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河南遴选·第53期】科技创新工作

【河南遴选·第53期】科技创新工作

2023-03-17| 来源:北辰遴选

科技创新工作

2月24日,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传达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省科创委今年重点工作和省实验室建设、创新生态构建等。

3月14日,由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民营经济发展改革专项基金、北京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主办,北京农夫铺子技术研究院、北京商务研修学院、广东创新科技研究院协办,农夫铺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世界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大会暨农夫铺子八周年上市说明誓师大会”在郑州奥林匹克中心建国饭店隆重举行。

科技创新工作

科技创新工作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反之,则会造成发展动力衰减和能力天花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决定性意义。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这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甚至是不二选择。

(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对全球的影响警示我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不会被迟滞甚至打断。

(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强大科技作支撑,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使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教育、人才作专章部署,说明我们现代化建设在资源配置、支撑动力和资源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战略思路。这就是教育、科技、人才怎么形成“1+1+1>3”,围绕我国现代化强国统筹发力。这既反映了我们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不断深入,也反映了我们现代化强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从整体上看,这三个方面都是国家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是基础性的、影响深远的、关键性的。

前期,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大对这三项工作部署,就是要求三者继续发挥作用,并且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形成合力,起化学反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三者的关系来看,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之间互相支撑又互相促进,同时又围绕现代化建设全局、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个目标来展开。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一体推进,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三大目标统筹部署推进,瞄准的都是现代化强国。

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强国这一目标来做。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的统筹衔接。在做科技顶层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教育问题、考虑到人才问题,目标还是瞄准现代化强国。二是加强科教协同和人才工作。在这三方面要有一个统筹,有些是科技部当主角,有些是科技部当配角,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重点还是要落在科技人员身上,中国要有一大批科技人员,高水平的科技人员,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一批人,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以人才强、科技强达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主要内容

《条例》共包含9章52条,内容涵盖总则、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环境、法律责任等方面,明确支持保障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和法治环境。

在总则方面,《条例》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保障,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总体水平,各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在创新平台方面,《条例》提出要分别对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自创区等各类创新平台按照功能定位做出具体规定,并提出在政策、资金、人才、土地、场所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提升各类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和运行效能等。

在创新主体方面,《条例》规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各创新主体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科研院所创新供给能力,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体系建设等。

在创新人才方面,《条例》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集聚一流创新人才,规定应当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优化创新人才队伍结构,构建开放灵活的人才吸引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激发人才活力。

在创新项目方面,《条例》提出,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优化项目管理,推行“包干制”等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模式,探索开展科技经费“直通车”改革,赋予科学技术人员更大自主权。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条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赋予高校院所等科技成果自主权,赋予科学技术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支持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建设。

在创新环境方面,《条例》规定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容错纠错机制。

在法律责任方面,《条例》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弄虚作假、擅自挪用科研经费的,科技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科技活动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行为设置了罚则。

★河南省推进人口红利变人才红利

聚焦优先发展,营造职教良好环境。省委省政府将职业教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就职业教育开展专题调研,研究部署院校建设、专业布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工作。实施两期职业教育五年攻坚计划,以“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年制定一个文件、每年投入100亿元”的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上台阶。先后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等文件,不断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省政府建立由14个单位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不断强化“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共识,努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改革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25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组建101个省级职教集团,推动电商实训基地等一批产教融合项目落地,着力打造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全省民办中、高等职业学校达到115所,在校生46.47万人。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深化省属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以学生人数、专业类别等安排生均财政拨款预算的办法。

聚焦类型特色,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持续优化中职学校布局,采取撤销、合并等办法,整合“弱、小、散”的中职学校,校均规模由1502人提升至3301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连续三年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任务。稳步发展职教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和专业,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重点建设15所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基本实现高职院校全覆盖、专科层次骨干专业全覆盖,分类考试招生占比达60%以上,为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和学习方式。

聚焦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大力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推进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河南红色资源优势,挖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思政元素,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按照“省市共建、地方为主、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先后分三批实施300个省级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项目,6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高职“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启动实施省级“双高工程”,立项建设102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52个高水平专业群。先后认定400余名省职业教育专家、470名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重点建设582个实训基地项目。重视教学标准和教材研发,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制订32个省级专业教学标准,采取“教学专家+企业专家”的“双主编”方式,研发中职教育18个专业103本校企合作精品教材,探索推行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推动全员化参与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聚焦优势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合黄河沿线9省职业院校成立“黄河流域职业教育联盟”,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成立19个基于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的省级骨干职教集团,促进各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深化校企合作,成立109个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400多所职业院校、3000余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品开发、技术推广项目4000余项。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多路并进”,整合教育、人社、民政、农业、残联等多部门培训资金和资源,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330万余人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023年河南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

1月11日,2023年河南省科技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全面总结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动员全省科技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会议宣读了省政府宋争辉副省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批示,传达学习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向平作了题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202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开启了新征程,各项科技政策措施亮点频出、扎实落地,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全面发展。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完成架梁立柱,新建设7家省实验室,28个省中试基地、12个省实验室基地先后组建运行,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洛阳普莱柯、河南农大两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获批建设,信阳高新区、许昌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周口农高区批复建设。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2.2万家,同比分别增长29.6%、45.3%。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以阿兹夫定为代表的一大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年财政科技支出达411.09亿元,同比增长24.9%。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较上年度提升2个位次。

会议强调,虽然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科技创新依然是制约河南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坚定信心决心,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目标任务,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抓发展,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

会议指出,2023年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力争全年研发经费增速达到17%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0亿元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00家以上。

会议要求,2023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和运行省实验室体系,谋划争取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系统布局建设以省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三是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组织实施重大创新项目,推动民生领域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核心技术和原创性成果。四是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行动,深化人才计划实施,完善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发挥平台引才育才作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打造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五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三农”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力量,提升县域创新发展能力,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六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建设国家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推进中试熟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通道。七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持续推进改革攻坚任务落实,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八是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强化省际协同创新,构建高质量省内创新发展格局,推动郑洛新自创区、高新区引领发展,形成与生产力布局同频共振的创新发展新格局。九是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环境,推动法律法规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加大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厚植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会议强调,全省科技系统要强化自身建设,为全省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证。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要强化政治引领,建设政治型机关;要加强理论武装,建设学习型机关;要持续改进作风,建设服务型机关;要坚持廉洁从政,建设廉洁型机关,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启动运行一批研究机构,与中科院等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引进一流大学研究院落户中原科技城。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国家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做优做强省实验室体系,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400家以上。加快构建标准化双创载体体系,新建20个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智慧岛。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协同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研资源和企业需求的有效配置、精准对接,支持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推动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高质量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高校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建1500家研发中心,建设15个省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方向的科研机构改革,完善“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加快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改革。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培育创新文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强化人才引育力度。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青年人才倍增行动、顶尖人才突破行动。实施重点高校学术校长引进培养专项行动,积极招引海外一流人才,新建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左右,新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出台更具含金量的人才支持措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办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


三、实战应用

例题1: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就如何更好保护创新企业知识产权提出对策建议。要求:重点突出,措施可行,表达简练,不超过400字。

【参考作答】

一是优化维权服务。优化政策扶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知识产权研发;辅导企业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报,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援助、纠纷调解、专利挖掘等服务,鼓励创新成果转化。二是引导规范市场。明确侵权责任和连带责任,敦促企业规范生产行为;引导平台、商家主动防范侵权行为并及时启动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措施。三是加强监管处罚。开展常态化长效化执法检查,深化全链条、全环节打击,加强侵权行为惩罚力度,提升侵权案件赔偿额度,切实提高企业、商家侵权成本。四是深化宣传发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六进”活动,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加大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引导权力人积极维权,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五是完善保护机制。完善原创保护机制和产权保护机制,推动权利人、监管部门、电商平台和批发市场等协同发力,开展联合专项行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一盘棋”工作格局。

例题2:结合给定材料,请你谈一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要求:准确全面,逻辑清晰,不超过500字。

【参考作答】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需要,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才能增强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催生新市场和新需求,培育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构建全链条技术体系推进科技成果“点石成金”

推进研发创新,建强科技成果“蓄水池”。

搭建交流平台,铺就科技转化“高速路”。

完善政策保障,激活科技攻关“催化剂”。


构建“星”罗“棋”布科技创新格局

点亮领航的“启明星”,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擦亮护航的“北斗星”,下好制度保障“本手棋”。

激活人才的“智多星”,下好队伍建设“妙手棋”。


为科技创新人才“浇水”“松土”“施肥”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人才培养“浇足水”。

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为人才干事“松够土”。

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为人才创新“施好肥”。


★议论文框架

以“科技创新”筑牢强省之路

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

搭建平台,让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加强宣传,在全社会构建创新氛围。


★意见框架

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二、主要目标

(一)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稳步提升。

(二)夯实西昌创新驱动极核地位。

(三)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支撑能力。


三、政策措施

(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五)优化财政科技投入导向。

(六)发挥国有企业创新标杆作用。

(七)试点推行科技创新券。

(八)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九)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十一)大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

(十二)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行动。

(十三)深化科技创新区域合作。

(十四)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十五)认真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四、组织保障

(十六)强化组织领导。

(十七)强化考核激励。

(十八)强化协调服务。


★讲话稿框架

在全市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要点)

一、更新认识,充分理解创新驱动的重要意义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务实高效推进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一要坚持创新与制造业“两融合”。

二要坚持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两手抓”。

三要坚持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培育“两并举”。

四要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促进”。

五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两结合”。

三、加强党的领导,齐心协力构建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工作总结框架

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建设一流创新平台。

(二)凝练一流创新课题。

(三)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五、必备金句

1.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2.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3.看国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观世界,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4. 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 立足新发展阶段,需要制定更精准、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有效路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六、范文赏析

★策论文

坚持创新驱动 上下同“豫”者胜

从“国之大者”,到“省之要者”,再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已然成为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新征程,河南要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定力耐力,向着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一流创新生态奋勇前行。

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当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目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河南面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需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抗稳压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工作责任,携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推进机制。二要锚定工作重点。持续在龙头带动、高端品牌、创新转化、一流课题、创新主体、双创载体、金融支持上下功夫。三要实施综合配套。学习先进典型、扭住关键发力,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现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当以创建重要人才中心为支柱。习**总书记指出,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河南需在人才中心建设上下非常之功。一是建设省级科研院所。加快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按时完成10家省产业研究院和8家省中试基地以及3个省级实验室的建设。二是发挥高校育才作用。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提质进位,支持7所高校的11个学科创建“双一流”第二梯队,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三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科研发投入力度和科技型企业帮扶力度,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大力开展研发活动,在生产一线培养和发展创新人才。

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当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根本。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是制约河南发展的最大短板,只有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布局中抓住机遇,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河南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一方面,要优化结构。加强系统谋划,适当保留传统产业,加速淘汰高耗能低产值产业,因地制宜引进高附加值科创企业,不断提高规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例。另一方面,要破除阻梗。建立健全服务平台,系统指导本地企业与全国高端研发资源的精准对接,落实产学研合作“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造贯通产业链条,提高人才吸引力度,形成创新“洼地”,促进创新资源不断集中集聚。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必难者进。值此两个一百年奋斗之际,河南要把牢“国之大者”和“省之要者”,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上下同“豫”者胜,努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当前,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在河南省经济总量规模从5万亿台阶向6万亿、7万亿台阶迈进的过程中,能否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发展主动,无论是激活“庞大存量”还是倍增“最大增量”,都取决于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借鉴科技创新先进省份的经验,立足发挥我省交通枢纽优势、战略叠加优势和“中心”市场优势,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机遇,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也就成为我省未来一个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务。

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就是要超前谋划、精准布局。按照“四个面向”,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摆在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强化前瞻30年的战略意识和“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通过深入实施重大创新平台引领工程、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聚工程,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让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中高端、关键环,努力构建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效能大幅提升、创新体制健全完善、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一流创新生态,使国家创新高地成为聚集创新资源的“集聚器”、公共服务的“融合器”、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创新策源的“倍增器”,步入与先进省份优势互补、相互媲美、竞相发力的创新先进行列,探索出科技创新的河南路径,形成“为全国作支撑、为河南谋发展”的新格局。

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就是要紧盯目标、分步实施。做好谋篇开局,尽快完成创新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搭建完成创新体系、创新制度、创新政策框架,出台总体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一批标志性项目、一批重大技术、一批产业基金,初步构建起创新生态的“四梁八柱”。加速推进建设,在盘点底子、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尽快建成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突破一批行业共性、关键重大技术,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在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育种、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若干领域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一流创新生态建设不断完善,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加速推进,取得初步成效。优化提升成型,在建设中学习,在借鉴中提升,争取到2025年,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财政科技投入大幅提升,争创国家实验室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技术合同成交额、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比2020年翻一番,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更大跃升,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支撑。

举全省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就是要优化生态、集聚人才。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探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生态。创新人才是创新要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决定力量,要把集聚人才作为建设创新高地的重心,着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即通过设立开放基金项目,招揽国内外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在豫开展研究工作。在完善孵化基地、人才公寓、生活服务等宜居宜业的配套设施外,更要将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布局周围,实现安居乐业。实施“鹰击空”工程,即通过设立重大任务项目,集聚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到豫合作开展前沿性或重大技术创新问题。实施“豫见未来”工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特别是行业技术实力领先的“标志性大院名校”入驻河南,建设研究型学院,培育一批硕博研究生,形成科研人才梯队,积蓄未来竞争力量。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子。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态度,把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带动全省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让河南创新品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汇聚创新动能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

河南省委提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排在首位的就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这是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加快建设现代化强省的必然选择。在新发展阶段,河南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实施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汇聚创新动能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河南应围绕“国家所需,河南所能,企业所求,未来所向”,打造全国创新高地,汇聚创新动能,探索适合河南实际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

创建高端科创平台,汇聚高层次创新要素。重塑重构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省实验室体系,培育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力争在优势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大科学基础设施,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农机装备、隧道掘进装备、高端轴承等特色领域,加快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主力军作用,优化研发平台、实验室等布局。加快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及科研团队等来豫设立科研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端科创平台,吸引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人才,汇集国际国内高层次创新要素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服务。

建设高品质科创载体,吸引高端要素落地。强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规划建设沿黄科创大走廊,以中原科技城为创新极核,以高新区、航空港区、经开区为创新节点,支持各县创建省级开发区,形成全域覆盖的科创载体体系。支持各地标准化复制推广智慧岛等“双创载体”,形成一批创新服务体系完备、赋能作用突出的众创空间,形成创新生态小气候。支持各地产业集聚区创建研发核心区、中试基地、孵化园、加速器,培育“创新平台+中试基地+创业孵化器+产业园”的梯次孵化体系。依托各类科创载体,培育和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创新标杆企业,集聚高层次要素和高技术产业,打造河南科技创新名片。

打造高能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赋能效率。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打造创新联合体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联合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推广“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研发组织模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制”“赛马制”“PI制”等新兴科研组织方式,依托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领航型企业,带动各类科创机构深度参与,激活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赋能效率,突破一批制约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产业化,让创新真正转化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培育“热带雨林”生态,全力打造人才高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人才引进、科研平台、金融服务、政策扶持等创新要素发力,推进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人才、金融、土地、数据要素汇聚,培育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推广发达省市在技术移民、人才评价机制方面成功的改革经验,全力引聚高端科创人才。对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加大普惠性支持力度,给予初创企业、原创产品更多的应用场景,培植适宜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土壤。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拥抱的不只是星辰大海,还有未来的一切可能。


瞄准“五个一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是河南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是我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进入中高端的关键支撑。我省必须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新潜力有效释放、创新动力竞相迸发。

培育一流主体引领创新。企业、院所和大学等创新主体是科学理论发现、科学技术发明、产品产业化的核心力量,也是链接三者实现逐步转化的关键变量。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主体在创新中的内涵、理念、方式、环境、特征都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产业链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打造河南企业的“科技高峰”和“科技高原”。二是增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效。综合施策,进一步提升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双一流”的含金量和影响力,支持省内其他高校和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序列,增加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优化科研院所布局,探索建立现代院所制度,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做优做强省农科院。三是引进省外研发机构。支持知名大院大所大企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在创新资源密集地区组建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创新孵化中心,靠前就近、学习消化吸收最新科技。

集聚一流人才撬动创新。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等问题,要树立“大人才观”,围绕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待遇、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加快人才政策迭代,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营造“热带雨林式”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人才创业优选地、人才活力迸发地。一是用好用活人才。遵循人才成长和科研活动规律,统筹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加大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青年创新人才培育。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强化结果导向。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机制,探索年薪制、项目工资、股权等分配方式。二是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靶向“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灵活运用揭榜挂帅、乡情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在郑州、洛阳探索“创新型人才特区”,支持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大高端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三是优化人才服务。建立政府、单位、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服务联盟,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和出入境办理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

搭建一流平台支撑创新。创新平台是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的关键基础、重要载体、主要抓手,通过链接、集聚、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完善的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创新能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主动对接和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一轮布局的历史机遇,争取更多的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在我省落地生根。二是整合重组我省实验室体系。以首个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挂牌为标志和开端,在我省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以我省优势学科为基础、社会需求为导向打造省实验室体系。三是高质量建设创新载体。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增效,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打造郑开科学大道科创走廊,标准化推广智慧岛双创载体,加快洛阳等地新一代创新街区建设。

完善一流制度保障创新。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发挥协同作用。一是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改革。建立健全“需求众筹+全面揭榜+科学评审+里程碑管理+绩效评价”管理链条。通过企业出题和政府立题,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制等科研组织新方式。减轻科研人员的非科研活动负担,探索青年科研人员自主合理使用经费承诺制、经费直通车、包干制等。完善管理科研创新的尽职免责和试错容错机制。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专利池,提高专利质量。充分释放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的服务能效。三是强化财政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发挥对全社会创新投入的放大、示范、增效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样化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三支省级科创类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推广新型科技保险业态业务。

转化一流成果强化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明显缩短,产业升级也对科技成果转化更加迫切。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促进更多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我省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一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攻关项目。聚焦世界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围绕我省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梳理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工程。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成果完成人、技术转移机构共享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园区、高校院所建立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深入实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科技副职”“博士服务团”“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方式方法,引导科技人才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集聚。三是搭建系列平台。高质量运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探索建设“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技术转移转化联盟,实现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网络全覆盖。支持郑州建设技术要素交易市场,支持地市建设科技大市场。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强化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要拿出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略,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生态圈层上培土奠基,为绚丽河南建设添砖加瓦。


★议论文

构建“星”罗“棋”布科技创新格局

习**总书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河南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在要素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构建“星”罗“棋”布的科技创新格局。

点亮领航的“启明星”,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从“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空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科技,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科技奇迹诞生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始终坚持注重科技原创性,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从而实现了众多科技领域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须进一步提升科技原创力,要将科技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着力点、突破点,厚植科技土壤、澎湃创新动能、完善科创生态,主动掀起自主研发的新浪潮,全面释放科技创新的无限潜力。

擦亮护航的“北斗星”,下好制度保障“本手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是要强化制度保障、擦亮服务底色。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创新,从简化企业办事流程做“减法”,到优化营商环境做“加法”,再到提升市场活力做“乘法”,一系列“组合拳”行之有效,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保障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需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举措。通过制度保障的“双轮驱动”,凝聚起创新驱动的“中国速度”,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激活人才的“智多星”,下好队伍建设“妙手棋”。“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还是靠“人才力”。科技创新要打好“主动仗”,人才是基础支撑。要实现我国更大、更广泛的科技创新,就必须建立一支精英荟萃的科技人才队伍。只有全方位激发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给他们一方成长的天地与展示的舞台,才能真正“拴心留人”,建成世界一流人才高地。当前,人才工作中仍存在地域“枷锁”束缚和身份设定的“条条框框”亟需打破,让人才自由流动,让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回报。要突出学术导向、专注技术主业,真正让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一线中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我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要素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加快实现河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讲话稿

XXX在全市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要点)

(X年X月X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许昌市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鼓足干劲,全力抓好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为许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提供强大支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更新认识,充分理解创新驱动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出路,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制造业是许昌的最大家底,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基本盘,是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创新年”,是许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日益激烈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的迫切需要。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提升认识,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方式变革。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务实高效推进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坚持守正创新,扭住重点发力,坚定不移推进下去,努力实现更大突破。

一要坚持创新与制造业“两融合”。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对制造业的关键领域和环节进行梳理,在“卡脖子”的地方重点部署技术攻关,在优势领域不断推陈出新,着力提升产业链编辑能力和竞争水平。坚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瞄准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等源头创新布局产业链,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展品柜”“保险柜”走向“货架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要坚持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两手抓”。优化存量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持续实施以智能化改造为引领的“三大改造”,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让“老底子”不断焕发新活力。扩大增量要抢滩登陆、精准出击,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能源等重点产业,加大产业培育引进力度,不断提升产业能级,让“新引擎”成为主动能。

三要坚持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培育“两并举”。持续落实大企业集团培育行动,遴选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建立创新引领企业后备库,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瞄准行业顶尖水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真正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建立完善“隐形冠军”培育梯队,引导企业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在“专精特新”上实现更大突破;广大中小型企业坚持“匠心制造”,掌握更多“独门绝技”,努力打造百年老店。

四要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促进”。坚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结合点,围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推动融合发展取得更大成效,切实增强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五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两结合”。坚持“政府办好围墙外的事,企业办好围墙内的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政府,要定好位、搭好台、牵好线,打通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最后一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作为企业,更要“唱好主角”,把创新作为生命线,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靠创新赢得市场话语权。

三、加强党的领导,齐心协力构建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要持之以恒扛稳创新责任,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创新发展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力攻坚。要千方百计搭建创新平台,做到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普通型创新平台扩面升级。要不遗余力用好创新人才,突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要久久为功营造创新氛围,进一步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繁文缛节,优化创新环境,讲好创新故事,倡导创新精神,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方案

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

为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部署要求,有序推进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工作,探索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模式,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体制创新,加强全链条服务,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探索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示范经验和改革成果,带动形成全社会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热潮,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前瞻布局,统筹部署。根据我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进行前瞻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和梯队建设,引导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改革赋能,先行先试。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环境,围绕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全链条服务、发展技术要素市场等先行先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问题导向,需求引领。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成果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市场主导,开放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利用省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加强各类创新要素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补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短板。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布局建设50个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形成一批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服务能力突出、转化链条畅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标杆,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和经验做法,推动周边区域和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环境更加优化,服务企业、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重大关键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建设布局

(一)建设主体

围绕我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布局,重点选择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强、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显著、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智慧岛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开展示范区建设。按照规模大小,分为综合类示范区和专业类示范区两类。

1. 综合类示范区。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完整、服务功能齐全、规模效应显著的综合类示范区,为孵化新企业、培育新产业、探索新业态提供有力支撑。

2. 专业类示范区。依托大学科技园、智慧岛、双创孵化载体等科技园区,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衔接紧密、专业服务能力突出、转化效率高的专业类示范区,加快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二)建设条件

1. 运营管理机制健全。具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运营主体,有健全的管理和创新服务体系,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纳入重要规划和计划,制定出台较为完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措施。

2.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较强。区内产业发展特色鲜明,产学研合作紧密,有较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承接和综合服务能力。拥有一批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型企业;拥有省级以上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及载体;拥有可提供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投融资等公共服务的技术转移专业机构以及专业人才队伍;设立有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项基金或经费。

3.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特色明显。区内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已形成具有特色的常态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拥有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案例。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1.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示范区应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鼓励高校院所、医疗机构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实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分配、横向课题经费管理、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等政策,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创新资源对接和融合。

2. 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试点探索。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区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覆盖范围。开展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核心要素纳入高校院所、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及其作价入股国有股权单列管理制度,简化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管理和审批流程,建立“一门式”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和服务体系。示范区应结合自身条件,从以上任务中选择合适项目,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试点改革。

3.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宽容免责机制。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免责制度和政策,实行审慎包容监管。鼓励高校院所及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评价和转化行为负面清单,制定勤勉尽责的规范和细则,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

4. 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聚焦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落地应用,每年择优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采用省、市、示范区多级联动、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滚动支持等方式,扶持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创新型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发展壮大战略新兴及传统优势产业。

5.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为依托,做大做强已挂牌省中试基地,聚焦示范区产业发展新需求,建设一批中试基地,面向社会发布中试服务清单,培育一批运行机制灵活的产业研究院,打造“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过程无缝衔接。

6. 搭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支持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使命的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器、星创天地等载体建设,推广建设智慧岛双创载体,加强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衔接,提升引育创新创业人才能力,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7. 拓展线上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示范区建立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子网络信息平台,推进业务标准化、功能模块化、管理规范化、数据共享化,协同建设全省高质量技术成果供给库和全产业技术需求库,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

(三)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

8. 建设技术交易平台。支持各示范区依托现有交易场所或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技术交易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技术交易、转让、融资、孵化等多渠道、全要素对接服务。加强各示范区技术市场互联互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形成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核心,各地技术交易平台为支撑的“一核多极”技术交易服务网络。

9. 培育技术转移机构。支持示范区遴选高校院所作为试点,组建市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司,探索“高校院所+转化公司+科创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可在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单位留成部分中提取不低于15%的经费,用于机构能力建设和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按规定纳入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10. 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加强技术经理人等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训,逐步实现示范区技术转移专兼职人员培训全覆盖。支持示范区内高校探索设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开展学历教育试点。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立产业研究院,开展评估评价、知识产权等教育培训,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转移人才。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与考评标准,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科技人员服务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服务团等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1.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发挥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研发贷”“科技成果转化贷”“专利质押贷”等信贷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和推广研发保险、科技成果转化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科技保险业务。支持示范区建立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风险补偿资金池,强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

四、建设程序

(一)实时推荐。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较好、工作主动性强、符合建设条件的各类园区,经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后,向省科技厅提交建设方案。

(二)组织论证。省科技厅根据情况组织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对建设方案进行咨询论证和现场考察,形成论证意见,建设单位根据论证意见完善建设方案。

(三)启动建设。对通过咨询论证、各方面条件成熟的,经省科技厅研究通过、审核公示无异议后,启动示范区建设。建设单位认真落实各项示范任务,提升建设水平。

(四)定期考核。示范区应完善建设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每年1月底前将示范区上年度建设情况书面报省科技厅。示范区建设期原则上为3年,建设期满后,省科技厅组织开展总结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整改、撤销或后续支持等事项。

(五)总结推广。示范区凝练提出可复制推广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省科技厅进行分类总结,逐步向全省宣传和推广一批先行先试政策与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科技厅将示范区建设纳入与地方常态化工作会商机制,强化政策衔接和措施协同。示范区所在市、县(市、区)政府要将示范区建设列入重要规划和议事日程,加强创新资源统筹配置。各示范区管理机构发挥建设主体作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健全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各项举措落实落细。鼓励示范区建立专家咨询指导机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二)加强政策支撑。充分发挥中央引导资金等财政资金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支持示范区积极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支持示范区内创新主体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示范区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示范项目。省级中试基地、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平台或机构优先在示范区布局建设。支持成立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盟主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加强各示范区之间互联互通。支持示范区承办国家或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通车活动,以示范区为主阵地,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对接活动。支持示范区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引导金融资本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不断融合。

(三)加强监测评估。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周期性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激励和工作表扬。建立示范区工作报告制度,定期总结示范区建设成效及典型案例,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及时宣传推广。强化政策跟踪监测,对已出台的政策法规和重大改革措施,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督促,支持示范区进行改革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


★通知

关于开展2023年度科技成果奖评选暨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各有关单位:

根据《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精神,省教育厅决定组织开展2023年度科技成果奖评选工作,同时进行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准备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奖励类别及范围

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具体分为科技进步奖(含科技著作类)和优秀科技论文奖两个类别,分设壹等奖和贰等奖两个等次。主要奖励在科技创新、技术发明、技术开发、产学研用结合与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社会公益(含软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以及理论水平较高的科技著作和科技论文。

成果形式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科技著作(不含科技教材)、软科学研究报告和科技论文等。

二、推荐项目要求

(一)科技进步奖

1.推荐成果整体技术成熟可靠,必须推广应用满2年以上(即2021年1月1日以前已开始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科技著作必须是公开出版发行的专著,出版期限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3.涉及多个单位合作研究产生的成果,由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推荐。如遇第一完成人调动等特殊情况,可由第二完成人所在单位推荐,但必须提供第一完成人及其所在单位签署的书面意见。其他完成人和完成单位不得直接推荐。

4.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应以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可以包括参与项目研究的企事业单位人员。

5.同一人只能作为一个项目的完成人参评科技进步奖(含科技著作类)。

6.涉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准入)的项目,必须完成审批手续,提交相应的批准证明材料(如:新药、医疗器械、动植物新品种、农药、化肥、兽药、食品、通信设备、压力容器、基因工程和技术产品、标准等),且获得批准时间必须满2年以上(即2021年1月1日前已获得审批)。

7.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的排名,应以实质性科技创新贡献大小进行排序且没有争议,并在附件中提供参与项目实际贡献的有效证明材料。科技著作的主编及其他编辑人员,应以原著排序为准。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数限10个以内,主要完成人数限15人以内。

(二)优秀科技论文奖

1.论文必须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文章,发表期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2.论文发表时,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驻豫高校。

3.完成人原则上应和发表论文作者一致。特殊情况者可以减少,不能增加,并征得不参评作者本人同意。

4.同一人只能作为一个项目的完成人参评优秀科技论文奖。

(三)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不受理涉密项目,推荐材料不得填写任何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

三、推荐项目的专业分类

根据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规定和教育系统实际,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主要包括以下学科专业分类(学科代码):农学(210)、林学(220)、畜牧、兽医科学(230)、水产学(240)、农业机械学(41650)、矿山机械工程(44060)、冶金机械及自动化(45050)、机械工程(460)、动力与电气工程(470)、食品机械(55040)、土木工程机械与设备(56050)、水力机械(57030)、数学(110)、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120)、物理学(140)、计量学(41055)、测绘科学技术(420)、电子与通信技术(510)、计算机科学技术(520)、凝聚态物理学(14050)、化学(150)、生物化学(18017)、材料科学(430)、化学工程(530)、纺织科学技术(540)、食品科学技术(550)、地球科学(170)、矿山工程技术(440)、冶金工程技术(450)、能源科学技术(480)、土木建筑工程(560)、水利工程(570)、交通运输工程(580)、环境科学技术(610)、安全科学技术(620)、生物学(180)、基础医学(310)、临床医学(32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330)、中医学与中药学(360)、管理学(630)、经济学(790)、教育学(880)

四、推荐方式、材料与要求

2023年度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推荐工作依托“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服务平台”网上在线进行,纸质材料留存推荐单位备案。

1.推荐时间:2023年3月14日—4月10日。

2.推荐地址: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服务平台—省厅科研—省厅报奖。成果第一完成人通过所在单位系统管理员分配的账号登录云平台(参与建设高校通过各学校子域入口登录,未参与建设高校通过云平台入口登录)。

3.申请人须在规定时间内,在线填写《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申请书》(2023年度,附件1)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申请书》(科技论文类 2023年度,附件2),并从云平台导出打印生成纸质材料。

4.单位科技管理部门需对本单位申请项目纸质材料进行审核,并在申请书“推荐单位意见”中签署真实性声明。发现申请材料造假并经核实者,将取消申报资格。

5.申请书中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申请单位签章签名后,申请人扫描签名签章所在页面,连同扫描后的相关证明材料附件统一转换成一个pdf格式文件,通过云平台上传。作为附件的相关证明材料前,须加页标明材料目录。

6.申报科技论文奖,须扫描论文所发表期刊封面、目录和文章全文以及其他引用、评价等证明材料。

7.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员须在4月10日16:00前完成本单位项目网上审核工作。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注意事项请查看申报系统“填报说明”栏目相关内容。

8.为加强科研诚信学风建设,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实行项目申报查重机制。对申报材料与往年雷同的项目不予受理。

五、评选及表彰方式

1.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单位推荐项目数额不限,请各推荐单位严格把关,保证推荐项目的质量。

2.推荐项目均须在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方可推荐。3.省教育厅将委托第三方开展2023年度科技成果奖评选,评选结果通过云平台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评审结果的异议和处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进行。评审、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省教育厅下发授奖决定、颁发获奖证书,并将作为提名本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的主要依据。

4.省教育厅提名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具体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本通知附件及有关电子表格,可从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服务平台下载,网址:http://www.rcloud.edu.cn。

省教育厅科技与信息化处联系电话:0371-69691667 69691656

云平台技术支持电话:400-800-1636

河南省教育厅

2023年X月X日


★倡议书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致全省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

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

东风浩荡新时代,创新争先新征程。为积极助力河南科创起高峰、建高地、成高原,展现全省科技工作者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争做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我们向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如下倡议:

——明晰方向,砥砺创新求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创新驱动发展置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势中来思考,放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时代大势中来谋划和推进,确保方向不偏、焦点不散、靶心不移,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推动一流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奋勇争先出彩中彰显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作为。

——胸怀大局,勇攀科学高峰。我们要遵循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协十大上提出的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要求,牢记习**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提出的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中勇做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汇聚创新动能,挖掘创新潜力,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破发展难题,强创新弱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学以致用,践行科技为民。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道德的践行者,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风道德建设,营造清新学风、清正作风。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继承老一辈科学巨匠的优良传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自觉把科研和科普结合起来,切实承担起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重任。主动投身科技志愿服务,架设科技共荣、文明互鉴的桥梁,扎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纽带,共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

奋斗凝聚汗水,实干笃定前行。当前,省委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迅疾发力,果断布局,中原大地春潮涌动,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作出新贡献。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3年X月X日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5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1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5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1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5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1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5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1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5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1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