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云南·第38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云南·第38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2-07-14| 来源:北辰遴选・逸鹤老师

★热点导学

“一部手机”系列: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办事通、一部手机云品荟等。“一部手机游云南”成为旅游业转型和智慧旅游标杆,“一部手机办事通”实现“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一部手机云品荟”打造云南优质特色商品直供销售平台。

“文化润滇”行动:推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红色旅游示范项目、遗址公园、博物馆和方志馆群落。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传统村落等保护传承,支持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环”: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

“两带”:建设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和建设金沙江生态旅游带。

“六中心”:指建设昆明国际旅游中心、大理苍洱国际旅游中心、丽江古城—玉龙国际旅游中心、西双版纳景洪国际旅游中心、保山腾冲国际旅游中心、建水—元阳国际旅游中心。

10大区域文化产业带: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滇川藏“大三角”茶马古道文化走廊、百年米轨滇越铁路文化带、建水—石屏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大理“中国最美乡愁带”和“茶马古道”文化走廊、珠江源国际康养长廊、楚雄“盐马古道”文化带、澄江古生物—禄丰恐龙—腊玛古猿—元谋人化石遗址生命走廊等

“16个10”世界级精品旅游产品:指完善提升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报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10个国际康养旅游胜地、建设10个医疗健康城和康养小镇、申报10个世界遗产、建设10个最美乡愁旅游地(包括全域旅游)、打造10个“旅游+”新业态旅游产品、打造10个“+旅游”新业态旅游产品、培育10个世界级旅游演艺节目、打造10个红色旅游产品、打造10个边(跨)境旅游区产品、打造10个国际知名的文旅IP、建设10个民族文化集中展示中心、打造10个文物活化旅游产品(包括大遗址公园等)以及打造10个国家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

“温泉+”模式:指“温泉+旅游景区”、“温泉+商务会议”、“温泉+康复疗养”、“温泉+运动游乐”、“温泉+生态农庄”、“温泉+旅居地产”等开发模式。


一、背景链接

2022年7月21日,云南文旅专场推介会在昆举行,向前来参加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各省(区、市)参展团、文博单位、研究机构、中外企业、媒体等代表们介绍推介云南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基本情况,邀约各方以旅交会为媒,在项目建设、行业管理、市场开拓、品牌创建、人才培养和跨区域联合执法等方面加强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线路互推、信息互通。

二、深度解读

(一)中央和国家层面部署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解读

1.重要意义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集中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等,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书。

2.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将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向农村倾斜。

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支持公共文化机构优惠提供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支持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引导群众文化活动与时俱进,推动内容和形式深度创新。

四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数字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智慧化运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

五是强化创新示范,调动激发基层内生动力。完善示范和试点机制,引导形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创造的新格局新风尚。

3.重点任务

一个工程: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

七大体系: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建设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

4.具体做法

(1)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上云用数赋智”。

二是推进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三是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支持各地制定消费促进政策和举办消费活动。

四是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五是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

(2)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坚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

一是在大众旅游方面,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冰雪旅游、海洋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新产品开发。推动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假日消费,满足大众旅游需求。

二是在智慧旅游方面,推进智慧建设,深化“互联网+旅游”;打造智慧产品,让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积极培育“网络体验+消费”发展新模式;加强智慧管理,推进旅游景区限量、预约、错峰常态化;提升智慧服务,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加强智慧营销,建设网上旗舰店和便捷的营销网络。

5.掌握一条主线、三个重点、四个创新

(1)一条主线: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主线,也是实现文化和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包含五个方面:

一是绿色发展理念更深入。绿色发展是一条底线,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二是创新能力更强。以人为本,以科技为驱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文旅开发模式、产品和业态、运营管理等,营造更加开放、创新的发展环境。

三是产业结构更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结构层级更加优化,景区、度假区、特色小镇、风情乡村、产业园区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旅游购物、文化娱乐等在旅游总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人均消费水平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四是供给品质更好。旅游的文化厚度、服务温度和体验深度得到大幅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得到极大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迈上新台阶,逐步营造安全有序、生态优美、设施完善、主客共享的旅游环境,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五是综合效益更高。把文化和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孵化一批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2)三个重点

一是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创新。要做好内容创新,用现代表达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文博、文物、非遗、民俗等是文化内容创新的重要领域。通过科技手段与跨界融合等方式转化为当代人所接纳、认可的展现形式,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做好功能创新,在传统文化设施基础功能上融入餐饮、购物、娱乐等多元休闲功能,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迭代,盘活文化场馆的综合价值。要做好模式创新,探索馆企合作等市场化合作模式,在产品开发、运营管理和营销宣传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不断释放文化活力。

二是文旅融合的载体与路径。从管理上看,要研究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数据统计和绩效评估办法,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搭建文旅合作的平台,实现文旅资源对接。从产品打造上看,要推动文化资源宜游化建设。对园林名胜、文化遗迹、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文保单位、剧院书场等文化设施,展览展示、节庆活动、演艺活动等文化活动,动漫、影视等文化作品进行分类整合和提升,明确“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主次明确策略,通过科技创新、文创推广、二消植入等手段,不断盘活资源存量,激发产业活力。对旅游设施进行文化性改造。对景区、度假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等旅游载体植入文化内涵,使之生活化、休闲化、主客共享,让旅游设施更有文化味。

三是旅游产业的提质与升级。做精产品用最专业的规划设计创意产品内容,优化场景设计,完善体验体系,把产品做出彩。建议重点围绕休闲度假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家庭亲子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等领域打造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做优服务。做好服务接待的标准化,提供品质化、个性化的情感服务,从游客心理出发,关注细节,创造感动。做好运营。真正的跳出门票经济,做好产业经济。加强标准化、智能化的管理,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景区的管理效率。开展精准营销,从线上营销、线下营销、品牌设计和品牌推广到围绕全程对客服务建构一套营销体系。

(3)四个创新

一是数字化。从市场层面看,要创作出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型数字化产品,开发以标志性景观、建筑、展品等为背景的拼图和找茬游戏,同时,推广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等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动数字化营销渠道建设。从政府层面看,要切实利用科技提高运营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制定好区域的数字化认定标准。更为关键的是,要搭建多部门数据共享、管理联动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敲响了警钟:文旅数字化管理不仅是文化与旅游的大数据搭建与信息共享,更要与卫生、公安、消防、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搭建信息共享的纽带,以便于统筹管理,强化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理能力,为文旅的健康发展增加一条“安全带”。

二是智慧化。智慧旅游虽已经提出多年,但当前还大多停留在刷手机入园、安装摄像头等初级水平,管理与服务的智慧之路还很漫长。随着5G、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文旅的智慧化发展也势不可挡。此外,无人餐厅、无人酒店等自助产品在新时期也将释放潜力,推进旅游服务的智慧化升级。

三是融合化。要把文旅作为统筹产业发展的联动器,通过跨越产业寻找吸引、围绕主题叠加要素、利用场域延展功能等手段,促进文旅与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同时,要综合“持续发展、市场需求、产业关联、竞争优势、生态效益”等评价指标,根据各地发展实际,从农林、水利、科技、体育、工业、健康等产业中,选好优势产业,明确融合路径。

四是生活化。从精神必需品看,一方面,线下的实体旅游将在疫情后得以复苏,“低密度+高质量”的品质旅行和“大众化+高频次”的休闲化旅行将成为新常态。要把握住旅游绿色生态机遇与自驾、自助旅游机遇,推出更多贴近生活休闲需要的文旅产品。另一方面,疫情造就了“云旅游”,其催生的“心灵”旅游将有限的生命通过无限性的“云端”放大了可能性,这将重新定义旅游的内涵。从生活必需品看,电商也为文旅销售提供了更多可能。习**总书记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是大有可为的。未来“文旅+电商”的模式将成为潮流,企业可探索扶贫、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推出更多文旅生活消费品。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护和利用,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创新提升国内旅游,在国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提下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稳步发展出境旅游,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规划》明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系统观念、筑牢防线,旅游为民、旅游带动,创新驱动、优质发展,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出入境旅游有序推进,旅游业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加快发展。

《规划》提出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互联网旅游”,推进智慧旅游发展;二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一批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目的地;三是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保护传承好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四是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旅游”和“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五是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提升旅游消费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六是建立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加强旅游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文明旅游;七是完善旅游开放合作体系,加强政策储备,持续推进旅游交流合作。

《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加强旅游理论和人才支撑等方面保障实施,要求各地区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或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明确具体举措和工作进度,抓紧推进。

(二)省级层面部署

★发展成绩

“十三五”期间,全省文化和旅游行业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最美云南、打造“三张牌”、推进旅游革命“三部曲”等工作要求,推进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建设基础增强。创作了一批反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戏剧(曲)、音乐、舞蹈及文艺作品,新创大型舞台艺术作品50余台、小戏作品70余个,一批优秀剧目入选参评国家节赛和大奖,入选国家级美术作品190余幅。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乡镇文化站143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442个、农家书屋13994个、国门书社19个,文化惠民示范村235个、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300个,基本实现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群众文化活动类型多样、层次丰富。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全省不可移动文物14704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88座(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世界文化遗产2项、申遗推荐项目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6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054人,一批重点项目和传承人影像记录完成数字化并进入国家数据库,古籍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旅游转型步伐加快。积极推进“旅游革命”,市场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旅游投诉平均办结时间缩短到4个半小时。“30天无理由退货”进一步树牢云南诚信旅游新形象。设立123个游客购物退货监理中心和130个退货服务点,及时办理游客无理由退货事宜。旅游智慧化快速发展,建成“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为游客提供服务突破6700万次。旅游品质明显提升,成功创建5个国家级、2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9个、4A级旅游景区105个,新增4个国家级、1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新增7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新增5个国家级、24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功创建15个省级特色旅游城市、20个省级旅游强县、67个省级旅游名镇、133个省级旅游名村。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新增投资4953.52亿元。

脱贫带动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印发了文化和旅游扶贫政策及专项规划,实施“123518精准旅游扶贫工程”。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文化和旅游扶贫项目1万余个,完成乡村文化和旅游投资达1500亿元,组织文化和旅游扶贫培训超过25万人次。创建认定旅游扶贫示范单位611个。全省有一定游客接待规模的旅游特色村达1000余个,累计接待游客11.65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600亿元,累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80.85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总数的12.3%,文化和旅游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辐射功能不断增强。紧紧围绕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区域文化合作。柬埔寨金边中国文化中心、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相继挂牌运行,我省成为省部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较多的省份之一。不断拓展跨境旅游合作,组织编制了中老、中越、中缅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规划方案及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承办了中缅旅游合作论坛、跨境旅游合作论坛、澜湄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推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筹建等。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商洽会等国际国内专业性展会平台,大力宣传展示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品牌形象。

规划指标提前完成。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从2015年的3.3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8.07亿人次,文化和旅游总收入由4181.79亿元增加到12157.88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文化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14%和30.6%,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132.76%和121.58%。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288.3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469.85亿元,年均增长17.6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63%,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文化和旅游总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34.39%和37.91%;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9.24%,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为8.33%。

★存在问题

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新业态新产品发展缓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足;产业支撑能力不强,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不足;新动力赋能转换不够,高新科技应用不足等。

★面临环境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更好实现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需要更好发挥文化和旅游作用,充分利用好旅游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强、开放度高的优势,为加快释放内需潜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作出积极贡献。

现代科技驱动进一步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文化和旅游行业各领域各环节,推动了线上线下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融合。人工智能新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在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文化和旅游场景的应用,丰富了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增强了文化和旅游的参与感、互动性和体验感,激发了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发展。

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升级并呈现新的特征。从文化和旅游需求市场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将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将加速融合。云南文化和旅游发展,要结合国家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要求,准确把握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立足我省实际,抓住文化和旅游市场迭代升级机遇,强化价值引领、品质提升,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持续升级传统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打造文化和旅游新形象新品牌,加快建设现代旅游目的地,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形成良好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新局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需求。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2020年暴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减弱,经济大幅下滑,也对我国运输物流、餐饮住宿、批发零售、文化和旅游等行业以及企业造成明显冲击。在境外疫情影响下,部分国家采取限制入境、减少人员流动等非常措施,风险在旅游全产业链中快速传递,致使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等市场受到剧烈冲击,尤其是疫情持续影响,使全省旅游业恢复振兴和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发展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习**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将云南打造成为引领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创新的一面旗帜。

★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打造万亿级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和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聚焦“16个10”世界级精品旅游产品,实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产品和业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文化和旅游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促进市场主体质量和活力显著增强,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更为丰富,云南旅游在国内外影响力、竞争力明显增强。深入实施“文化润滇”行动,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建立健全,涌现一批精品艺术力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高,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到2025年,力争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10亿人次以上,年均增长13.6%左右;文化和旅游总收入2.2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7%左右;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突破3500亿元,年均增长11.8%左右,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展望2035年,文化和旅游需求多元化、供给品质化、区域协调化、成果共享化特征更加明显,世界级、国家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综合功能全面发挥,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双强省”,把云南建设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为云南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主要举措

优布局,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绿色发展”原则,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着力构建“一环、两带、六中心”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育精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新供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培育工程”和“云岭文化名家工程”,创新创作更多文艺精品,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推出更多文博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重保护,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坚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管理好,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补短板,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实施“公共设施补短板工程”和“文化润滇”行动,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弱项,锻造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加快旅游产品业态创新,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全面提升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引领全国旅游发展创新的一面旗帜。聚焦“16个10”世界级精品旅游产品目标,完善提升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报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10个国际康养旅游胜地、建设10个医疗健康城和康养小镇、申报10个世界遗产、建设10个最美乡愁旅游地(包括全域旅游)、打造10个“旅游+”新业态旅游产品、打造10个“+旅游”新业态旅游产品、培育10个世界级旅游演艺节目、打造10个红色旅游产品、打造10个边(跨)境旅游区产品、打造10个国际知名的文旅IP、建设10个民族文化集中展示中心、打造10个文物活化旅游产品(包括大遗址公园等)以及打造10个国家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丰富产业新内涵、形成新优势,增强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能力。

增动能,强化数字化科技新驱动。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引擎的高新技术应用,实施“文旅数字化工程”,提升文化数字化、旅游智慧化功能,增强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公共服务新动能,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

塑形象,提高文化和旅游开放合作新水平。以塑形象、创品牌、拓市场、促开放为重点,实施“文化和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宣传推广计划,培育云南文化和旅游新IP,不断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完善国内国际合作机制,提高全省文化和旅游开放合作新水平。

提质量,打造高品质服务新优势。以增强文化和旅游治理能力为抓手,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创造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体验,营造市场活力新生态,构建综合监管新机制,形成文明安全新环境,努力打造诚信服务、放心消费、文明和谐、安全旅游的高品质服务新优势。

重环保,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提出预防和减缓环境不良影响的主要措施,形成绿色开发方式和低碳旅游模式,助力我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云南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解读

《实施方案》明确,云南将加快推动昆明建成旅游枢纽城市。

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根据《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云南将优化旅游发展布局,在“一环、两带、六中心”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茶马古道旅游经济带”建设,融入构建新藏滇桂边境旅游带;加快推动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区、滇黔桂民族文化旅游区等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建设;推动滇川风景道、滇桂粤边海风景道、香格里拉风景道等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继续加强“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建设和品牌打造。

云南将优化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布局,加快推动昆明建成旅游枢纽城市,推进大理、丽江建设成为重点旅游城市,支持香格里拉特色旅游地建设;培育一批旅游消费目的地,建设一批红色、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康养旅游等特色旅游目的地。

云南还将通过推进慢行绿道、城市公园等休闲设施建设,构建主客共享的“便民生活圈”,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形成“村村有景色、县县是景点”的旅游环境,打造城乡旅游休闲空间。

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产品。《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云南将打造“16个10”世界级精品旅游产品,高水平策划实施一批“35102”文旅项目;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持续推进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加快建设一批精品(半山)酒店,打造具有国际水准、云南特色的高品质旅游度假酒店集群;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规范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

云南将深入推进“旅游+”和“+旅游”,促进农业、工业、商业、教育、体育、交通、康养等和旅游融合发展;培育认定一批康养度假、文化体验、城镇旅游、乡村休闲、户外运动、研学科普、水电生态旅游等新业态示范基地;争创国家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为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云南将打造旅游品牌矩阵,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品牌、特色旅游品牌;策划推出一批世界级旅游产品,打造“七彩云南滇西秘境”品牌;实施云南特色美食“十百千”计划,打造“舌尖上的云南”品牌。

打造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云南将鼓励各地升级打造夜集、夜购、夜游、夜秀主题活动,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休闲街区;支持老字号企业入驻街区、旅游景区,开设旗舰店、体验店;鼓励利用工业遗址、老旧厂房等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

为促进大众旅游消费,云南将大力开展“云南人游云南”活动;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省内旅游;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开展促销活动;增加旅游惠民措施,推行区域旅游景点套票、月票、年卡和旅游公交等服务。

云南将深入实施“云南服务”提升工程,积极构建“旅游购放心购”营销服务体系;完善“快进慢游”交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推动自驾车露营地、国家步道建设;增加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旅游设施供给,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云南还将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打造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整合做强旅行社企业,推动旅游景区深化改革,发展涉旅住宿企业,打造特色餐饮企业,培育旅游演艺企业,培育文创商品企业,培育新业态企业;聚焦旅游产业重点领域精准招商,积极引进旅游观光车、游轮游艇、游乐设施、索道缆车、露营房车等旅游装备制造企业。

《实施方案》明确,云南将着力推进旅游业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旅游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省建设。到2025年,云南接待游客总人数10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2万亿元以上。

★《云南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1.总体要求

提出了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突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着力点,以“三个面向”为努力方向,统领我省文物保护利用和科技创新工作。总体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省文物工作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多种举措,以推进“文化润滇”为契机,在文物保护利用和科技创新工作上走出一条符合云南省情、富有云南特点、在西南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2.主要任务

《实施方案》提出了9项主要任务,主要涵盖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改革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四个层面。

文物保护利用层面。一是关于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管理,重点内容是开展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认定,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文物安全工作继续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文物保护法治建设,确保文物“平安工程”顺利实施。二是关于全面提升考古研究水平,重点内容是结合我省重点考古研究领域,深入开展考古学术课题研究,突出科技手段在考古中的应用,抓好晋宁石寨山、大理太和城、江川李家山等大遗址考古工作,推进遗址公园建设。三是关于强化文物古迹保护管理,重点内容是实施濒危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在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等领域的工作推进中,严格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强化文物本体保护和风貌管控。积极推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强化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监测监管。四是关于革命文物保护传承运用,重点内容是统筹推进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文山州左右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滇西抗战史迹、西南联大旧址等为重点的革命文物系统保护与综合利用,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实施爱国主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关于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重点内容是打造“古滇文化”“南诏大理文化”“西南联大”“聂耳和国歌”等文博品牌,推出生物多样性主题博物馆、民族文化多样性主题博物馆和红军长征主题博物馆参观线路,实现文物资源与旅游、科研科考、研学旅行等深度融合。支持和推动我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六是关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内容是围绕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文物保护利用、区域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交流合作,提升国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博物馆改革发展层面。一是推进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逐步扩大全省博物馆数量。二是继续实施8个博物馆集群(城市文化类博物馆、乡村习俗类博物馆、民族自治地方类博物馆、边境县类博物馆、世居民族类博物馆、工业遗产类博物馆、线性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和革命纪念类博物馆)和8个片区博物馆群落(昆明翠湖片区博物馆群落、官渡古镇博物馆群落、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剑川县民族博物馆群落、大理市民族文化博物馆群落、腾冲市侨乡博物馆群落、会泽会馆商会博物馆群落和石屏历史文化博物馆群落)建设。三是进一步创新举措和方式,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落地落实,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四是规范管理和指导民间收藏文物及文物市场流通工作。

科技创新层面。一是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展览布展等领域的运用,促进文物保护技术应用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利用。二是建设云南考古研究标本库和考古实验室、考古体验馆,实现文物藏品在线展示,加快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三是加强与国内、省内相关院校合作,依托院校科研力量联合开展文物领域科研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层面。一是加强文物管理部门机构建设和考古事业单位编制保障。二是制定《云南省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推进文博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三是加强我省文物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支持云南大学推进文物考古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四是定期组织文物安全执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等专题培训班,提高基层文物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3.保障措施

从有利于促进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组织实施,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强大合力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政策保障、加强投入保障、加强督促检查四项保障措施。

★《关于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加快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解读

《措施》共20条,提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免费发放不低于2亿元文旅消费券;对有现象级推广传播贡献的账号,省财政给予一次性最高100万元奖励等措施。在疫情趋稳可控的前提下,力争2022年底恢复到2019年水平。

1.强化疫情精准防控

《措施》指出,严格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接待旅游团队的导游、驾驶员上岗前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各地要及时提供免费核酸检测服务。文化旅游业从业人员要做到疫苗应接尽接。旅游景区、酒店、餐饮、文化、娱乐场所有关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要严格执行扫码、测温、消毒、“一米线”、督促戴口罩等规定,留存人员进出、消毒记录、视频录像、消费记录等原始数据,一旦发生疫情为精准流调溯源提供支撑保障,确保疫情在文化旅游场所发生时全力以赴抓好流调“黄金24小时”。对有关文化旅游场所、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安装红外测温、购置消杀物品给予奖补。同时,清理层层加码等不合理规定。

2.大力开展“云南人游云南”活动

《措施》明确,积极服务公务出行。支持各类文艺院团在红色景区(点)驻场演出优秀红色剧目,所在州、市根据接待人次给予适当奖补。

鼓励开展研学活动。中小学、大专院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普、研学、党史、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主题活动,制定方案并予以实施。各地、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活动,精心设计参观线路和项目,严格执行门票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农业、工业等企业提供观摩体验场所,支持旅行社承接有关研学活动。

鼓励职工省内旅游。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切实做到应休尽休。鼓励基层工会利用会员会费购买符合规定的文旅产品和服务,组织会员观看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开展春游秋游,为会员购买当地公园年票。

鼓励企业开展促销活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开展促销活动,支持联合开展“吃、住、行、游、购、娱”营销活动。鼓励航空、铁路实施“首飞、首乘+家庭游”等票价优惠活动。鼓励执行政府指导价的A级旅游景区开展门票降价促销活动,由省财政按照减免额度给予50%补贴。

发放文旅消费券。整合各类资金资源,针对住宿、餐饮、文创、娱乐、体育、百货、成品油销售等项目,免费发放不低于2亿元文旅消费券,支持有关政策落地。组织非边境8个州、市共同发放通用旅游消费券,整合优化旅游线路。

3.积极吸引省外游客

《措施》提出,鼓励各类主体“引客入滇”。对年内招徕省外入滇过夜游客数1000人以上的省内组团旅行社(含省外旅行社驻滇分支机构),省财政按照每接待1名游客5元的标准给予奖励。通过包机、专列等方式,组织省外游客入滇且上座率达50%以上的旅行社,省财政按照每架(趟)次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鼓励省内旅行社驻外营销,对在省外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固定员工,且每个营销机构年内招徕入滇游客数1万人以上的,省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支持旅行社集团化发展,对整合10家以上旅游企业共同成立旅行社集团,签订劳动合同从业人员数300人以上,2022年度招徕省外入滇游客数20万人以上的,省财政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

加大省际合作力度。借助沪滇合作等平台,主动与上海市、广东省等发达地区对接,最大限度承接其旅游消费需求。对参加省、州市组织的赴省外开展市场营销推广活动的旅游协会和企业,省财政按照每次每家补助1万元,同一协会和企业最多每年累计补助5万元。积极加强省际旅游合作,重点加强与相邻省份合作,以及具有差异性、互补性省份合作。

鼓励开展大型活动。聚集性活动要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要求执行。按程序批准的以州、市人民政府名义举办的节庆活动,对游客参与度较高的,省财政给予每个活动50万元补助。办好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省级足球联赛。鼓励各地开展各具特色的体育赛事,并积极向国家争取承办有关赛事活动。主动争取承办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和会展活动,省财政对入滇参展单位按照摊位费的10%予以补助。鼓励举办各类演唱会、音乐会。对入滇开展大型团建活动的单位和企业,通过赠送文旅消费券等方式,在住宿、餐饮、租用会场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并提供优质服务。

4.促进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

《措施》指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打造文化旅游超级IP,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数字艺术、文创产品等产业形态,推动文旅IP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持亲子游产品开发,积极打造“博物研学”等特色研学基地和研学营地;支持旅游及有关企业针对游客需求进行“消费链”整合,优化游客在滇“全程体验”;支持科技赋能旅游项目开发和升级,鼓励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甲装置等新技术增强旅游体验;支持自驾游配套设施等建设,适应客户结构变化。在全省遴选50个创意水平高、市场反响好的项目,省财政按其策划方案实际投入经费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积极实施“云南服务”提升工程。深入实施“30天无理由退货”。加大文旅项目建设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招商引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和安排各级财政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00亿元以上支持文旅项目建设。省预算内经费安排5000万元用于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对年度实际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的重大文旅项目,省财政按其完成投资额的3%给予奖励。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库的文旅项目,优先给予用地等要素保障。

5.高水准策划宣传推广

《措施》中说,切实提高宣传策划水平。委托专业公司对年度旅游宣传推广活动进行高水准策划,邀请国内知名团队利用全省自然、人文、风俗、民族特色等旅游资源,打造高质量短视频和旅游宣传片。

加大媒体宣介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支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开展营销推广,按季度根据流量贡献、话题贡献、内容美誉度等指标开展评比活动,对有重大推广传播贡献的账号,省财政给予一次性最高5万元奖励;对有现象级推广传播贡献的账号,省财政给予一次性最高100万元奖励。

6.强化配套政策支撑

《措施》提出,落实好国家和我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服务业所得税减免政策;针对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等特殊困难行业落实好阶段性税收减免政策;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按规定减免2022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2022年公交和长途客运、轮客渡、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增值税。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增加旅游业有效信贷供给。对文旅企业2022年新增的流动资金贷款,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予以贴息,贴息利率不高于5%。协调金融机构面向中小微文旅企业创新设计文旅金融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旅游有关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主题民宿等个体工商户分类予以小额贷款支持。

加大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力度。2022年,继续实施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维持80%的暂退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州、市进一步提高暂退比例。加快推进保险代替保证金试点工作。

此外,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加大线上职业培训支持力度,对按规定完成培训课程的培训对象,省财政给予适当培训补贴。积极推进旅游人才“薪火计划”,对重点人才专项扶持,对特需人才专项引进,对金牌导游发放特殊津贴,保障旅游市场复苏后人才不断档,持续提升云南旅游管理、开发、服务水平。鼓励国内知名旅游企业与省内院校合作建设“旅游产业学院”,为实战型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平台。

领导要求

王宁指出,丽江因旅游而名、因旅游而兴,要继续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努力成为引领云南旅游发展的一面旗帜,始终走在云南旅游发展最前沿。在丽投资旅游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业态开发创新与当地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居民增收有机融合,实现共赢发展。

王宁要求,做好民宿防火安全、食品安全、规范管理等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引导富裕起来的村民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王宁指出,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农村土地流转、引入农业市场主体要处理好农民与市场主体的关系,把农民持续增收放在第一位,保障好农民利益。要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地方受益,促进共同富裕。

王宁指出,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要把好政治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抓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为云南旅游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王宁指出,要大抓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实施绿美云南三年行动,绿化、美化城乡面貌。要继续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上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玉龙雪山、丽江古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继续抓好民族团结,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巩固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实战应用

问题1:2022年5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我省文化和旅游事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云南全面建设文化和旅游“双强省”指明了方向。请你谈谈云南如何把《规划》部署工作做实、推动好,500字左右,15分。

【参考作答】

一是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制定《规划》实施分工方案,夯实《规划》实施责任,明确各项目标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制定“十四五”规划年度执行计划,把《规划》实施纳入文化和旅游系统各单位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有机衔接,分年度滚动推进、细化落实。夯实重大项目的实施条件,发挥好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带动作用。

二是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加强工作统筹,深化与各地各部门联系协作,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加强涉及《规划》实施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的沟通协作,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完善《规划》实施的要素保障,加强政策配套衔接,根据《规划》要求及时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配套政策,对需要调整的政策措施及时修订完善。这也是完整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做任何事情都有历史的局限性,我们的《规划》,随着形势的发展,该调整都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三是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分析,跟踪重点领域目标任务实施进展。组织《规划》实施情况调研,分析研判可能对《规划》实施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及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健全《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适时开展专项评估等。


问题2:云南省提出要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将云南打造成为引领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创新的一面旗帜。请你结合给定材料和云南实际,谈谈云南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600字左右,20分。

【参考作答】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和旅游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固本培元、守正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依法依规,促进绿色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形成产业新优势,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多个单项冠军,加快全省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步伐。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层次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动力和活力。

五是坚持系统观念和融合发展。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继承和创新、存量和增量、发展和安全关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走好文旅融合的守正创新之路

深度挖掘呈现文旅新景象。

革命文物丰富旅游新业态。

文博场馆拓宽旅游新空间。


文旅融合多业态发展  云南旅游绽放新姿态

依托历史符号,打造独特文化品牌。

集聚景区效应,融合多维经济发展。

发展夜游经济,助力产业链条提升。


探幽雕琢谱新篇  文旅融合再发力

搭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把文旅“潜力股”变“绩优股”。

谋划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布局,把文旅“潜力股”变“绩优股”。

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把文旅“潜力股”变“绩优股”。


推动新时代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服务产业体系。

推进文旅无缝连接,构建创新融合体系。

丰富融合发展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传播,讲好红色传统故事。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强化文旅产业国际竞争力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旅游休闲消费。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树立正确文化理念。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强化文旅产业体系。


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雕琢文化精品,讲好城市故事。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文旅品牌。

抓项目育龙头,培育产业动能。


经验材料框架

六大举措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推进发展布局融合。

推进产品业态融合。

推进市场主体融合。

推进公共服务融合。

推进交流合作融合。

推进品牌形象融合。


讲话稿框架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进一步明确新发展阶段旅游业的指导思想

二、进一步坚定新发展阶段旅游业的前行方向

一是坚持文化引领,推进融合发展。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升级智慧旅游。

三是坚持转型升级,推动体系建设。

三、进一步谋划了新发展阶段旅游业的重点任务


五、必背金句

1.持续推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和高品质演艺项目,不断提高景区品质。

2.统筹推进度假区建设,打造全国领先、农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3.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促进旅游业复苏提质各项措施。

4.具体化、项目化、实践化谋划工作,推动文旅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5.持续打造新模式、新业态,创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新品牌,增添发展新动能。

6.让各族人民共建共享旅游发展,不断擦亮丽江旅游金字招牌。

7.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努力成为引领云南旅游发展的一面旗帜。

8.做好民宿防火安全、食品安全、规范管理等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


六、范文赏析

★议论文

文创“破圈”助力产业添新彩

5月26日,《云南日报》第6版用整版篇幅报道全省各地文化产业中具有特色和亮点的经验做法,用好典型引路法,以此为启示与借鉴,让“一花独放”成为“百花齐放”,就能不断为七彩云南再添新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工作,习**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切换“新赛道”,文创产品赋能产业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纪念”和“陈设”。要满足大众的新需求,就必须接受新观念,网络思维,善于打破常规等特点,在文化创意产品上能够体现出“创意”“有趣”的特点。近年来,为推动云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优势特色文化产业注入源头“活水”,省财政安排省对下转移支付资金3.7亿元,大力支持以“金木土石布”为核心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及相关民营企业,推动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剑川木雕、开远根雕等从大山走向世界,传播云南浓郁特色民族文化。在财政资金的持续支持下,云南省文化经济焕发勃勃生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融合新动能,文化产业插上腾飞双翼。文化与科技融合,二者相辅相成,体现出勃勃生机。近年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文化中广泛应用,覆盖了文化产业的不同方面,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也极大丰富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云南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让文旅融合呈现多元魅力:昆明市建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全力朝着建设西部VR/AR产业发展新高地的目标迈进;西双版纳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红直播团队和个性拍摄团队,展示国际音乐与民族文化及六国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的FUNSIX六国音乐现场;玉溪设立了“亚洲象•玉溪团”文创展示馆,打造“碧玉清溪象往之地”IP。

集聚新阵线,构筑文化产业新版图。近年来,云南省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云南多样性资源优势,推出《你是我的一束光》《农民院士》《九零后》等一批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大先进典型的精品力作,坚持创新与服务结合,进一步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云南出版集团等3家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合并实现营业收入67.4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42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8.45%。《李大钊年谱》等书籍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纪录片电影《九零后》荣获中国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文创“破圈”能帮助文化产业实现从“资源”到“资产”的蜕变,让文化资源变成可以融入人们生活的重要元素。期待云南文创产业依托庞大的文化资源,势如破竹再次破圈,为产业强滇增新彩。


★署名文章

奋力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在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中奉献古城担当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

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  木丽

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既是市委、市政府立足丽江市情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饱含着省委、省政府对丽江发展的期待和厚望。2021年6月,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明确提出要把丽江建设成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今年2月,省委书记王宁到丽江调研时强调,丽江旅游要成为引领云南旅游发展的一面旗帜,始终走在云南旅游发展最前沿。古城作为丽江旅游皇冠上的明珠,必须在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在今后工作中,丽江古城将紧紧锚定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既为丽江古城品牌打造争光,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添彩。

一要保护为先,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快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好文化遗产监测,做好对丽江古城建筑本体、文物保护单位、民居建筑、街巷广场、水系、桥梁、古树名木等要素的系统性保护,保障消防安全和文物安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强化民居修缮和市场准入监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长效监管联动处置机制,加大对遗产不协调风貌和建筑安全隐患的整治力度,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惩违法违规修缮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守护好丽江古城的“绿水青山”,维护好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探索创新丽江古城维护费征收方式,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保障。

二要以文塑魂,持续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文化项目建设上持续用力,加快推进东北片区环境整治、文庙武庙修缮等建设,确保项目不断档、不脱节、不停摆。在文化名片打造上聚力,聚焦美术、文学、音乐“新名片”,加强与中央美术学院、十月杂志社等行业领军主体的良性互动、深度合作,组织策划一系列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提升丽江古城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在文化宣传拓展上发力,依靠主流媒体平台,借力新媒体平台,讲好古城故事、展示古城形象,挖掘亮点、突出重点、打造热点,吸引流量、维持热度、打造IP,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硬支撑”。在文化体验提升上着力,将古城韵味、民族文化等独特资源叠加起来,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文化体验产品,打造兼顾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推动传统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更好地满足游客多元文化消费需求。

三要科技赋能,稳步推动智慧小镇提质增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整合系统资源,深化数据应用,推动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八百年历史古城转型升级。在管理端,深化基于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采集、整合、利用系统资源数据,建立智能、精准、稳定、安全的智慧小镇运行体系,实现古城的态势感知和运行监测,逐步形成技术领先、管理高效的丽江古城智慧小镇新型治理模式。在游客端,围绕旅游行业全要素,按照有用、管用、好用、常用的原则和市场化发展方向,将智慧小镇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游客、应用于市场,实现造血和服务的良性循环,为游客提供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让游客“吃”更放心、“住”更安心、“行”更省心、“游”更舒心、“购”更放心、“娱”更开心,不断推动“智慧小镇”成为全省标杆、全国样板,为其他城镇类的遗产和景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四要精准施策,加快构建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成果,严格落实“1+5+N+1”旅游监管模式、“1+5+14+X”旅游投诉快速处理、“30天无理由退货”、诚信评价、舆情处置、“红黑榜”等机制,严惩侵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破坏旅游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运转顺畅、凝聚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营造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强化“主人意识”,加强与古城原住民、经营户的顺畅沟通,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联合巡逻、联合监管等方式,调动社区群众回到古城参与保护管理,鼓励经营户融入古城共同生活,缔造古城文化、利益和命运三个共同体。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加强服务人员和涉旅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督促行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树好古城景区一面旗,当好丽江旅游排头兵。

过去,我们曾经创造了保护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丽江模式”。今天,我们有信心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与旅游业创新发展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打造出更有文化内涵、更多业态产品、更加便捷智慧的古城,努力把古城这个丽江旅游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汇报材料

云南文化旅游发展情况汇报(有修改)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杨德聪

(2022年7月12日)


今年是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第二年。面对疫情冲击、人员流动受阻的严峻形势,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关于文化和旅游的工作部署,统筹精准疫情防控和文旅业恢复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文化育民、旅游为民,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把文化和旅游工作放在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高度,千方百计为大局分忧、为发展出力,推进全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文化建设持续繁荣发展。我们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教育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促进全省文化建设繁荣发展。近年来,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丰硕,全省新创、原创大型舞台艺术作品50余台,《农民院士》《张桂梅》《幸福花山》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云南省新剧目展演、省青年演员比赛、省花灯滇剧艺术周、省新年戏曲晚会、昆明美术双年展等,促进了文艺创作,让群众享受到了本土文化大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已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戏曲进乡村”“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彩云奖”“三下乡”集中示范文艺演出等,已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9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国务院列为中国政府申报2022年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已建成备案博物馆(纪念馆)181个,并推进实施“云南博物馆群建设计划”,积极推动8种类型的博物馆集群和6个博物馆群落建设。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家传承人企业列入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公布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1项、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85个。

二是“旅游革命”成效显著。近年来,全省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严格实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多措并举整治“不合理低价”、严查各类涉旅案件、强化“行转刑”、完善涉旅舆情及投诉处置机制,旅游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积极探索“互联网+旅游”实践,持续推动旅游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在全国率先推出“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旅游平台,并被立为行业标杆,目前,“游云南”产品体系已为公众提供服务超2亿次,“游云南”APP下载量超过3600万。推进实施文化和旅游行业“彩云行动”三年计划,倡导文明旅游,开展文明旅游示范区、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建设活动。创新实施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在全省设立123个游客购物退货监理中心,在机场、主要火车(高铁)站和游客集中区域设立130个游客退货服务点,健全完善了服务体系。截至今年6月底,已成功为游客办理退货45545件,涉及退货金额2.98亿元,游客满意率超99%,“30天无理由退货”已成为诚信云南新标志和云南旅游新品牌。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凭借优良多样的生态环境、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云南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将一流资源变为一流产品。以高品质酒店和精品民宿为抓手,高标准打造长达3200公里的“8字形”大滇西旅游环线。深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成功创建9个5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5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元阳哈尼梯田等3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大理、丽江、建水等3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小镇以及60余个文旅融合示范村,昆明老街、畹町边境风情街等多条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并推出了10条精品非遗体验线路、5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60条红色旅游线路。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云南康养度假、户外运动、娱乐演艺、研学旅行、自驾露营等新业态产品不断涌现,云南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不断完善,云南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产品业态不断丰富,云南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四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业恢复发展。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决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和省委、省政府疫情防控部署要求,以扎实、全面、有效的措施,积极确保不发生通过文旅行业渠道传播和感染疫情,在全省文旅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我们想市场所想,急市场所急,积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民生保就业,2020年及时出台了《云南省支持文旅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转型发展若干措施》,特别是今年以来,1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云南省关于文旅行业的纾困帮扶措施》13条,2月紧接制定出台《关于统筹精准疫情防控加快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条,4月又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文旅市场主体活力的指导意见》27条,尽最大努力支持全省文旅行业稳岗就业、纾困解难,降低疫情对旅游业影响,从出台的时间性、针对性、系统性看,均走在了全国前列,27条指导意见还被文化和旅游部转发。截至目前,奖补100家旅行社、20家旅游演艺企业纾困稳岗资金5550万元;安排旅游高质量发展资金10亿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500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12.44亿元支持文旅产业发展;认定执行政府指导价、参与降价促销活动的A级景区71家;在全国首创隔离险、退团险并于4月15日实施,目前,67人已享受退团险赔付、44人已享受隔离险赔付;100%退还了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总额度达2.44亿元;涉旅行业累计减税降费13亿元;面向全国广大游客发放云南文旅消费券和加油券5000万元;制定了文旅企业新增流动贷款贴息、包机包专列奖补、引客入滇奖励补助、旅行社集团化奖励补助、重大文旅项目投资奖励补助、金牌导游特殊津贴等多项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促进了旅游业恢复。



★提示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暑期出游温馨提示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和暑期的到来,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到我省观光旅游的游客朋友也不断增多。为使朋友们在云南度过一段幸福美好的旅行时光,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向广大游客朋友作出以下温馨提示。

一、做好个人防护

出行前请认真学习了解疫情防控最新要求,提前了解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政策,查询旅游景区开放、门票预约和分流限流等情况,密切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天气、交通、住宿等情况,合理制定旅游行程。行程中注重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勤洗手、常消毒,主动配合测温、扫码和遵守“一米线”。

二、注意安全出行

自驾旅游出发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带齐车辆和驾驶人的相关证件,保持车况良好,杜绝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控制车速,文明礼让。不前往未开发、未对外开放的地区进行徒步、攀爬、露营、野炊等野外活动。根据个人年龄、健康状况,谨慎参加涉水、涉崖、探险、蹦极等高风险游乐项目。主动购买意外保险,妥善保管医院出具的救治诊断有关单据,确保保险理赔顺利。

三、严防野生菌中毒

目前正值我省野生菌上市高峰期,也是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高发期。来滇游客可选择市场中加工售卖野生菌熟食产品的经营单位,品尝佳肴美味。切记不可擅自采摘、加工、食用野生菌,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四、选择正规旅游产品和商家

参团旅游时请选择资质全、信誉好的旅行社,可选择“游云南”APP上诚信评价较高的旅行社及产品。不轻信非旅行社机构、个人或微信朋友圈、短视频等宣传的以“旅游定制”“政府补贴”“消费赠旅游”“充值卡、会员卡、贵宾卡”等名义开展的低价、免费旅游活动。签订旅游合同时,请仔细阅读旅游合同条款,详细了解线路安排、服务标准以及包价合同费用明细。警惕私人转账要求,交款时索取正式发票及合同。

五、正确维护合法权益

旅途中,如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遇到其它服务质量、旅游纠纷等问题时,注意收集和留存证据材料,及时拨打当地政务服务热线12345或12315、110等号码,向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反映情况,并及时提供详细信息。还可登录“游云南”APP、游云南微信小程序进行在线投诉、办理30天无理由退货、反映合理诉求。

六、践行文明旅游

自觉践行文明出游意识,保持社交距离,倡导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做到: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爱护文物、爱惜设施、尊重他人、理性消费、文明用餐、按需取餐、拒食野味。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此祝愿广大游客朋友们,在云南度过一个安全、文明、舒心的假期,“七彩云南世界花园”欢迎您的到来!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7月21日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