设不断扩大。全州基本建成涵盖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部门行业专网和电子政务内网的政务网络体系。依托青海政务云平台,实现全州7个地区全覆盖,不断提升“网上办”能力。发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青海)平台作用,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地区治理大数据云平台、智医助理辅助诊断系统、“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特色农牧业经济管理平台“牛杞来”、海西州智慧文旅平台、柴达木电商绿洲基地等项目已建成。

六是项目储备不断强化。积极与地区、部门和企业对接,梳理形成海西州数字经济与信息安全产业链项目储备表,涵盖5G网络、数据中心、数字政府、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工业数字化、农牧业数字化、数字民生等领域项目共计33个,计划总投资32.6亿元。

二、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瓶颈。

经过多年发展,全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不断优化提升,数字产业逐步形成,数字化消费快速增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制约瓶颈。

一是资金支持投入不足。相比东部发达省份,政府财政资金对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的支持力度较小。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单一,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融资机制,难以撬动社会资本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系统整合力度不足。近年来,政府各部门都已基本建成各自领域系统内部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但数字化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和数据互联互通的统一应用平台,尚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政务数据汇集、共享,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

三是整体发展质量不高。数字化对制造业整体拉动作用不够显著,缺乏示范作用强、牵引作用大的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数字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内生动力不足,存在“不会转”“不敢转”“无力转”等问题。

四是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全州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属发展初期,尚未形成聚集优势,缺乏智能、云计算等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数字经济企业。钾肥、纯碱、新能源、碳酸锂、重点矿山、化工等具备工业互联网建设示范条件的行业,没有形成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大数据库的有效供给和保障体系。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政策环境,认真组织实施《海西州“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深入研究数字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扶持,加大技能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引进培育储备,全力提升海西数字经济水平。

二是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快构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提高通信网络服务质量和覆盖面。统筹推进全州4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5G基站、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推进支持IPV6的LTE移动互联网和固定宽带接入网络。

三是发展壮大数字产业。加快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盐湖工业“5G+智能盐湖”、西部矿业锡铁山智慧矿山、五矿盐湖智能平台、青海油田油气生产物联网等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引导州内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推动企业上云用云。利用国家实施“东数西算”战略机遇,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大数据云计算核心企业及关联企业落户海西,全力推动大数据灾备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一定产业规模,逐步丰富产业内涵。

四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不断完善政府信息系统基本框架,进一步加快构建州级统筹、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现有资源、数据和系统的整合,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应用,逐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和数据的有效分析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治理能力,推进数字中国•智慧海西政务云大数据中心和综合指挥运行中心、“三区三州”州级广电融合提升工程、教育卫生数字化、数字乡村等平台建设。


★事务性文书:方案

青海省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把大数据产业作为青海省新兴产业重点培育、重点打造,助力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东数西算”“东数西储”战略机遇,以数字赋能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以能源优势助力产业发展,打造数据中心与清洁能源、双碳工作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进大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局面。

(二)基本原则。

系统统筹,有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存量和增量。提升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实现全省数据中心科学布局、有序发展。

绿色集约,低碳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可溯源的发展方向,加大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清洁能源的应用,全面提高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分类引导,协同发展。坚持多元发展理念,鼓励不同主体在数据中心建设运营中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强化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数据中心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三)工作目标。

争取2025年前,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到2025年,全省范围内大数据中心布局更加合理、绿色节能、集约高效。数据中心发展配套保障更加完善,数据中心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数据聚集、开发、应用等方面产业生态逐步建立。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缩短网间访问绕转距离,改善我省及周边区域网络性能,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大数据中心入驻各类单位、企业超过438家,机架规模超过10万架,其中:高性能计算类机架占比不低于20%、存储灾备类机架占比不高于30%、通用计算类机架占比约50%,上架率达到65%以上。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水平国内领先,新建(改造)数据中心PUE值(能源使用效率)严格控制在1.2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大数据中心算力水平和系统性能得到有效提升,成为“东数西算”的重要承载地。

二、发展导向

(一)功能导向。

鼓励建设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新型非实时算力数据中心,加快打造先进算力体系,探索算力调度与协同。避免新建服务低端、技术落后、业务需求不明确的传统数据中心。改造升级效益不显著、设备设施落后的“老旧”数据中心。

(二)布局导向。

推动打造全省数据中心“双核”发展布局体系(1个算力资源调度核心、1个存储资源调度核心)。全省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向西宁—海东算力集群、海南储备集群侧集中,并逐步引导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有序发展。

(三)绿色导向。

使用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积极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推动集约化建设,降低水、电、土地等要素保障成本和运维成本。全省新建(扩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应达到绿色数据中心要求,PUE低于1.2,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

(四)效益导向。

新建数据中心项目应提前规划服务对象和业务功能,整体投运后年均纳税不低于所在区域当年平均值。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项目分期建设和投运的,原则上自获得批复之日起,2年内一期投运并产生收益,3年内整体投运,整体投运后,利用率不低于65%。中小型数据中心项目自获得批复之日起,2年内应整体投入运营并产生收益,利用率不低于70%。

三、工作任务

(一)发挥能源优势,精准发力,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发展。

1.推进骨干直联点建设。以青海电信、青海移动、青海联通为支撑,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政企联动、协同发力,有序推进骨干直联点建设。2022年8月前完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报方案编制工作,2022年9月启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报建设工作,2023年完成建设任务,推进省内数据中心到西安、成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国家枢纽节点和东部数据源之间的高速直联网络建设,打通高速直达数据通道。(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西宁市政府)

2.打造“双核”集群。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数据中心资源,推动打造全省数据中心“双核”发展布局体系,依托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和海东市零碳产业园,布局建设西宁—海东算力调度核心集群;依托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布局建设海南州存储调度核心集群,其他地区围绕2个集群,按照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形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北、服务全国的100%清洁能源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到2025年,机架数总量超过10万架,其中西宁—海东集群机架数超过8万架,海南州集群机架数超过2万架。(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政府)

3.加快绿色转型。按照《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强数据中心节能审查等举措,新建数据中心PUE值严格控制在1.2以下。企业自筹资金1.7亿元,加快中国电信格尔木柴达木云数据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中国移动(青海海东)数据中心、海南州大数据中心等存量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到2025年,改造后数据中心PUE值达到1.2以下,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海西州大数据中心争取全部纳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行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4.发挥绿电优势。结合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推动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统筹平衡省内低价保障性电量,不断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合理疏导相关电价矛盾,有效控制数据中心用电成本,吸引一批优质企业项目入驻。提高数据中心电力设施配套能力,围绕省内大型数据中心能源供给配套,按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标准和A类数据中心双重电源供电要求,加快推进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330千伏变电站建设,新建海东市河湟新区330千伏变电站,实行双(多)回路电力保障。大数据中心科学合理申请用电容量,加强用电系统运行管理。(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5.促进能源消纳。加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力度,依托绿电交易构建“坚强智能电网+风光水储一体化电源+绿电溯源认证”的绿电供应方案,促进清洁能源就地消纳。做好绿电出具、存证、追溯、核销等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为数据中心提供可信、实时、多维度的绿电溯源与绿电认证服务。依托黄河上游等水资源以及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优先为大数据中心保障绿电资源供应,促进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到2025年,全省大数据中心每年绿电消纳达到17亿千瓦时以上,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各市州政府)

(二)突出特色发展,壮大市场,推动大数据中心良性循环。

6.加强政务数据汇聚整合。政务云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进行全省统一部署并实现省市两级节点互联互通。原则上各级政府部门不再单独建设政务数据中心,新建政务系统统一部署到政务云平台,已有系统逐步向政务云平台迁移。依托政务云平台建设完善全省统一的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社会信用、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库,以及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主题信息库。到2025年,全省70家省级单位业务系统上云率达到95%。(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务服务监管局,各市州政府)

7.增强省内企业数据汇聚能力。推动省内能源、生态、旅游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通过整合、挖掘、利用自有数据或公共数据资源,构建面向行业应用的数据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国有企业非敏感业务系统“应上尽上”,到2025年,省内企业上云4000家。围绕清洁能源产业、现代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服务、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等省内重点产业优化大数据平台,提升重点产业数据汇聚水平,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能源局,各市州政府)

8.吸引国内数据资源汇聚。积极对接引入国内知名数据服务商、大型互联网企业、省外大院大所等算力需求大、创新活跃、带动效应强的机构来青建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或研发机构。结合青海特色优势产业,争取一批国家部委、科研院所以及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数据存储灾备及区域大数据中心落户青海,持续推进青藏科考大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青海西宁灾备数据中心、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三期)等项目建设,形成“东数西存”的数据灾备模式,将青海打造成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重要节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气象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9.培育壮大算力服务市场。结合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围绕提升大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面向数据资源采集、存储、治理、加工、分析、服务和融合应用等领域,大力引入算力需求大、经济效益好、就业带动能力强的大数据企业和项目。鼓励支持能源类头部企业在清洁能源富集地区创新开展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招商等工作。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争取集团总部项目、资金落地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政府,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各基础电信运营商)

西宁市:围绕青藏高原大数据产业链条,布局大数据及智能制造应用产业,推动数字经济赋能赋智,发展平台经济。重点对接京东、联通等企业,主要建设京东数字产业园、西宁龙工场(西北)跨境电商区域总部中心、三江源大数据二期等3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6.92亿元。

海东市:加大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智能物流与仓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和控制产业、智能终端产业等方面招商引资力度。主要建设城市数据湖示范湖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青海海东)数据中心(二期)、海东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等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71.01亿元。

海南州:依托清洁能源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国家战略数据存储服务、全国首个藏文搜索引擎、藏语文数据资源扩容工程、人工智能算力服务、中国电信天翼云节点等重点业务发展,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藏语内容分发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整价值链。主要建设海南州超算暨云计算(数据)中心、藏文信息服务平台、中国移动(青海海南)数据中心等2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44.83亿元。

其他市州按照自身发展特点,合理布局大数据产业,积极争取大数据产业项目落地实施。

10.加大招商引资。面向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以绿色能源、数据开放、场景开放、优惠政策为优势,以清洁能源和大数据联动发展为方向,建立招商目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拓宽产业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布局。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提供建设用地2400亩,同步保障水、电、管网、道路等配套设施,引入数据标注头部企业、知名呼叫中心及服务外包领域的龙头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促进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到2025年,引入各类单位、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本地企业、互联网企业)达到438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各市州政府,各基础电信运营商)

(三)加强机制建设,多措并举,推进大数据中心有序发展。

11.建立评估机制。制定《大数据中心评估考核办法》,采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每年对大数据中心机架增加数、机架使用率、PUE值等主要指标进行评估考核。对达不到考核目标的大数据企业,暂停享受各类优惠政策,待达到考核目标后恢复。对超额完成考核任务的大数据企业按照综合贡献率给予适当奖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政府)

12.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建设3000架以上的大型、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吸引IDC服务提供商、大型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入青部署数据中心。2023—2025年,对一次性新建3000个机架以上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竣工验收达标后分步给予以奖代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政府)

13.建立监管机制。定期开展数据中心发展统计监测,依托青海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立以数据为支撑、涵盖重点领域、联接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实现省内数据中心能耗日常统计、运行监测。严格落实数据中心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加强省内数据中心项目节能审查的监督管理。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安全培训、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安全加固、渗透测试等机制,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和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大数据安全可靠水平。各市州政府建立新建、改造项目清单动态管理和部门联合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数据中心建设事前审批事中监管,统筹有序推进数据中心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政府)

14.建立政策传导机制。建立大数据上下游企业会商制度,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基础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企业将政策红利向产业链上下游传递,在保证合理收益前提下,推动数据中心运营商按一定比例将电价、土地等成本优势适度转化为机架租赁、算力服务、网络接入等产品和服务价格优势,拓展算力服务客源,扩大边际收益,构筑全产业链运营成本比较优势,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数据企业,各市州政府)

15.建立统一调度机制。部署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监测系统,加强对互联链路性能、流量疏导、网间结算、异常情况的监测分析,实现对网间通信质量和运行安全全过程监管。建立大数据中心数据监管调度平台,构建高速互联、智能高效的算力及数据资源协同调度体系,加强集群间算力调度、数据调度、能源调度,实现算力资源平衡配置,形成全省一体化算力协同创新发展新局面,有效承接“东数西算”“东数西储”外溢需求。(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数据企业)

四、保障措施

16.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领导担任召集人,相关部门、地区、单位为成员,统筹安排部署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工作,研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推动工作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能源局,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大数据企业,各市州政府)

17.坚持规划引领。编制《青海省“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以数据中心为牵引,集聚数据资源和创新要素,降低全社会算力获取成本,带动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建设,2022年8月完成《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青海省)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明确集群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方式、运营模式、资金筹措及功能定位等内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政府)

18.加大资金支持。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进行奖励激励,对技术改造、产业引导、重点项目建设等予以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大数据中心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积极对接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争取国家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推进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大数据企业)

19.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土地供应,对大数据项目用地给予积极支持,对符合相关规划的大数据中心项目,在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时优先保障,并对重点项目审批实施“绿色通道”。鼓励各地对大数据中心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的土地供应政策,灵活采用土地出让收益留存部分支持项目建设、适当降低土地出让底价等优惠政策。支持各地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方式供应标准厂房、科技企业孵化器用地,满足大数据企业用地需求。(各市州政府,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大数据企业)

20.加强数字援青。积极利用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强化援受双方在数据产业方面的合作,积极对接北京、上海、天津、青海、江苏、山东等对口援青省份,争取引入对口省份优质大数据企业和数据资源,选派数据领域专业人才,前往大数据产业基地、知名企业学习借鉴发展思路、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在技术创新、交流合作、市场资源上进行充分对接,推动数字援青成为对口援青的重要内容。(各市州政府,省发展发改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乡村振兴局)

21.统筹数据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数据安全法》,坚持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与保障数据安全并重,鼓励和支持数据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深化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加强数据安全审查和监管,强化数据安全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数据全要素高效流通和数据新业态健康发展,以数据安全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委国安办、省委网信办、省发展发改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国家安全厅)

22.完善人才培育。将大数据高端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引进目录,依托“昆仑英才”等人才计划,引进大数据领域领军专家、科研团队和技能型人才。依托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相关学科专业,加强数据中心设计、运维、管理等方面人才培养。到2025年,省内大数据相关企业增加不少于1160个就业岗位,优先从省内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23.打造绿色品牌。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招商推介平台等各种形式宣传推介我省绿色数据中心发展动态、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树立绿色品牌效应。积极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会议或论坛,积极参加、承办国家级、行业级数据中心产业峰会、大数据峰会、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主导举办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推介我省大数据产业,提升我省大数据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各市州政府)

本方案自2022年10月8日起施行。


青海省加快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20〕1922号)精神,加快构建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的顶层统筹和要素流通,深化大数据协同创新,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大力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强化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的顶层统筹和要素流通,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深化数据应用创新,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青海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引擎,助力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集聚发展。兼顾各类要素条件,统筹全省数据中心空间布局,避免“小、散、多、空”建设,推动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聚集发展。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坚持集约建设与低小散整合提升相结合,不断提升我省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特色发展。突出我省“清洁能源+大数据”联动发展特色,在大数据聚集、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走出一条“赋能本省、服务周边、承接东部”的特色发展之路。

创新发展。推动数据中心全产业发展,着眼于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培育符合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特点的大数据产业生态。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省数据中心布局进一步优化,集聚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特征显著,数据中心发展配套保障更加完善,数据中心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数据聚集、开发、应用等方面产业生态逐步建立。

——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建成。至2025年,全省范围内大数据中心布局更加合理、绿色节能、集约高效,机架规模约5万架,至东部主要城市的网络质量大幅提升,成为国家重要的大数据容灾备份基地,力争成为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省份。

——绿色节能水平国内领先。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水平国内领先,新建(改造)数据中心PUE值(能源使用效率)严格控制在1.3以下。

——大数据产业生态逐步建立。全面融入国家“数链”体系,成为“东数西储”的重要承载地,省内数据开放共享水平大幅提升,大数据开发、应用、交易等各环节协同创新、繁荣发展的“数脑”体系初步形成。

二、建设导向

(一)集约集聚建设

坚持政策引导和能耗要求相结合,立足应用需求,以及能源、气候、土地、网络设施等要素和条件,优先在全省能源供给相对充足、自然环境相对适宜、网络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市州布局建设数据中心,加强对现有数据中心资源的整理利用,促进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二)资源利用高效

新建数据中心PUE值严格控制在1.3以下。有序关闭腾退高耗能数据中心,加快对年均PUE值高于1.8或平均单机架功率低于3千瓦的数据中心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数据中心PUE值严格控制在1.3以下。

(三)清洁能源优先

充分发挥青海在清洁能源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数据中心在清洁能源富足地区部署。考虑数据中心对供电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实际,优先推动数据中心项目落户水、光、风等多种清洁能源兼具地区,多能互补提升清洁能源稳定性。

(四)规模化、大型化建设

优化招商配套政策,吸引全国大数据企业在我省投资建设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对于新建数据中心,单项目规模原则上应不低于1000个机架,并达到国家A类机房标准(定位为边缘数据中心的项目,以及已获批建设的项目除外)。

(五)产业联动发展

优先支持建设对当地数字经济及相关产业有重要支撑带动作用的数据中心项目,通过对数据中心的支持,吸引和培育一批关联企业开展服务面广、影响力大、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经济贡献大的信息服务业务。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西北数谷”建设

在推进现有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基础上,吸引和推动第三方IDC服务提供商、大型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入青建设数据中心,积极鼓励发展3000架以上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发展面向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的通用计算中心,高水平推进国家大数据云计算和容灾备份基地建设。支持海南州推进网络安全一体化研究,发展网络安全一体化服务,布局建设网络安全一体化服务中心和网络安全大数据算力中心。到2025年,力争全省数据中心机架数突破5万架。以数据为纽带承东启西,汇聚丰富数据资源,带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实现数字化进程中的绿色发展,争取打造成为立足西部、服务全国的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省份。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以云服务方式提供算力资源,实现全省存储和算力资源优化调度。(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排名不分先后,下同)

(二)加强数据中心布局引导

探索项目窗口服务机制。提升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水平,依托省级层面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建立窗口服务指导制度,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商各相关部门,结合拟建项目的方案、能耗、效益等提出意见建议,实现全省数据中心统筹布局。对技术先进、能源高效利用、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从信贷、土地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推进数据中心绿色转型

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云数据中心,推进虚拟化、弹性计算、海量数据存储等关键技术应用,提高IT设备利用率。强化绿色设计,推广整机柜、模块化、智能化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数据中心部署效率。加强先进节能技术应用,推广能源信息化管控系统,提高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和运行效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优化数据中心存量结构。有序关闭腾退高耗能数据中心,逐步关闭年均PUE值高于1.8的功能落后的数据中心。通过政府购买云服务、开展数据中心节能审查等多措并举,引导企业加快老旧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到2025年,我省改造后的数据中心PUE值严格控制在1.3以下。为积极探索数字碳中和路径,大力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在数字空间发起绿色低碳行动提供“青海方案”。(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促进能源资源合理利用

强化能源配套机制。以数网、电网“双网”共建为目标,探索智慧微电网建设。切实降低输配电价水平,执行青海电网第二监管周期输配电价,降低大数据企业用电输配电价格0.016元/千瓦时。对数据中心、应用平台等重点项目提高电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实行双(多)回路电力保障,免收高可靠性供电费用。积极引导大数据中心、基础电信运营商作为市场主体与水电、新能源等发电企业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

推进绿色能源就近消纳。推动数据中心项目向海南州、海西州等全省清洁能源富足地区部署。探索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数据中心节能和绿色化改造。鼓励数据中心企业参与清洁能源直接投资,通过构建多能互补智慧微网绿色电力系统,优化大数据企业的绿色电力供给机制,提高本地绿色能源消纳比率,力争到2030年清洁能源使用率比例达到100%。积极和东部省份沟通对接,探索跨省能耗和效益分担共享合作机制。(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五)推动网络设施配套建设

推动干线网络优化扩容。推动高水平全光网青海建设,优化数据中心至西宁省际出口节点的传输路由,扩充传输容量,大幅提升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力争“十四五”期末省际出口带宽增至现有能力3倍以上。优化省内数据中心集聚区至其他各市州、周边省份以及京津冀、成渝等重点区域的数据中心直连网络,降低网络时延,实现数据中心跨区域高速互联互访。(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州人民政府)

(六)加强数据资源汇聚引入

优化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政务云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进行全省统一部署或省市两级节点部署、互联互通。各级政府部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建系统统一部署到政务云,已有系统逐步向政务云迁移。推动政府数据中心外包,逐步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数量。(省政府电子政务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各市州人民政府)

加快大数据资源汇聚。积极开展数据资源招商,大力拓展“东数西储”,争取一批国家部委、行业协会、商业企业数据存储、容灾备份及区域大数据中心落户青海。结合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入相关领域数据汇聚。重点依托能源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吸引全国能源大数据落户,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吸引全国科考、水利大数据落户,争取在能源、科考、水利、气象、民族等领域形成国家级大数据存储和备份中心。依托青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打造数据资源西向流动的“加油站”。(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推进各行业领域打造“行业数据大脑”,推动大数据在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深化政务和民生大数据应用,开展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和交通旅游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工程,发展民生领域大数据增值服务。聚焦文化旅游、特色农牧、商贸服务、健康养老等特色和重点领域,打造大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形成特色、领先发展优势。建立全省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省市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及应用,不断扩大领域范围和深度,力争在生态环境、文化旅游、交通出行、医疗健康、市场监管等领域挖掘和开发一批大数据开放创新示范应用,促进优质大数据项目落地孵化,激发全社会对开放数据开发利用的热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八)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发挥数据中心集群牵引作用,以全产业链发展视角,带动藏文信息等本土特色大数据产业发展。从壮大本土企业、引进龙头企业、强化补链延链等方面发力,构建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产业链体系。吸引数据中心下游关联产业链,着力发展大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加工、数据挖掘等外包服务,整合人力资源、加快产业聚集。建立数据交易标准规范,探索开展第三方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全国的大数据交易中心,鼓励拥有数据的机构、企业通过大数据交易中心进行数据资源的资产化运营,探索建立商业行为驱动的数据共享开放新模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会商机制

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网信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以及数据中心所在地政府共同组成省级层面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协调机制,负责全省数据中心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加强对市州数据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网信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加强动态监管

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依法依规做好新建数据中心的节能审查。各市州摸清区域内数据中心底数,掌握运行情况,形成关闭、腾退、改造、新建清单,建立清单动态管理和部门联合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统筹有序推进数据中心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打造品牌效应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提高社会公众及企业的关注度,放大品牌效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会议、论坛,推介青海省大数据产业,提升我省大数据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四)优化营商环境

将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纳入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对数据中心建设、运营、使用全面加大政策扶持。在用地、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

(五)加快人才引培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大数据高端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引进目录。依托“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等人才计划,引进大数据领域领军专家、创新科研团队及技能型人才。利用六省对口援青工作机制和平台,借力援助省份的科技、企业、人才等优势资源,重点邀请支援方领导或专家来青任职或挂职,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实施。(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市州人民政府)


海东市落实2022年青海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青海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青政办函〔2022〕160号),扎实推进数字经济工作,增强发展新动力,现结合2022年省考市目标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新海东发展定位为统揽,树立战略眼光,科学谋划,尊重价值导向、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超前谋划的思路。有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发挥数字经济在“四地”建设中的乘数效应,加速城市数字化进程。

(一)具体目标

——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2022年底,力争建成1300座5G基站,基本实现政务、教育、金融、医疗等垂直行业应用区域、交通枢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大数据产业有序发展,大数据中心机架数超过5000个。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到2022底年,培育形成6家以上具备较强实力的工业互联网典型示范类企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降低信息化构建成本。

——服务业数字化水平稳定发展。到2022年底,数字经济对服务业的转型提升作用显著,电商、物流、金融等行业以及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服务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在数字化商贸业、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一批亮点突出的示范应用,全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0%。

二、重点工作

(一)夯实基础,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1.完善基础通讯网络建设。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化共建共享,推进社会各类资源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促进通信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减少重复建设。积极推进光缆路由优化改造,降低出市路由延时。部署支持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的LTE(长期演进)移动互联网络和固定宽带接入网络。(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字经济发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大数据服务中心、市内基础电信运营商、国网供电公司)

2.加快“新基建”建设。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开展5G规模组网建设。加快城市物联网建设进度,推动移动通信行业与交通、市政等其他城市公共设施共享。推进公路、电力、建筑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加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全方位普查各类设施基础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为城市数字化治理提供有力保障。(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字经济发展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大数据服务中心、市内基础电信运营商、国网供电公司)

(二)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3.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园。紧抓国家“东数西算”战略部署及零碳产业园建设等契机,加快推动项目建设,依托大数据产业园着力推动工业、农业、交通、电子政务、惠民服务、网络安全等领域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大力推进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二期项目、易华录城市数据湖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承接软件开发、基础电子材料等行业的产业转移,引进培育大数据服务企业,建设完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服务体系。(责任单位: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字经济发展局)、市大数据服务中心)

4.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提升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水平。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软件企业、加快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软件等产品的解决方案研发,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和应用、设计开发等信息技术增值服务。加快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责任单位: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字经济发展局)、市大数据服务中心)

(三)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5.推进青海拉面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我市拉面产业发展基础,建设青海拉面产业总部基地。通过搭建青海拉面数字化平台总体架构,赋能拉面供应链企业和门店组织升级,推进拉面产业运营数字化,带动我市及全省的拉面食材、特色产品通过拉面终端门店和渠道,运用大数据基础和互联网,对分布全国各地的我市拉面企业和从业人员,实现面向全国的异地管理和服务。同时以拉面经济辐射带动我市土特产外销;以“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牛羊肉育肥基地和现代化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拉面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扶持建立农畜产品保鲜、冷藏配送基地建设,延伸拉面经济产业链。(责任单位: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6.推进农林牧商品交易平台建设。鼓励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利用交易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物联网及AI鉴真防伪等技术,通过“线上现货电子交易平台+线下产地交易集配中心”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收购网运营体系,采用线下展销中心、实体专卖店、商超渠道、网红直播带货和数字平台展销等多种销售模式,打造不同消费场景,促进平台经济发展。(责任单位:河湟新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文体旅游和广电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大数据服务中心)

(四)数字赋能,建设宜居宜业智慧城市

7.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省级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强化信息化在不动产登记、市场监管、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监管、公共区域监管监控、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推进“天眼”“雪亮工程”等建设,提高综合分析、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群防群治等能力,实现对城市立体防范处置。通过大数据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

8.推进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立足青海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的生态立省战略,结合海东实际,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感知环境质量、环境业务过程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数字生态平台建设,实现智慧环保云支撑平台、支撑污染源监控、环境预测预报、环境监察、公众参与的全程智能、数字化管理平台。(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大数据服务中心)

9.推进河长制大数据平台建设。以河湖数据资源库为核心,充分整合利用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公安等各部门河湖数据资源,整合建立“河长制”运行监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日常工作管理平台,形成围绕河长办公室为指挥调度核心的“一中心、N平台”信息化监管体系,开展河湖治理绩效监管,提升各级河长决策指挥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市大数据服务中心)

10.做优河湟文旅平台。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发挥全市自然资源、民族资源、文化资源特色优势,依托河湟文旅平台,加大“一部手机游海东”应用深度,运用互联网积极宣传海东旅游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智慧化旅游管理、旅游服务与旅游营销体系。充分利用平台经济,发挥好文化旅游推动青绣产业创新发展,推进青绣从展品向商品转变、产品向产业转变。(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市财政局、市大数据服务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海东数字经济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统筹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各县区、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实际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本年度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并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字经济发展局)。

(二)促进数字人才引育。支持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数字经济相关学科建设。鼓励各类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培训数字经济各细分领域实战人才。定期从全市选送数字经济重点领域科技及管理人员前往东部发达地区学习交流,及时跟踪掌握最新前沿技术、商业范式、治理模式。鼓励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领域高端人才来我市工作创业。

(三)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项目招商,通过举办推介会、主动拜访沟通等方式,积极宣传海东水电资源丰富、电价低廉稳定、气候适宜、政策优惠等优势,力争国内外大数据企业在海东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机构、结算中心、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吸引更多大数据企业签约落地海东。加强与大数据行业协会和已入驻互联网企业的沟通联系,推进关联企业招商、抱团发展。

(四)健全安全保障体系。针对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共享和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加强云平台安全管理,加强网络空间实体身份管理。完善数字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网络安全风险预警、情报共享、研判处置和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建立网络信息安全防线,加强重要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


★法定公文:通告

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

关于开展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受票试点工作的通告

为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降低征纳成本,国家税务总局建设了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24小时在线免费为纳税人提供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以下简称“全电发票”)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经国家税务总局同意,决定在青海省开展全电发票受票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自2022年8月28日起,青海省纳税人仅作为受票方接收由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和广东省(不含深圳市,下同)的部分纳税人(以下简称“试点纳税人”)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开具的发票,包括带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字样的全电发票、带有“普通发票”字样的全电发票、增值税纸质专用发票(以下简称“纸质专票”)和增值税纸质普通发票(折叠票,以下简称“纸质普票”)。

二、全电发票的法律效力、基本用途等与现有纸质发票相同。其中,带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字样的全电发票,其法律效力、基本用途等与现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同;带有“普通发票”字样的全电发票,其法律效力、基本用途等与现有普通发票相同。

三、全电发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监制。全电发票无联次,基本内容包括:二维码、发票号码、开票日期、购买方信息、销售方信息、项目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单价、金额、税率/征收率、税额、合计、价税合计(大写、小写)、备注、开票人。

其中,电子发票服务平台为从事特定行业、发生特殊应税行为及特定应用场景业务(包括:稀土、建筑服务、旅客运输服务、货物运输服务、不动产销售、不动产经营租赁服务、农产品收购、光伏收购、代收车船税、自产农产品销售、差额征税等)的纳税人提供了对应特定业务的全电发票样式。全电发票样式见附件。

四、全电发票的发票号码为20位,其中:第1—2位代表公历年度后两位,第3—4位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行政区划代码,第5位代表全电发票开具渠道等信息,第6—20位代表顺序编码等信息。

五、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开具的纸质专票和纸质普票,其法律效力、基本用途和基本使用规定与现有纸质专票、纸质普票相同;其发票密码区不再展示发票密文,改为展示电子发票服务平台赋予的20位发票号码及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网址。

六、青海省纳税人使用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接收试点纳税人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开具的发票。此外,也可取得销售方以电子邮件、二维码等方式交付的全电发票。

青海省纳税人取得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开具的带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字样的全电发票、带有“普通发票”字样的全电发票、纸质专票和纸质普票等符合规定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如需用于申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或申请出口退税、代办退税的,应按规定通过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确认用途。

七、纳税人取得开票方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开具的发票,发生开票有误、销货退回、服务中止、销售折让等情形,需开票方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开具红字全电发票或红字纸质发票,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受票方未做用途确认及入账确认的,开票方填开《红字发票信息确认单》(以下简称《确认单》,见附件2)后全额开具红字全电发票或红字纸质发票,无需受票方确认。

(二)受票方已进行用途确认或入账确认的,由开票方或受票方填开《确认单》,经对方确认后,开票方依据《确认单》开具红字发票。

受票方已将发票用于增值税申报抵扣的,应暂依《确认单》所列增值税税额从当期进项税额中转出,待取得开票方开具的红字发票后,与《确认单》一并作为记账凭证。

八、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https://inv-veri.chinatax.gov.cn)查验全电发票信息。

九、纳税人以全电发票报销入账归档的,按照财政和档案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

十、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依法、诚信、如实使用全电发票,不得虚开、虚抵、骗税,并接受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税务机关依法加强税收监管和风险防范,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十一、本通告自2022年8月28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附件:1.全电发票样式

2.红字发票信息确认单


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

2022年8月19日


★法定公文:答复函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25号提案的答复函

民革界别: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以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助力“五个示范省”建设,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加速“四地”建设为总体要求,推动构建“一核三辅”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加快建设“1119”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体系,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推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我委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一是统筹谋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布局数字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十四五”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纳入《青海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赋能我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强保障,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聚焦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提出重点支撑项目和扶持政策清单,编制了《青海省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工作方案》《青海省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上报省政府,为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夯实基础,持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围绕发挥数字政府对数字经济建设的推动引领作用,2022年,我委将49个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2022年度省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4.07亿元,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提高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下一步,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扎实履行工作职责,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重点,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青海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十四五”推进青海省政务信息化规划的落实落地,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政务信息化等方面持续用力,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三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和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布局5G、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储备一批基础性、支撑性、保障性的重大项目,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您们对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0月12日

(联系人:XX;联系电话:0971-XXXXXXX)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