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海南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海南·第48期】全力推进海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海南·第48期】全力推进海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12-17| 来源:北辰遴选·砚璞老师

一、背景链接

2022年11月15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成绩经验,分析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下一步全省文物工作。沈晓明在批示中肯定我省各市县各有关部门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并强调海南文物资源丰富而独特,既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化事业产业的有力支撑。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对历史文物的尊崇之心、珍惜之心、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促进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深度解读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22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王沪宁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文物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文物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做好新形势下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王沪宁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大文物工作者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深入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文物事业更好发展。要坚持保护第一,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要深化文明历史研究,提高创新和阐释能力。要让文物活起来,丰富人民历史文化滋养。要深化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全面加强党对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领导,持续抓好文物战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相关内容

1.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些项目的传承存在困难,依然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保护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政策保障力度和机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整体水平与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的地位还不相称,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短板差距,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顶层制度设计。

《意见》全面贯彻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方位和重大意义,充分吸纳和体现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尊重基本内涵 弘扬当代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工作符合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正确方向。

《意见》强调,要坚持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有利于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要坚持依法保护,广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检查。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融入现代生活 服务国家战略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必须努力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战略性资源的重要性,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切实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意见》提出,要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专题研究,举办品牌活动。要在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加大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支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积极推动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进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中的独特作用。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4.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 鼓励兴办传承体验设施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已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意见》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大决策部署,明确要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落实有关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此外,《意见》还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村落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是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安排经费约14亿元,支持各地建设了19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建设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设施类型和功能比较单一、社会资金参与不够等问题。为此,《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的建设类型、主要功能等作出规范,提出要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

★《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相关内容

1.出台背景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是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和运营管理。国家文物局相继印发《关于促进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等文件,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提出了原则性规定。

我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此类文物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产权复杂,保护管理难度大。加上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基层保护管理力量薄弱,部分文物建筑长期无人看管,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面临坍塌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近年来,各地针对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山西、福建、安徽等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认领认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通过“拯救老屋行动”等,对乡村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促进其保护和利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尚未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问题依然很突出,亟需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予以规范和引导。

《意见》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以及参与内容、方式和程序等,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

2.社会力量可以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利用文物建筑开展公共文化和旅游休闲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可通过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按照《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要求,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文物保护利用全过程。目的是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推动大量低级别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可以获得一定时限的管理使用权,管理使用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20年。在管理使用期间,可以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也可以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利用文物建筑丰富城乡业态,充分发挥文物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公共服务属性,为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旅游、经营服务、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

3.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名录发布制度和公开竞争机制

我国文物建筑分布广泛,各地保护状况各异,保护利用需求不同,为保障社会力量参与渠道畅通,《意见》确立了文物建筑名录发布制度。由县级文物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保护管理实际情况,选择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文物建筑,拟定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的文物建筑名录,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按照自愿的原则,鼓励私人将其所有的文物建筑纳入名录,一并公布。公布的文物建筑名录包括文物建筑简介、保护利用需求、所有人或使用人情况等基本信息,供社会力量自主参考选择。

为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意见》要求各地文物部门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确定引入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社会力量主体,并向社会公示。引入社会力量主体后,按照“一处一策”的原则,文物建筑所有人或使用人与确定的社会力量主体签订保护利用协议,明确保护利用要求、各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对于没有明确使用人的国有文物建筑,可由县级文物部门与社会力量主体签订保护利用协议。为确保各地签订协议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国家文物局依据有关规定,并征求各地意见,制订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协议参考文本,供各地参考使用,各省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协议文本。

4.文物部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需要各地文物部门的积极动员、广泛引导和大力推动,《意见》要求各地文物部门从四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各地可按有关规定,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给予引导资金和项目支持。对社会力量参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可通过文物保护基金等给予必要的奖励。二是实施示范引领。各地可根据文物建筑类型和地域分布特点等,选择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物建筑集中分布区域,开展示范或试点,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保护有力、利用有效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模式,逐步推广实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文物部门要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纳入重点工作,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及时发布名录,快捷办理相关审批,积极提供有关业务咨询服务等。四是大力开展宣传引导。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推广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获得感和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

5.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监管

《意见》要求各级文物部门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强化监管,规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行为。一是加强事前监督。除发布可供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的文物建筑名录外,《意见》还要求文物部门监督文物建筑所有人或使用人与社会力量主体签订保护利用协议,通过签订协议确定相关权利和义务,协议签订后报省级文物部门备案。二是开展事中检查评估。《意见》要求文物部门定期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开展检查评估,对发生的违法违规、不履行协议约定义务或者危害破坏文物安全等行为的,要督促整改,情节严重的应立即终止协议。三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意见》强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不得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不得开设私人会所、高档娱乐场所,不得对文物建筑本体造成破坏,不得将文物建筑转让或者抵押、质押等。

★《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相关内容

传统工艺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涉及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习**总书记在各地考察和重大国事活动中,多次调研传统工艺项目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政策出台背景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决策部署,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乡村振兴局9个部门,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座谈研讨、专家论证等大量工作,在广泛听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从业者、专家学者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有关企业行业、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各方意见建议、凝聚多方智慧和共识的基础上,编制形成了《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现由10个部门正式印发。

2.政策主要内容

《通知》主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三大部分,对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作出具体部署。《通知》提出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主要原则,即4个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动传统工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系统性保护,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传统工艺振兴全过程,分类施策、科学管理;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明确了工作目标,提出到2025年,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发展模式初步建立,行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同时,部署了加强传统工艺项目保护、建设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促进传统工艺发展振兴、加大传统工艺宣传推广等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3.政策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通知》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深化推进我国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工作的方向和路径,对于调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从业者、专家学者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有关企业行业、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各方的积极性,对于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海南省文物工作会议

2022年11月15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成绩经验,分析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下一步全省文物工作。

沈晓明在批示中肯定我省各市县各有关部门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并强调海南文物资源丰富而独特,既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化事业产业的有力支撑。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对历史文物的尊崇之心、珍惜之心、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促进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冯飞在批示中要求,要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黎苗文化、海洋文化,保护利用好东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船型屋”等文化遗存,做好考古尤其是水下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工作。要加大琼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切实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提高文物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省文博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有序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博物馆健康发展进入快车道,革命文物工作全面加强,文博展览交流向更高层次延伸。当前,我省有不可移动文物42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7处。

会议对下一步做好新时代海南文物工作提出要求:

一是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尤其是东坡文化资源保护、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工作;

二是要坚持服务大局,加强文物有效利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三是要坚持研究阐释,加强考古和科技创新,提升考古工作能力,推动文物科技创新;

四是要坚持弘扬传承,加强交流合作,服务自贸港建设;

五是要凝心聚力,切实构建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的保障体系。

★海南出台意见,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2022年11月15日,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保护利用传承、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18条措施,明确要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其中,《意见》明确,严格管控各类建设活动。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行动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意见》指出,要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体系。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中涉及自然环境、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等方面的空间管控要求要纳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同时,分类建立各级保护名录和分布图,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和保护对象的申报认定工作,全面梳理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要将近现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有代表性的建设成果纳入保护名录。

在加强保护利用传承方面,《意见》明确,严格管控各类建设活动。在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工程建设的,应依法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经文物主管部门核定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文物管理部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或出让。

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行动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不破坏传统风貌,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在城市更新范围内,要组织对相关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普查评估并认定公布,提出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管控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擅自迁移、拆除经认定公布的历史建筑。对不得不拆除的,应充分评估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

城乡建设工程选址,应尽可能避开历史文化遗产。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加强重点地段建设活动管控和建筑、雕塑设计引导,严格控制天际线和空间视廊,营造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的海南城乡风貌。

《意见》还从组织保障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其中包括加强执法监督。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日常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范畴。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不履职尽责、保护不力,造成已列入保护名录的保护对象或应列未列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破坏的,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作出处理。


三、实战应用

例题1:海南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的问题。请你根据给定材料,概述A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条理清晰、准确全面。350字以内。

【参考作答】

一是文物保护资金缺口大。文物的保护修复需要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因此成本较高。此外,大量文物建筑内仍有居民居住,如果进行保护修缮,安置现有的居民也需一笔高昂费用。且在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进入文物保护领域,还没有固定的政策和举措。

是文物维修工程繁杂。由于大部分古建筑内居住了大量居民,致使古建筑存在产权复杂、人口密集、流转困难、超负荷承载等问题,且文物维修涉及传统工艺的恢复,及文物维修科学研究等工作开展,因此存在很多文物维修工程无法在规定期限内按时完成的问题,而导致跨年工程较多,预算目标无法全部达到,资金无法及时拨付的情况。

三是文物维修经费得不到保障。市级以下文物保护经费仍然缺失。相关规定只涉及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的文物维修补贴,对于大量控制性保护建筑及文物维修,缺少相关的补贴依据。


例题2:请根据上述材料中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A市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要求:措施可行、准确全面。500字以内。

【参考作答】

一是加大对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在加大财政对文物保护投入力度的同时,探索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物保护的新机制,使大量的古建筑既得到有效保护,又适合现代生活的需要。

二是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古镇、古村进行科学保护和开发;同时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的结合。

三是推进文物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所涉及的依法审批顺序。明确规定对于老城区域性的改造方案和拆迁方案等必须事前经文物行政部门审核;重大问题应召开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提出意见。进一步出台相应的保护管理的文件,加强文物保护的政策保障,提高保护工作的可操作性。

四是加强文物保护的法规宣传。进一步利用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加强新闻媒体宣传,与组织部门、建设部门共同举办文物法专题讲座,和加强日常宣传等途径,形成宣传热潮,营造全社会关心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五是加快对文物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文物行政部门人员的政策法规水平、组织协调能力、执法能力和主动服务意识等自身素质,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讲政治、讲原则、懂业务、会操作的文物管理队伍。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留住中华记忆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更有生命力

在认识上必须高站位。

在行动上必须高效率。

在成效上必须高标准。


让文物走出“深闺”

探寻文物根脉,找到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强化文物保护,让历史文物在新时代“活下去”。

创新文物使用,展示文化价值让文物“活起来”。


用好文物讲述,让中华文化“活”起来

用好文物讲述,需要保护性传承。

用好文物讲述,需要创新性演绎。

用好文物讲述,需要讲好历史故事。


议论文框架:

用好用活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活教材”

以文物之力扎下中华文明深根。

以文物之髓浇灌中华文明繁花。

以文物之果遍览中华文明“何以中国”。


倡议书框架:

关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一争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二争做中华传统节日的拥护者和促进者。

三争做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讲话稿框架: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习**

(2022年5月27)

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第二,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公告:

关于海南疍家博物馆文物藏品征集的公告

一、征集范围

二、征集方法

1.捐赠。

2.收购。

3.复(仿)制。

三、征集启动时间

四、注意事项

五、联系方式


意见框架: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二)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

(三)加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实施。

(四)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五)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

(六)推动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

(七)加快文博创意产业发展。

(八)扩大对外文物交流。

(九)加强文物执法,确保文物安全。

四、工作责任

(一)落实责任。

(二)强化职责。

(三)责任追究。

五、保障措施

(一)机构保障。

(二)经费保障。

(三)人才保障。

(四)宣传保障。


五、必背金句

1.文化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灵魂,文物是见证和传承海南历史的珍贵文化资源。

2.海南省文物资源独特而丰富,水下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首位,革命文物、华侨文物、民族文物和古建筑、古村落独具特色,已成为海南省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是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3.文物保护工程要注重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防止因维修不当造成保护性破坏。

4.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和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破坏行为。

5.要以推动全域旅游建设为契机,依托海南省文物普查成果,实施文物+旅游行动工程。

6.要以文物保护工作为抓手,深入挖掘革命旧址、传统古村落、民俗老宅、黎族船型屋、南洋骑楼中的特色文物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及古村落的保护,推进高林村、十八行村、保平村、罗驿村、白查村、初保村等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工程。

7.要注重对当地文物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8.要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类博物馆在旅游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打造文物旅游品牌,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游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

9.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

10.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11.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当今中华儿女传承古老文明的历史责任,也是当代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担当。12.我们要涵养深刻的“文化认同”,珍惜先辈的智慧和汗水,传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13.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抓住这一重大命题,才能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继续向前推进。


六、范文赏析

策论文:

让文物走出“深闺”

历史文物镌刻着民族的历史,历史文物镌刻着民族文化基因,历史文物镌刻着百年奋斗征程。11月15日海南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沈晓明强调海南文物资源丰富而独特,既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化事业产业的有力支撑。我们要保护好历史文物,更要使用好历史文物,才能让文物更有价值。

探寻文物根脉,找到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历史文物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要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尤其需要我们回到历史,去探寻文物的根脉。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对历史文物的尊崇之心、珍惜之心、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促进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要深刻地发现历史文物存在的巨大价值,在历史文物承载的故事中,找到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要进一步突出历史文物的保护、使用的重要性,筑牢文化自信的根脉,更好地走向未来。

强化文物保护,让历史文物在新时代“活下去”。历史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不仅要珍惜,更需要保护,让历史文物在时间的冲刷中历久弥新。海南各级各部门要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黎苗文化、海洋文化,保护利用好东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船型屋”等文化遗存,做好考古尤其是水下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工作。要加大琼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切实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提高文物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护好自然历史文物,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历史文物在新时代“活下去”。

创新文物使用,展示文化价值让文物“活起来”。历史文物承载的是我们来路上形成的文化,是我们悠久的过去。历史文物不是“死物”,而是承载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精神的重要载体。站在新时代,要展现历史文物的价值,要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尤其需要我们创新文物使用。新时代,要利用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文化价值。要坚持服务大局,加强文物有效利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要坚持研究阐释,加强考古和科技创新,提升考古工作能力,推动文物科技创新。

历史文物并不是只藏在历史深处,更需要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开放,要让历史文物走出“深闺”,更要深挖历史文物的价值,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打造更多有内涵、有价值、有深意的文创产品,为奋进新时代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让历史记忆历久弥新

11月15日海南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沈晓明强调海南文物资源丰富而独特,既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化事业产业的有力支撑。我们既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也要借助数字赋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通过声音、情景、图像更好地铺展中华民族宏伟的历史文化画卷,让“老文物”有新内涵,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讲好中华文脉故事,感受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和无穷力量,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借助数字赋能,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海南省文物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尤其是东坡文化资源保护、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工作。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借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还原历史文化,通过“云游”的方式沉浸式体验,呈现我们的历史文化,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开放共享,让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鲜活。

深化文旅融合,讲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文物和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海南全省文物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服务大局,加强文物有效利用,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我们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延续厚重文脉,让璀璨的文化在新时代更加闪亮,推出更多的特色线路,让更多的“地标”点亮琼州文明,让更多的文化符号、文化产品“火起来”“燃起来”,进一步增强自豪感。

赋予时代内涵,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亮起来”。冯飞指出,要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黎苗文化、海洋文化,保护利用好东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船型屋”等文化遗存,做好考古尤其是水下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工作。要加大琼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切实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提高文物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讲好琼州文明故事,就是要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亮起来”,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同时让文物在新时代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让历史的记忆更加鲜活,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过去,我们要在这张历史长卷中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议论文:

用好用活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活教材”

文化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灵魂,文物是见证和传承海南历史的珍贵文化资源。海南省文物资源独特而丰富,水下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首位,革命文物、华侨文物、民族文物和古建筑、古村落独具特色,已成为海南省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是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我们要用好用活文物这一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活教材”,持续交上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行动答卷。

以文物之力扎下中华文明深根。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尤其强调以文化人的作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存续至今,历久而弥新。文物是时代的产物,从仰韶文化遗址到良渚古城遗址,再到三星堆遗址,每一件出土文物都印证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其背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是时代的凝缩,镌刻着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文明的智慧。“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文物就如同探寻历史足迹道路上的“灯塔”,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以文物之髓浇灌中华文明繁花。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在世代传承与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正积淀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让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继往开来的使命。近年来,海南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实施一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鼓励各地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秀英炮台、东坡书院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创建3A或4A景区……打开时空看文物,其以多元、开放、交流、互鉴的无限价值,让中华文明因时代交融被“消化吸收”,让“文明之花”得以绽放,不断吐故纳新,保持文化的勃勃生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物是优秀文明成果和时代思想内涵在历史的酝酿中不断提纯、精粹,铭刻着时代发展的脉络、记录着文明的传承,需要我们持续探索。

以文物之果遍览中华文明“何以中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物作为文明载体全面展示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更是将中华文明推介世界的最佳媒介。中华文明正借以文物这一最直观的、物质性和可视性载体,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分享给国际社会。器以载道,中国“文物人”作为文明发展亲历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的讲述者,当更好的利用文物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将文物中的“道”传递给公众,让文物“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让中华文明愈加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为国人和世界所惊艳。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稀有性甚至唯一性特点,一旦被损毁就难再复原。海南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提高文物科技创新能力,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历史文物的尊崇之心、珍惜之心、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促进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公告:

关于海南疍家博物馆文物藏品征集的公告

疍家人被称为“海上游牧民族”,祖祖辈辈依水而居、以海为田、与浪共舞,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疍家文化。海南疍家世居南海,拓疆开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和引航者,不仅为建设海南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保护和传承海南传统疍家文化扛起了自己的担当。为配合海南疍家博物馆建设任务,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有关反映疍家文化的文物藏品。具体公告如下:

一、征集范围

见证疍家文化的各种实物、照片、非遗作品、书画作品或日记等形式的文物均属此次征集范畴。

1.实物类:反映疍家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

2.文献类:有关疍家文化的书籍、书法、绘画、领导人的题词、重要知情人的采访记录、口述实录、影像资料等,包括手迹、图片、相片。

3.其他有必要征集的民族民俗文物、非遗作品、标本等物品。

二、征集方法

1.捐赠。文物捐赠坚持自愿的原则,经专家鉴定符合馆藏标准的,将颁发捐赠证书,并予以奖励;捐赠数量大、价值高的,可举行捐赠仪式。展出的文物标明捐赠人姓名,所有征集的文物登记造册,永久保存。

2.收购。按照征集范围和陈列需要,根据公平、合理和合法的原则,收购私人和非管辖系统单位(包括文物商店、拍卖市场、旧货市场)出售的文物。收购的文物经专家鉴定符合馆藏标准,确定价格,报文物展品征集领导小组审批后进行收购。

3.复(仿)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对馆藏急需的、通过捐赠和收购方式无法获得的文物、展品,提供原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复制后返还,展陈后予以奖励。

三、征集启动时间

2022年7月5日

四、注意事项

1.报送人须在提交物品时详细注明姓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必要的个人身份信息。

2.报送人应保证所提交物件的合法性与公正性。若发生经济纠纷等类似情况,征集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

3.对文物征集工作提供重要线索、重要信息的人员,根据相关规定将给予一定奖励。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陈奋飞,13976251110(县旅文局)

符策升,13208960808(县城投公司)

电子邮箱:lingshuibowuguan@163.com

联系地址:陵水县椰林南干道233号旅文局

欢迎各机构、团体、个人积极提供征集线索,慷慨支持!

期待您的热情参与!

陵水黎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陵水黎族自治县城乡投资有限公司

2022年7月5日


通知:(国家层面参考)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局)、文物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

2022年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提出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研究部署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在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习**总书记多次就文物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强调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强调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强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事关文物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文物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入领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做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有效落实到文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转化为工作理念、政策法规、具体措施。

二、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要深刻把握文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任务,将文物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部署和国家重大战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着力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着力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着力解决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文物行政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地党委政府落实文物工作主体责任,加强政策支持、人才支撑、资金保障,把各项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三、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要强化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重点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以及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革命文物等的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提高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水平。着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坚决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积极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推动在城市更新前对老建筑进行普查甄别,及时开展保护对象认定公布工作。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机制,在城乡建设中加强重要古代遗址的原址保护。注重加强文物领域法治建设,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施好新修订的《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鼓励制定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完善文物资源管理和普查登录等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好管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坚决纠正过度开发利用文物的行为,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依法严格把握文物流通市场准入条件,规范民间收藏文物行为和文物鉴定,确保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不断强化文物安全长效机制。要始终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督,着力防范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健全文物防灾减灾体系。要压实地方政府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文物安全投入,提高技术防控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整治重大隐患。要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地方文物执法力量,保持严厉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强化文物行政执法督察,严肃整治法人违法,对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事故严肃追责问责。要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监督执纪,依法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加强文物行政的信息公开,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规范举报流程,加大文物公益诉讼力度,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规移送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落实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实施文明城市创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票否决制”。

五、切实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科技创新能力。要深化文明历史研究,继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古代文明理论”研究,持续开展中国文化基因专题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用更多考古成果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推动建立中国特色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加强文物价值阐释,做好文物、古迹、遗址等的研究阐释工作,经常性发布重大考古项目进展和考古发现成果。要持续推进文物科技创新,落实好《“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加大文物科技投入力度,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用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平台,组织好考古发掘、文物保存修缮、安全防护、展示传播等环节的关键技术攻关。

六、努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要坚持古为今用,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不断彰显文物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要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积极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努力提升中小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推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主题展览。实施中国文物云建设工程,推动文物数字资源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云展览、云教育等文物数字内容新业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组织文博单位、研究机构、文史专家开展成果共享和知识普及工作。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修缮、展陈等,推进文化遗产志愿服务。要推进文旅融合,依托文物资源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文物资源授权管理和文创开发引导,打造一批深受喜爱的文化创意品牌。

七、持续深化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古国论坛成员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持续开展中外联合考古,推进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合作项目。要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文明互鉴展示工程,加强中外文物展览交流合作,创新文明话语表达,创作文物传播精品,打造文物对外宣传品牌。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扎实做好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持续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支持国内相关机构与海外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文明起源等课题研究,推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八、大力推进文物机构和队伍建设。要贯彻执行中央编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有关要求,尽快推动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岗位、基层文物机构建设落实到位,保持文物工作机构和队伍稳定,完善人才培养、选用、激励、评价等机制。鼓励历史文化名城设置专门负责文物工作的行政机构,承担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博物馆等管理工作。要关心爱护文物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对长期坚守一线岗位、默默奉献、择一事终一生的文物工作者,在科研经费、成果发表、教育培训、职称评聘、生活待遇、荣誉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千方百计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选树文物战线先进典型,弘扬“莫高精神”,鼓励更多文物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文物工作队伍。

九、积极营造重视文物工作的社会氛围。要统筹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统筹网上网下,加大全媒体传播,大力宣传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宣传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广泛宣传科学的文物保护理念,广泛宣传文物考古研究成果,广泛宣传文物领域先进典型事迹,打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精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全社会形成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

中共中央宣传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

2022年8月18日


讲话稿:(中央层面参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习**

(2022年5月27)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政治局安排过多次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集体学习,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的题目,今天再安排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题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二,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毛泽东同志说过:“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说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我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说过:“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第五,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通知和方案:

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门,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11月15日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21〕36号)精神,切实加强在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多层级多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保护状况逐步改善,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到2035年,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全省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

二、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一)明晰保护传承体系内涵。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目的是在城乡建设中全面保护好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注重保护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重要历史事件、凝聚公众情感记忆的各类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全方位展现海南海洋文化、黎苗文化、华侨文化、东坡文化、农垦文化等文化特征,以及全省人民走过的红色历程、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历史地段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建筑)、老字号历史网点,海洋水下文化遗存、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以及琼崖古驿道、滨河滨海的古航道和古码头等历史文化保护资源。

(二)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体系。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中涉及自然环境、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等方面的空间管控要求要纳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需求。文物保护类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遗产类等保护规划应与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按照应保尽保、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编制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市县政府组织制定辖区范围内保护专项规划或保护方案。

(三)建立健全保护对象名录。研究历史文化特质和形态,分类建立各级保护名录和分布图,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要求。省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各类保护对象的认定标准,市县政府落实保护传承工作属地责任,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扩大普查范围、延展普查年代区间、扩充保护对象,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和保护对象的申报认定工作,全面梳理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要将近现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有代表性的建设成果纳入保护名录。

三、加强保护利用传承

(四)明确各类保护重点。各市县要科学划定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有序开展珍贵文物修复。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大力实施原址保护,加强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缮等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周边环境整治,明确保护重点和保护要求,重点实施定安古城遗址、海口中山纪念堂等保护项目。结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琼崖片区革命文化保护利用等标志性工程,强化跨区域、跨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保护好崖州古城、中和古镇、铺前古镇、定安古城等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三亚保平村、文昌十八行村、定安高林村等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能够真实反映不同时期地方传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建筑风貌外观、结构和构件等重要部分,加强历史建筑安全评估,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五)强化数字化保护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标志牌设立的要求,对已公布的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象实行挂牌保护,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测绘建档。充分利用国土空间智慧化治理平台,汇交各类保护对象档案资料,加强信息化数据管理,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和动态维护更新,及时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对象的空间信息纳入“一张图”并对外公布。鼓励有条件的传统村落开展数字化展示,面向公众提供浏览、检索、数据挖掘与展示服务,让历史文化保护对象“活起来”。

(六)严格管控各类建设活动。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历史建筑管理制度。在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工程建设的,应依法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经文物主管部门核定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在文物管理部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或出让。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行动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不破坏传统风貌,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在城市更新范围内,要组织对相关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普查评估并认定公布,提出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管控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擅自迁移、拆除经认定公布的历史建筑。对不得不拆除的,应充分评估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

(七)推进活化利用示范项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城乡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合,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构建历史文化展示线路、景观、廊道。加大文物开放力度,利用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探索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工业旅游、生态农业、乡村振兴发展。保护海洋水下文化遗存,加强南海海洋国土安全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引导老字号向历史文化街区聚集,促进街区发展文化、旅游等业态。挖掘保护对象的潜在价值,塑造历史赋能,深耕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传统文化研学、乡村博物馆、互联网电子商务、影视拍摄、民俗体验、特色餐饮等精品项目,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

(八)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城乡建设工程选址,应尽可能避开历史文化遗产。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多元探索现代化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保护各类保护对象的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延续整体空间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加强重点地段建设活动管控和建筑、雕塑设计引导,严格控制天际线和空间视廊,营造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的海南城乡风貌。

(九)弘扬历史文化。加大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船型屋”等文化遗产古建筑的保护修复,促进黎锦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推动海南热带雨林与黎苗族传统聚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组织琼崖革命根据地相关纪念设施修缮改造,推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六芹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红色文化地标建设,挖掘海南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策划一批特区文化精品项目。深度挖掘三沙市南海更路簿、琼海市潭门渔港、陵水县疍家渔村等海洋文化资源,积极宣传我省海洋特色文化。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十)完善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联席会商制度,自然资源和规划、旅游文化、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履行好牵头协调职责,宣传、发改、工信、民政、财政、水利、农业农村、商务、应急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共同推进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市县党委、政府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责任制,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对象的维护、修缮、利用等工作。市县有关部门要履行监管责任,对本级及辖区内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监督管理,依法依规查处违法行为。

(十一)推动多方参与。鼓励各方主体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市场主体持续投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积极扶持保护传承规划、设计、施工、修缮、养护、运营、推广等综合型、专业性企业,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智库服务支撑。

(十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利用,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夜市”“非遗进景区”“非遗进乡村”等系列活动,加强海南传统建筑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统音乐、饮食、中医药、老字号等传承保护,繁荣发展琼剧、海南八音、儋州调声、木偶戏、盅盘舞、花瑰艺术、冼夫人信俗等民间艺术。以开展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军坡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型欢乐节、艺术节等活动为契机,通过新闻报道、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策划宣传推广活动。

(十三)培育专业人才。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培训中增加相关内容和课程,提高领导干部在城乡建设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典型违法案例开展领导干部专项警示教育。加强省内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修缮技艺传承人和传统建筑工匠的培养,弘扬工匠精神。

五、强化组织保障

(十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大意义,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使命感、紧迫感,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把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加快城乡建设高度统一起来。

(十五)加强资金保障和奖励激励。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财政保障机制,省和市县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做好资金保障。要将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鼓励市县政府研究制定奖补政策,通过以奖代补、资金补助等方式支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奖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社会资金筹措渠道。

(十六)完善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加强与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完善全省及地方性保护利用法规体系,分类制定省级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指导文件。市县根据立法权限出台地方保护法规和管理办法。

(十七)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将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范畴。各市县要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开展检查,及时发现并制止各类违法破坏行为。省级相关主管部门定期进行抽查检查。鼓励举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建立省、市县互联互通的监测平台,实现动态监管。

(十八)强化考核问责。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强化对领导干部履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情况中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将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对不履职尽责、保护不力,造成已列入保护名录的保护对象或应列未列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破坏的,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作出处理。加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益性诉讼力度。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