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上海·第35期】上海将生态环境保护推向更高水平

【上海·第35期】上海将生态环境保护推向更高水平

2022-06-15| 来源:北辰遴选·寒柏老师

一、背景链接

2022年6月6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强调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抓好新型污染治理。会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百姓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主体责任,明晰分工、形成合力,主动探索创新,积极妥善应对。对“光污染”等新型污染,要坚持系统性治理,细化完善治理措施,平衡好“亮化”与“污染”的矛盾。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广大市民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合力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推向更高水平。


二、深度解读

★习**总书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尚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在推动绿色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这既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又为发展中国家改变传统发展路径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须充分发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城市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滚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环境治理从注重末端进一步转向源头防控,从无害化治理进一步转向资源化、减量化,从政府管理为主转向各方主体多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公众对生态环境感受度满意度不断提升,使绿色成为人民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一是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聚焦重点领域,深入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力争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动。

实现碳排放提前达峰。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继续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研究推进吴泾煤电等容量异地替代,推动宝钢和上海石化自备电厂实施清洁化改造,继续实施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到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300万吨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左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7%左右。分行业、分领域实施光伏专项工程,稳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8%左右。推行能效对标达标行动,推动主要耗能产品和主要行业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不断提升建筑能效等级,推广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出台碳普惠总体实施方案,鼓励公众节能降碳,积极创建低碳发展实践区和低碳社区。研究推进低碳产品认证和碳标识制度工作。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本地碳交易市场,争取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进一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探索碳捕捉等技术应用。加大产业、交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积极推进低效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和钢铁、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优先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开展汽车制造、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电商物流等行业绿色供应链示范试点。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加快重点区域转型。继续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完善集疏运体系,优化货运场站布局,进一步发挥水运、铁路等在对外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加大新能源车推广力度,到2025年力争全市公交、巡游出租、邮政、环卫、公务用车等新增或更新全部选用新能源车。大力培育全社会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进重点领域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全面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国有企业率先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鼓励其他企业自主开展绿色采购。大力倡导生态设计和绿色消费理念,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引导消费者优先采购可循环、易回收、可再生的替代产品。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达标。深入开展“光盘行动”,试点餐饮行业绿色账户积分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风尚。

二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巩固前期污染防治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系统保护、源头防控、协同治理,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天蓝水清土净的生态环境更加宜人。

大幅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以源头截污为根本,加强水岸联动,完善污水处理体系和提升河道水质并重。补齐局部区域设施短板,建成竹园污水厂四期工程,启动泰和污水厂二期扩建、白龙港污水厂三期工程,基本解决中心城区旱季溢流问题;完成浦东南片、嘉定、松江、崇明等郊区污水厂扩建工程,全面解决郊区污水处理能力缺口问题。提高管网收集能力和运维水平,加快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工程。结合新城、大型居住社区、重点地区开发和城市更新改造,同步配套建设和改造污水管网,到2025年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推进初期雨水治理和雨污混接改造,完成中心城区六座污水厂初期雨水调蓄工程,建立雨污混接问题预防、发现和处置的动态机制,实现排水管网监测维养全覆盖,全面完成雨污混接改造。有效增强污泥处置能力,结合污水厂新建、扩建工程同步实施污泥干化工程,完成浦东、嘉定、青浦等区污泥独立焚烧设施建设,推进燃煤电厂污泥掺烧,全面实现污水厂污泥“零填埋”。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加强新技术应用、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进一步增强水动力。加强入河排污口放置管理。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深入推进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到2025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5%左右。提升机动车船等移动源排放控制水平,全面完成国三柴油货车淘汰,对重型柴油车严格实施机动车新车国6b排放标准,重点行业营运车辆全面达到国四及以上标准。全面开展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远程在线监管,研究外环部分路段货运功能外移。大力推进岸电设施建设,到2025年五类专业化泊位配备岸电设备基本实现全覆盖,岸电使用率显著提高。加大工业点源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窑炉深度治理。完成新一轮工业企业VOCs排放综合治理,对新增项目实施减量替代,全面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实施汽车制造、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源头替代和总量控制。继续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日常巡查和治理力度。推进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城乡废弃物治理。不断优化无害化处理结构,加强科研攻关和产业创新,有效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力争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在市域全面形成“一主多点”的末端处置格局,加快推进老港、海滨、宝山、闵行、金山、奉贤、崇明等一批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和建筑垃圾资源利用设施建设,推进一般工业固废与生活垃圾的协同处置。完善垃圾分类转运设施建设,推进建筑垃圾转运码头建设,提升建筑垃圾水路运输比例。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生活垃圾分类质量和分类责任全程追踪溯源。优化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推进老港等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危险废物焚烧灰渣、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污泥等无机类危险废物多途径的利用处置。在外环周边区域设置一批渣土陆域消纳卸点。探索大型菜市场湿垃圾就地处置,加大净菜上市力度。试点大型消费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开展商品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在快递外卖集中的重点区域投放塑料包装回收设施。加快推进“点站场”回收体系标准化建设和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场所细化可回收物分类。加快培育回收利用龙头企业,进一步落实废玻璃等低价值可回收物支持政策,鼓励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主动参与分类工作,形成多方参与、多元经营的可回收物市场体系。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启动新一轮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落实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耕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的风险防控和安全利用,有序开展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加强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制度,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新模式。

三是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生态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努力增加全市生态资源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资源空间布局、生态品质和效益的提升,做到“远处有景、近处有绿”。到2025年公园增至1000座以上,基本实现步行5-10分钟有绿、骑行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让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是美景。

实施千座公园计划。按照公园城市理念,到2025年新增公园600座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平方米,提升公园的便捷到达性、体系性和连通性,让更多市民出门见绿。建设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满足市民周末休闲娱乐需求。以高品质、多功能的公园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实现多种功能复合叠加。系统推进环城公园带建设,优先建设环城公园示范项目,建成10座以上特色公园和郊野公园。提升已建新城公园、郊野公园的内涵功能,在坚持公益性定位的基础上,增加餐饮、停车等配套经营设施,加快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和维护机制。结合“一江一河”、新城建设等新建50座左右社区公园,满足市民日常游憩健身需求;依托现有生态资源,促进林地、田地等生态空间组合,改建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聚焦中心城公园布局盲点问题,见缝插针改建或新建口袋公园300座左右,实现公园绿地基本全覆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持续提升公园品质,丰富公园功能内涵,加快老公园改造更新,形成多彩多景公园绿地景观。拓展耕地、林地、绿地、湿地等生态空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有序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实施黄浦江-大治河等生态走廊,逐步释放中心城周边造林空间,注重在新城周边增加环城森林等生态空间,优化林相结构,到2025年累计净增森林面积24万亩。依托市级重点生态廊道、环淀山湖、环崇明岛等新建绿道1000公里。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加强长江口、杭州湾北岸、黄浦江上游等重要湿地、堤防、海岸带及佘山岛保护和生态修复。

四是深入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标准、高水平的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等,全面落实各类主体责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积极性。

强化落实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健全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制度,加强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强化环境监测、监管和执法的协同联动。积极推动工业园区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第三方诊断、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全面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推进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建立生态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重点企业环境责任报告等制度,完善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参与机制,加大对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建设覆盖全要素、全区域、全领域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系统监控和智慧管理能力。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建立常态化、稳定的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对能效、环保领跑者等评价机制的财政激励、金融信贷等支持政策。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市场,形成多元化投资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推进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法规标准政策体系。重点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扬尘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地方立法,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排污许可证管理、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治等相关立法研究。加强环保标准制定的统筹规划,推进绿色标准体系建设,聚焦汽修、涂装等行业,加快涉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推行各类涉及环境治理的绿色认证制度。

★2022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要求

聚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快闵行燃机、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新增光伏装机30万千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500项,推动5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新增50家绿色制造企业。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新投放3000辆新能源公交车,全面完成内河泊位岸电标准化改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第二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流动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工建设白龙港三期污水厂、合流污水一期复线、48座雨水调蓄池,建成竹园-石洞口、白龙港-海滨连通管。加快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建设,整治河道140公里,建成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加强建筑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启动建设7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深入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

着力提升生态空间品质。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新一轮发展规划纲要,持续放大花博后续利用效应。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千园工程”,压实林长制责任,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新建公园120座,新增森林5万亩、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上海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强化源头防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

2.系统思维,整体保护。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统筹生态环境各要素、各领域,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精细管理,分类施策。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提升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精准发力、科学施治、依法推动。

4.区域协同,共保联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完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加快探索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机制、新路径。

5.改革创新、多元共治。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的良性互动。

★上海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一是聚焦污染攻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落实上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和11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保卫战,加强统筹协调、跟踪评估和督查考核,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是聚焦绿色发展,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环境论英雄,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四大结构”调整,挤掉粗放发展水分,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助推剂。

三是聚焦突出问题,抓好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完成市对区的生态环境督察,推进劣Ⅴ类水体污染治理、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解决市民身边的“老、小、难”生态环境问题。

四是聚焦区域协作,深化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规划纲要,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主动发挥牵头作用,推进落实区域污染治理重点协作任务,坚决打好区域污染防治攻坚战。配合做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联合开展环境质量保障,积极探索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三、实战应用

例题1:请结合材料,以上海市发改委名义起草一份践行绿色低碳出行的倡议书。要求:格式规范,逻辑清晰,500字左右,15分。

【参考作答】

2022年全市公共机构践行“绿色低碳,节能先行”倡议书

6月13日至6月19日是全国第32个节能宣传周,主题为“绿色低碳,节能先行”。为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特向全市各级公共机构及广大干部职工发出如下倡议:

一、绿色出行培养低碳习惯

6月15日全国低碳日当天,倡议全市公共机构及全体干部职工绿色低碳出行,参加“135”绿色出行活动,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方式。

二、绿色文化引领节能风尚

从小事做起,共同打造人人关心、人人践行节能低碳的社会新风尚。增强能源资源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积极参与“光盘行动”,着力营造“勤俭节约、文明用餐”的食堂文化氛围。

三、绿色生活全民共享

带头做节能低碳风尚的传播者、推动者、实践者、示范者,积极践行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传播绿色健康的生态文明理念,踊跃参与到“绿色低碳,节能先行”体验活动中来,共享绿水青山绿色生活成果。

节能低碳新生活,公共机构作表率。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共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共同创建节约型机关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市发改委

2022年6月12日

(522字)


例题2:请结合材料,概括上海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不足。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清晰,400字左右,15分。

【参考作答】

上海市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不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创新污染治理技术、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但仍存在部分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与目标定位仍有差距。河湖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消黑除劣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存在。在超大城市生态资源不足的现状条件下,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亟需提升。

二是传统产业和结构性污染矛盾较为突出。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持高位水平。交通需求刚性增长,全市移动源污染物排放贡献占比持续走高。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管理存在短板。污水处理能力尚未匹配初期雨水治理要求,排水管网老化、地下水渗漏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尚未有效处理,通沟污泥、河道疏浚底泥等处置能力有待提升。

四是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需进一步夯实,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有待加快构建完善。(408字)


四、高分框架

★议论文框架

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人民至上”

以惠普民生的“系统观”统揽生态环境保护。

以文明兴旺的“大局观”引领生态环境保护。

以命运统一的“全局观”指导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强市之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发展更有温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幸福更有质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追梦更有力量。

★策论文框架

努力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要聚焦短板弱项,精准发力。

要坚持共建共享,营造氛围。

要层层压紧责任,确保落实。


保护生态环境让美丽上海更美丽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自觉。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有聚沙成塔、攥指成拳的主动。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有久久为功、积木成林的恒心。

★简报框架

多措并举推进绿色发展 力促上海生态高水平保护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提前实现排放达峰。

深入做好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坚持制度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治理体系。

★讲话稿框架

在上海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

一、坚持靶向发力,群策群力完成攻坚任务

二、聚焦问题整改,再接再厉确保环境质量

三、完善管治体系,敢作敢为彰显上海精神

四、深化党建引领,全心全意打造生态铁军

★意义框架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


五、必背金句

1.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3.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4.生态是民生之本,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生态民生改善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5.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6.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是时代赋予党员干部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7.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六、范文赏析

★策论文

面对生态环保这件大事要事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担当

生态环保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上海市委市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始终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历来是绝不姑息、严惩不贷的。面对生态环保这件大事要事,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担当,对出现的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最大限度为上海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站好岗、放好哨。

切实增强责任担当,必须在政治上清醒。在上海,保护生态环境,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每一名干部都决不能在政治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来认识生态保护,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及时校正思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决扛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

切实增强责任担当,必须在作风上改进。问题是表象,本质是作风。有了过硬的作风,才能避免少犯和不犯常识性错误。如果以飘浮的作风对待严肃的工作,出事是迟早的。每一名干部都要扎扎实实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决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决不能阳奉阴违,决不能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

切实增强责任担当,必须在纪律上从严。纪律是底线,也是保证,党员干部都要始终守纪律。守好底线,严明纪律是重中之重。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坚决查处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使各项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保证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

切实增强责任担当,必须在落实上担当。落实不落实,关键看担当。抓生态保护,主动性、尽责任是最大的担当。视而不见、见而不管,就会陷入被动。主动与被动一字之差,但结果大不一样。我们要把主动性聚焦在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抓整改,以主动担当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上海落地见效。

生态环保既是当前上海最大的政治责任,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担当的坚定性,守护好美丽上海。


让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培育生态文化,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同时着力讲好生态故事,培育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意识渗入人们的心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实践范例。

加强生态文化研究,用先进的理论引导人。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必须通过先进的理论引导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生态产品。我们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提高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与地方实践,引领全社会构建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安全体系,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与路径。

加强生态文化创作,用优秀作品感染人。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夯实人财物基础,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生态文化生产创作。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人民对环境的更高要求和更多期许,我们必然要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在优秀作品上更加深入,才能实现生态文化的提升,推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用丰富活动鼓舞人。搭建丰富平台载体,大力开展主题鲜明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通过聚焦鲜活的人物和事迹,开展生态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以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积极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不断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将生态环保推向更高水平的号角已经吹响,上海将以狠抓工作的韧劲、创新突破的闯劲、攻坚克难的拼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涵养良好的生态文化,让生态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最靓的底色。


★议论文

以“绿水青山”为笔,绘好生态致富康庄大道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上海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绿水青山”为笔,锚定发展“美丽经济”方向不松劲。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让我们行稳致远,这就需要统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在惠及民生上算好“长远账、政治账、经济账、民生账”。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要迈过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这道坎,就需要我们锚定发展“美丽经济”的方向不松劲,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方能让“绿水青山”这支美丽的画笔更有底气、更见绿意。

以“绿水青山”为笔,努力写好“人与自然”共生新答卷。《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自然资源也需要有修复期,我们要给自然“恢复”的时间,也要明白以破坏环境发展经济就是“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带来的是自然的惩罚。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显然,要更好地挥好“绿水青山”画笔,就是要我们写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文章,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用法治为生态环境保护护航,为走好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以“绿水青山”为笔,尽心绘好“生态致富”的康庄大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生态环境不仅是“好风景”,更是“好钱景”,生态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度规范来实现,我们可以探索完善生态文化培育制度,尝试实施全民生态教育,促使生态教育覆盖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对生态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关注,就会逐渐培养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生态致富自然会深入人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上海要擦亮现代化发展的绿色底色,就要厚植“绿绿水青山”资源,以绿色、乡愁、农庄等勾勒人民群众向往的“诗和远方”,通过发展观光农业、旅游、文旅融合等,在护绿、守绿、用绿中绘就上海现代化的“富春山居图”。


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崛起

绿色崛起,意味着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崛起,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找准定位,不断构建绿色的产业体系。虽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但是生态优势不会自动转化成为经济优势。望得见的青山、看得见的绿水、呼吸得到的清新空气,是百姓最朴素的期待。构建绿色的产业体系,最佳选择就是在产业结构上变“新”、模式上变“绿”、质量上变“优”,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色资源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财源,才能不断地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激发动力,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群众是维系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的主体,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归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世界各地的声音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群众既是受益人,也应当成为行动者,应该充分调动其主动性、提高参与度,努力实现环境美与生活富的共赢。“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相信持续做好生态涵养必定会有“生态回报”,不遗余力实现绿色发展必定会有“绿色馈赠”。

勠力同心,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作用。打好上海生态环保特色牌,做好“产业、科技、文化”大文章,蹚出现代化农业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集聚众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以生态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工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如果不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无法完成的。只有政府多引导、企业愿参与、群众能配合,多方协商、勠力同心,“绿水青山”便能转化成为“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是上海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其中蕴藏巨大价值增量、动能增量、品牌增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未来,通过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崛起,绿水青山定能不断释放巨大效益,让上海人民群众持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通知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管理

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有力有序有效服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优化环保行政许可审批服务

(一)继续推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度。一是豁免抗疫保供项目环评手续。对列入市、区政府抗疫保供名单的医疗卫生、研究试验和物资生产等临时性建设项目的新改扩建,可免于办理环评审批或备案手续以及排污许可申领和变更手续。对疫情结束后仍需使用的上述临时性项目,可以实行告知承诺管理,或先开工后补办环评和排污许可手续。二是扩大环评告知承诺实施范围。扩大对医药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业、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的部分建设项目实施环评告知承诺的范围。扩大环评告知承诺的具体实施范围另行制定。

(二)全力保障市、区重大项目及支柱产业发展。对列入市、区重大项目清单的建设项目、属于防疫急需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国家战略布局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本市支柱产业的部分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实行环评文件公示、技术评估和环评审批并联开展,技术评估提前介入,环评受理材料“容缺后补”机制等支持措施,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

(三)拓宽“两证合一”试点实施范围。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闵行区、青浦区、奉贤区和上海化工区范围内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衔接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市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以及市、区重大项目,实现两项行政许可事项“一套材料、一口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助力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两证合一”试点的实施有效期至2023年6月30日止。

(四)延长部分行政许可和证书期限。在2022年3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到期的排污许可证,可在本轮疫情社会面解控后的3个月内完成延续、换发等手续,期间排污许可证仍然有效。对因疫情到期无法延续的辐射类建设项目、辐射安全许可等事项,许可有效期延长至本市本轮疫情社会面解控后3个月;对未能依法及时办理变更、注销的核技术利用单位,准许延缓至本轮疫情社会面解控后的1个月内办理。

二、创新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方式

(五)创新监管执法机制。按照“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执法”监管模式,合理选择适宜的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式,精准发现生态环境违法违规线索,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将列为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单位的医疗机构逐步纳入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指导督促其对总余氯等指标安装使用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优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环保用微生物菌剂安全执法检查方式,在确保环境安全底线和群众利益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执法检查频次和时间节点,积极落实轻微免罚相关政策规定,服务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经营。将与短缺药品相关的企业优先纳入2022年度上海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

(六)“多效合一”开展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一是因疫情管控导致无法按期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竣工环保验收的,验收完成期限可顺延至本轮疫情社会面解控后的3个月内完成。二是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可视情况将2022年上半年因疫情防控原因尚未落实的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合并至2022年下半年一并开展。三是纳入排污许可证核发范围的企事业单位,可结合排污许可证后监管一并实施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通过在线监测、视频连线等方式对企业的自行监测过程和资料台账开展检查,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复工复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七)沿用辐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落实《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辐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的通知》,督促企业落实辐射安全主体责任。发布核技术利用单位复工复产期间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提示,推进企业各类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督促企业开展辐射安全隐患自查,切实保障本市辐射安全。

(八)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修复机制。编制《上海市企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和《上海市企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用修复管理规定》,规范指导企事业单位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工作,便利企事业单位申请生态环境信用修复,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高生态环境监管绩效,优化营商环境。

三、强化政府服务和保障

(九)优化“一网通办”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持续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新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总量申请、危险废物跨省转移、一般工业固废跨省转移利用备案、危废经营许可证核发等生态环境办事全程网上办理,加强疫情期间业务受理窗口的快递、预约、容缺受理等服务,强化便捷办事,最大限度避免聚集。在本轮疫情社会面解控前,环评与排污许可审批受理材料可递交电子材料,技术评估实施线上评审。新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总量申请可提供电子材料(纸质材料待疫情缓解后补报),我局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流程并给予临时电子复函。

(十)优化环评公参方式。在本轮疫情社会面解控前,暂停实施基层张贴公告的公参方式,登报公示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版公示方式开展。

(十一)畅通企业服务渠道。进一步完善上海市企事业单位生态环境服务平台,开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环保专业领域免费咨询服务,提高政策知晓率、通达率,做好生态环境事务的“店小二”。对因疫情到期的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证书,有效期延长至本轮疫情社会面解控后3个月,更新“上海市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自测平台”,为企业自测提供便利。充分发挥“E小二”网上宣传和咨询平台功能,加大环评、排污许可线上培训和咨询力度,并邀请专家对企事业单位提出的技术问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加强疫情期间值班值守,畅通信访热线渠道,对于涉及复工复产的来信来电事项立即办、马上办,及时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十二)落实帮扶指导措施。全力保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稳定运行,统筹企业复工复产与碳排放现场核查安排,助力本市碳市场纳管企业新一轮履约周期按时履约。结合云培训、线上帮扶等路径,组织推进VOCs企业复工复产期间有序治理,并及时开展VOCs减排量核算核查。强化对生态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帮扶指导,在年度信用评级基础上推优服优,动态调度机构复工复产进度,做好机构供给和企业需求的双向交流,为企业正常开展自行监测提供备选机构,为机构有序复工复产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各区和土地使用权人,科学精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进一步提高涉及疫情防控的建设用地开发时效。各类涉及疫情防控的建设用地,如涉及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可优先根据污染识别,历史用地溯源等方式开展第一阶段调查,对历史用地为农用地、未利用地等无重大污染风险的可不进行土壤采样。

(十三)实施惠企便捷服务。一是简化排污许可证后管理。排污许可证持证单位受疫情防控影响,未正常生产或无法开展自行监测或取得相关数据的,可在季度或月度执行报告对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暂不填报相应信息,待后续在全年计划中统筹落实后,在年度执行报告中统一填报。二是简化企业自行监测要求。监督监测稳定达标、且在线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企业,可降低检查频次,疫情防控期间可免于检查;受疫情防控影响无法按年度计划开展自行监测的,可在全年计划中统筹落实;对未正常复工复产且有相关台账记录的企业,不要求其在正式复产前对排放情况开展自行监测;对因受疫情防控直接影响,企业未执行自行监测的规定但未造成严重环境危害后果的环境违法行为,可以依法不予处罚或减轻处罚。鼓励采用线上方式开展土壤污染相关调查评估报告评审流转工作,对因防疫管控无法加盖公章的,可使用未签章材料先行线上申请;无法现场踏勘核实的,可利用视频、遥感、无人机等方式代替;各区组织相关报告评审会可采用线上视频会议方式开展。

(十四)规范环境管理秩序。持续加强VOCs精细化管理,在试点工作中依靠远程线上数据,及时辅判末端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确保复工过渡期间末端治理设施持续稳定运行。机动车排放检验有效期止在2022年3月1日至5月30日期间的,2022年6月30日前仍可正常开展办理排放检验。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5月5日


★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同意《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2022版)》的批复

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规划资源局:

沪环水〔2022〕60号文收悉。经研究,市政府同意《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2022版)》。

请会同有关部门和区政府认真做好《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2022版)》的对外公布、落地实施以及向国家有关部门备案等工作,依法加强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确保本市饮用水水源安全。

特此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5日


★实施方案

上海市生态环境领域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1〕13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沪府发〔2017〕44号),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通过优化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领域财权和事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和区财政关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协同推进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建设美丽上海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内容

(一)生态环境规划制度制定

将市级生态环境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市级应对气候变化规划,重点区域、流域、海域、饮用水水源地等生态环境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市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专项行动计划等制定,确认为市级财政事权,由市级承担支出责任。

将区级生态环境规划,区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其他生态环境规划计划等制定,确认为区级财政事权,由区级承担支出责任。

(二)生态环境监测执法

将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网建设、运行维护与监督管理,涉及全市和对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考核的监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评估和预测预警,市级开展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对市管排污单位的监督性监测、执法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重大环境问题专项调查性监测,组织开展跨区联合监测、交叉监测,全市性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及生态环境质量责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全市性的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和督察,组织开展跨区联合执法、交叉执法、跨区环境污染纠纷及重大环境案件的调查处理等,确认为市级财政事权,由市级承担支出责任。

将区级生态环境监测网建设、运行维护与监督管理,区管排污单位的监督性监测、执法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较大及一般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根据需要开展的区内生态环境调查监测和用于区级考核的环境质量监测,区级环境执法检查等,确认为区级财政事权,由区级承担支出责任。

(三)生态环境管理事务与能力建设

将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及事中事后监管,市级重点污染物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市管入河入海排污口设置管理,全市排污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市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和管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协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市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固体废物跨省市转移许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证书的核发,市级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推进,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全市性的生态环境普查、统计、专项调查评估和观测,对维护全市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全局性及战略性意义、生态受益范围广泛的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水源地生态补偿政策的组织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调推进,跨省界生态保护协作的指导和推进,市级生态环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全市性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市级重大环境信息的统一发布,全市“三线一单”的更新和管理维护,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的组织推进,生态环境国际公约相关履约工作的组织协调等事项,确认为市级财政事权,由市级承担支出责任。

将受益范围广泛的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管理,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的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的监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织协调等事项,确认为市与区共同财政事权,由市、区两级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

将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及事中事后监管,区级重点污染物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等生态环境领域考核,区管入河入海排污口设置管理,区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区级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管理,区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区级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评估验收,一般及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区级生态环境普查、统计、专项调查评估和观测,市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实施,区级生态环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区级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区级环境信息发布等事项,确认为区级财政事权,由区级承担支出责任。

(四)环境污染防治

将放射性污染防治,跨区域或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海域、跨区域或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重点整治区域污染防治以及重点专项治理等事项,确认为市与区共同财政事权,由市、区两级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

将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化学品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区级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等事项,确认为区级财政事权,由区级承担支出责任,市级财政给予支持。将噪声污染防治,光污染防治,恶臭污染防治,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以及其他污染防治等事项,确认为区级财政事权,由区级承担支出责任。

(五)生态环境领域其他事项

将研究制定市级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标准、技术规范等,确认为市级财政事权,由市级承担支出责任。

将研究制定区内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政策等,确认为区级财政事权,由区级承担支出责任。

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有关事项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按照外交领域改革方案执行。

生态环境领域其他未列事项或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照改革总体要求和事项特点,具体确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三、配套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落实支出责任

各区政府要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按照规定做好预算安排,履行支出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实施绩效管理

要根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要求,在生态环境领域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新体系,形成以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预算管理模式,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财政资金聚力增效。

(四)协同推进改革

生态环境领域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既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与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改革紧密结合、协同推进、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适时修订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本方案自2022年5月1日起实施。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