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河北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河北·第33期】河北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河北·第33期】河北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2022-05-12| 来源:北辰遴选·永辉老师

一、热点链接

4月26日上午,省委书记倪岳峰到正定县调研,察看同福乡村振兴馆、村史馆,了解特色产业发展和基层党建情况,叮嘱当地负责同志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增加群众收入。


二、深度解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习**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三农”问题是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根本性问题。从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和改革时期,党带领农民解决温饱并迈向小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农民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民族复兴之大局,必须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关键举措。习**总书记强调,“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俄乌冲突未息,同时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贸易摩擦等多重风险,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局势下,更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稳住农村这一头,以赢得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动权。“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挖掘农村内需潜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习**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是包括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在内全部农村的振兴。因此,乡村振兴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

★2022年乡村振兴总体思路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

“两条底线”就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项重点”就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方面,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乡村建设方面,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实施机制。乡村治理方面,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一个加强”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2022年乡村振兴主要工作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升级,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大食物观,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从耕地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基础上,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虽然实现了脱贫,但发展基础总体上还比较脆弱。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扶上马送一程,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在食物供给、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和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应充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产业,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同时,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推动形成县城、乡镇、中心村分工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打造城乡联动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立足村庄基础搞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到实处,加大“积分制”、“清单制”等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应用力度。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河北省“十四五”规划相关表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保障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和肉菜蛋奶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建设太行山—燕山中药材种植带、沿海高效渔业产业带、环京津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带。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节水农业和品牌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标准控制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京津冀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培育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集聚提升一批,城郊融合一批,特色保护一批,搬迁撤并一批。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深化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扎实推进“空心村”治理,统筹土地流转、产业规模经营、村改居、农转非、产权登记等政策,确保项目能落地、群众得实惠。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协会“四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产业、就业、科技帮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精准实施金融支持、产业奖补、职业培训、防贫保障等帮扶措施。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继续予以倾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集中支持,继续发挥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

★2022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化产业、就业、科技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生活更上一层楼。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畜禽、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开展16项新品种培育攻关,布局建设14个种业集群。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建设一批优质粮食示范区,新建高标准农田36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740亿斤以上。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奶业振兴,做强精品蔬菜、优质生猪等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72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打造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00家、家庭农场4000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000家。

深化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建改建农村户厕70万座,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完成700万农村居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抓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建设改造农村公路7000公里以上。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新建美丽乡村2000个,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15个。

加强改进乡村治理。健全“五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00个。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河北乡村振兴工作成效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克服春季干旱、病虫害多发、秋雨秋汛等不利影响,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菜肉蛋奶果等“菜篮子”产品产量全面增长,特别是疫情严重时期,有效发挥了京津“菜篮子”保供基地作用。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打造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园区和高端精品,形成全国最大的越夏香菇基地、最大的优质梨基地、最大的酸枣仁基地、最大的高端奶业基地。

脱贫攻坚成果稳步巩固拓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全覆盖、常态化动态监测,持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将62个脱贫县全部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水、电、路、气、信、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新改造户厕141.8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1%,建设公厕2.16万座,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0.25%。新建成2341个美丽乡村,布局创建5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第二批国家级试点任务,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农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达到84.5%以上。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创建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66个,带动434万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任务,村支书与村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9.9%,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合作社、服务站“五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实现全覆盖,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率达100%,农村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

★河北推进乡村振兴具体举措

防止返贫致贫。健全落实“月分析会商、季督导调度、年考核评估”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持续做好月走访服务和脱贫人口全覆盖动态监测工作。统筹用好“农户自主申报、乡村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三种监测方式,更好发挥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基层组织力量,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发挥部门作用,细化完善监测对象规范退出的标准、程序,达到条件的及时标注风险消除,实现动态清零。

促进产业发展。大力引导和扶持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组织开展退役军人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发展手工编织、家政服务、休闲农业和电子商务等妇女特色优势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地方实施适合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的助残帮扶项目,继续给予有劳动能力已脱贫残疾人小额信贷支持,强化帮扶项目对残疾人就业带动和收益分红。深入开展消费帮扶,组织召开“万企兴万村”消费兴农大会,用好京东助农馆、淘宝乡村振兴馆等平台,持续深化“我为家乡产品代言”项目,依托“青团购”等网络销售平台和京津冀青联乡村振兴联盟,畅通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助力青年农民增收。

扩大创业就业。深化“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推动妇女群众创新业、建新功,打造一批学得好、干得好、带得好的返乡入乡巾帼新农人。积极搭建平台,推动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实施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和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筛选具备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返乡下乡初创型小微项目,采取无偿资助、免息借款等方式予以资助,支持大学生在乡村创业。着力加大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支持低收入残疾人参与帮扶项目、村内建设和发展就业增收。

提升科技水平。实施“科技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组织动员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科技为民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发展科技志愿者队伍,推动科研院所、学校、医院、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夯实科技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组织基础。开展线上线下科技志愿服务,邀请业界知名农技、医疗等专家通过线上云直播、线下深入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扶,助力提升乡村振兴科技软实力。

培育乡村人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高素质退役军人培育工程,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特别是“兵支书”“兵委员”扎根乡村振兴一线,勇当先锋、争当表率。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助力县域青年卫生人才建设,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培养一批乡村基层治理等领域的“乡村振兴领头雁”。开展高素质女农民培训,实施巾帼科技助农直通车活动,积聚一批巾帼科技助农人才服务乡村发展。开展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建设智慧农民平台,全方位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凝聚社会力量。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格局。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优势特长,围绕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各项重点工作,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女企业家、团体会员、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实施春蕾计划、寒暑期儿童关爱行动等公益项目,进一步增强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和“希望故事汇”项目,以社会化动员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动员广大企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脱贫群众收入、加快脱贫地区发展。


三、实战应用

例题1: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结合给定材料,你认为我省下步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有哪些。要求:重点突出,逻辑清晰,4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一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为方向,着力实施农业产业项目突破年行动,集中力量打造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一批农业特色高端精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科学把握乡村建设时度效,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切实加强乡村治理。持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扎实做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模式,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例题2: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全省开展深化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的意见》,持续纠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结合给定材料和河北实际,请以省乡村振兴局名义起草一份“履职践诺”责任书。要求: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5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省乡村振兴局“履职践诺”责任书

为全面推进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和工作能力建设,圆满完成2022年度工作目标,向社会郑重承诺如下:

1.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再上新台阶。

2.完善落实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面开展监测,精准帮扶救助,严格退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3.强化资金项目资产监管。逐步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建好用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监管,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4.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坚持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开展“脱贫感党恩、喜迎二十大”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推进深化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以严的作风、铁的纪律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上承诺接受社会各届监督。欢迎通过电话、邮箱提出您宝贵的意见建议。电话:XXXXX;邮箱:XXX@163.com。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打好三农问题“五张牌” 构建乡村振兴新样板

打好产业兴农牌,建立农业经济新体系。

打好人才强基牌,开创智力支撑新局面。

打好文化塑魂牌,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打好绿色生态牌,构筑农村环保新高地。

打好党建引领牌,打造乡村善治新格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精准发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三产融合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完善政策举措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凝聚各方合力 推进乡村振兴

防止返贫致贫。

促进产业发展。

扩大创业就业。

提升科技水平。

培育乡村人才。

凝聚社会力量。


以产业兴旺促乡村全面振兴

做强做优现代农业。

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发挥功能平台作用。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创业。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经验材料框架:

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

“一块屏”带来生产方式之变。

“一张图”带来组织方式之变。

“一根线”带来经营方式之变。


让产业发展“头雁”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挖掘人才,发挥“头雁”作用。

创新培训,激活“头雁”潜能。

精准滴灌,激发“头雁”动力。

★调研报告框架: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一、基本情况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构成。

(二)村级集体经济主要来源。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特点。

二、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筑牢基层组织根基。

(二)抓规划引领,明晰干事创业方向。

(三)抓比拼赶超,凝聚乡村振兴活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发挥到位。

(二)村集体的增收渠道没有延展到位。

(三)上下级的力量没有联动到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引领”上下功夫。

(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在“创收”上闯新路。

(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在“创收”上闯新路。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还不够清晰。

(二)产业融合还不够深入。

(三)党组织引领还不够突出。

三、工作意见建议

(一)聚焦三产融合,实施“三业兴旺”计划。

(二)聚焦美丽乡村,谋划“三美建设”蓝图。

(三)聚焦补短强特,实施“三力提升”行动。


★讲话稿框架: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会上的讲话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一是把握历史方位,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把握首要任务,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是把握重点举措,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四是把握政治保障,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见效

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扎实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是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

三、建立健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一是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二是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

三是加强乡村振兴机构队伍建设。


在乡村振兴推进会上的讲话

一是抓牢“两个环节”,即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

二是抓住“两个关键”,即产业和就业。

三是抓细“两个重点”,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

四是盯紧“两个风险点”,即医疗保障和饮水安全。

五是抓实“两个基础”,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扶贫项目资产。

六是抓好“三类帮扶”,即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

七是用好“两支力量”,即驻村工作队和农村基层组织。


在乡村振兴论坛上的致辞

一是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高质量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三是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五、必背金句

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站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如何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成为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新命题。

3.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都是“压舱石”,必须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

4.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推动贫困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跑出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

5.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展望新征程,前方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攻克。

6.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我们仍然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六、范文赏析

★策论文:

砥砺奋进 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对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要吃透文件精神、聚焦重点任务,走好新时代河北乡村振兴之路。

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洪范八政,食为政首。”面对河北7400多万群众,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确保河北政治“护城河”稳定的头等大事。要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把自己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严守耕地红线,加大耕地保护执法监督力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河北粮食单产和总产实现双增。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保障“菜篮子”产品价格稳定,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要聚焦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兴旺是解决河北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在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延伸出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一、二、三产业,拉长产业链条。要以县域为主阵地,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和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脱贫群众从中获得更多收入,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要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河北乡村治理情况复杂,要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继续在农村道路、供水、用电、住房安全等领域发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困难;要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立足村庄基础搞建设;要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创新工作方法,用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号召传播到农村千家万户;要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续写新篇章,奋进正当时。各级党员干部要把深入学习贯彻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把握“三对关系”,绘就河北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河北是农业大省,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市情况不一的现状,走好乡村振兴之路,需要重点处里好“三对关系”,坚决打破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枷锁,让“三农”工作的改革成果惠及广大河北人民。

把握“显绩”与“隐绩”关系,大干快干补短板,久久为功抓持续。在乡村振兴阶段,部分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基层组织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迅速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党员干部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于担当、冲锋在前,加速度、抓质效,让急需、紧缺项目迅速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坚持稳字当头、循序渐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树立大局意识、全域意识,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精准把握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节奏,让党的工作经得起群众的监督和历史的检验。

把握“整体”和“局部”关系,立足全局抓统筹,见微知著促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长期战略,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是阶段性、局部性或者地区性的战略。一方面,要立足乡村振兴的宏观目标,加强乡村在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等方面的规划、统筹,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同步建设、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增进人民福祉,加强和改进社会民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乡村家家户户的振兴,就没有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不能“口号震天响,落实轻飘飘”,要始终把群众满意度、高兴度、答应度作为开展工作的唯一标准,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断优化乡村振兴工作的各项措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把握“守正”和“创新”关系,发扬传统稳基础,与时俱进开新局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摆在广大“三农”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时期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制度规定或产业项目,积极总结、传承。要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布置监管”的要求做好脱贫户的返贫监测工作,巩固做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与时俱进,强化改革创新。要弘扬“工匠”精神,潜下心来干实事,用发展的眼光处理好制约乡村振兴的制度约束,加强对新理念、新阶段、新格局、新技术的学习研究,引导、带动和培育更多人才、资金和技术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凝聚起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创设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把握好“显绩”与“隐绩”、“整体”和“局部”、“守正”和“创新”的“三对关系”,锚定目标、披荆斩浪、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让梦想照进现实,确保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早日实现。


★议论文:

念好“稳”字诀  守住幸福做实产业

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2022年乡村振兴干什么、怎么干一一予以明确,对于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要意义。全省要围绕“稳”字做文章,以产业兴旺带来群众幸福生活,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端稳饭碗谋振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河北省作为产粮大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74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面对着去年秋季洪涝影响,全省75%的小麦播期推迟,一、二类苗占比较常年低的严峻形势,河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食稳产专项行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360万亩,这样的一系列务实举措,不仅是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的重要抓手,更让燕赵儿女能够端稳饭碗谋乡村振兴,更使得河北粮香在“舌尖上的中国”流淌。

守住幸福谋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彪炳史册的成绩。河北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幸福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不过,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一些地方的脱贫成果还相对脆弱,全面小康还需要用心竭力守护。乡村振兴的前提就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河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把脱贫县主导产业纳入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一体推进,叫响燕赵家政·河北福嫂品牌,有的放矢,聚焦发力,目的就是确保脱贫之后不再返贫,让广大群众把到手的好日子过得更殷实。每一户日子都殷实,每一个村庄幸福都洋溢,乡村振兴就基础稳、底气足。

做实产业谋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前提。脱离开产业谈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河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强调,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集中力量打造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重点园区崛起工程,省级重点支持30个园区;实施农业产业项目突破年行动,持续开展农业大招商;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人次达到8000万以上,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一方面在既有产业做大做强上下真功,一方面在新产业谋划实施上巧用力,坚持做到“两条腿”走路,当乡村产业日益蓬勃兴旺,农民收入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纵观今年的河北省委一号文件,八大方面三十九条每一条都是“真金白银”的实招,将这些含“金”量极高的举措变成燕赵大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稳扎稳打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燕赵大地的广袤田野里必然处处是生机、处处是希望。


★经验材料:

石家庄市扎实开展区域性结对帮扶工作

石家庄市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性结对帮扶工作决策部署,将区域性结对帮扶工作作为助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石家庄市长安区、桥西区、裕华区结对帮扶保定市易县、唐县和顺平县,主动加强沟通对接,深入了解短板弱项和帮扶需求,研究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主动对接,加强人才交流。石家庄市就业服务中心为保定市易县、顺平、唐县提供了93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信息342个。石家庄市教育局组织初中教师专题培训活动,安排石家庄市教科所专家通过视频培训方式向保定市2593名初中教师作了“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的报告。石家庄市科技局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赴保定市唐县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6次,共培训85人次,推广养殖技术2项。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排专人录制了送文化下乡、下基层培训内容,分别在易县、唐县、顺平县安排了3场远程培训,参加授课600余人次,并组织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赴保定市进行文化演出交流。

广泛动员,搞好市场对接。石家庄市商务局2021年组织市内各大超市、桥西蔬菜批发市场销售保定市脱贫县产品品类13种,销售数量达3832吨,销售金额2222万元。石家庄好乡亲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帮助保定市农产品生产企业销售农产品2005万元。石家庄市供销社组织所属红满楼超市购销保定市4家企业农副产品、日用品共计70余万元。组织北国超市、365生活超市、桥西蔬菜批发市场与保定7家企业达成销售意向。

市区联动,形成帮扶合力。石家庄市卫健委分别安排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和裕华区、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和长安区、石家庄市中医院与桥西区组成帮扶联合体对保定市顺平县、易县、唐县三家县医院结成帮扶关系。石家庄市工商联联合市内三区工商联和11家会员企业到保定市开展以购代捐活动,现场购买保定市农副产品近3万元。

务实合作,推进产业帮扶。石家庄鼓励市农业龙头企业到保定市发展农业产业基地。君乐宝乳业在保定市推行订单式产业帮扶,每日采购生鲜牛奶50吨,带动农户近2000户,增加奶牛养殖4000头,惠及4家专业合作社。河北鹏达食品有限公司在保定市合作发展草莓种植基地1000亩,年产草莓2000吨,带动100余户农户增加收入。


★通知:

关于开展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题成果展微视频展播活动征集作品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市、辛集市)、雄安新区乡村振兴局(部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营造和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举办全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题成果展微视频展播活动,充分展示各地各部门推进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和巨大成效,充分展示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和成果。为组织开展好此次专题成果展微视频展播活动,现就征集微视频作品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时间

征集时间自2022年X月X日起,至2022年X月X日止。

二、征集内容

围绕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展示、典型人物故事、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经验三个专题组织视频制作,具体内容如下: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展示

重点展示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推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效,脱贫地区发生的显著变化和群众的生活面貌,以及对小康生活的新期待。

(二)典型人物故事

重点展示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故事,重点为受到表彰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充分展现奋战在一线的榜样力量。

(三)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经验

重点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扶志、社会帮扶、防止返贫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探索出的新举措、新路径,以及取得的成效。

三、作品要求

(一)总体要求

突出思想性,主题鲜明;注重艺术性,鼓励表现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形象塑造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注重观赏性,做到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见人、见物、见精神,避免概念化、说教式。

(二)视频要求

作品可采用MG动画、纪实片、故事片、Vlog、沙画、Rap说唱等多种视频形式,画质要清楚,文字要准确。

作品时长一般不超过2分钟,其中,反映全省性工作亮点的作品,时长不超过5分钟,视频须为新近摄制,所涉及的有关数据须为最新数据。

(三)格式要求

视频分辨率:1920*1080;帧率:25帧;采用MP4格式封装(视频编码格式:H.264);视频文件不超过2G。

(四)数量要求

原则上每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荐报送2个、每个非重点帮扶县推荐报送1个,市级层面各推荐报送2个左右,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推荐报送1个。

四、投票评审及成果使用

省乡村振兴局将委托第三方对各地各部门报送的视频作品进行严格审核,从中筛选出优秀入围作品进行集中投票。同时,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入围作品进行专业评审,综合作品票数及作品质量,推选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10个、优秀组织奖10个。

以上所有获奖作品将在省级权威媒体进行集中宣传展示。

五、注意事项

(一)各市(含定州市、辛集市)、雄安新区乡村振兴局(部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报送作品时须以正式复函的形式进行报送。

(二)各地各部门报送的视频中所用的音乐、画面、字体,需有正规版权,涉及版权问题由报送单位自行承担。

(三)所有报送视频作品涉及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法律问题,由报送单位自行解决和承担责任。

(四)各地各部门报送作品时,请将作品及报名表(见附件二)一同提交,并在报送标题中注明报送单位及作品主题。

联 系 人:XXXX   邮 箱XXXXX@163.com

附件1:河北省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部分亮点素材


河北省乡村振兴局

2022年X月X 日


★实施意见: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

实施意见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坚决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实施粮食稳产专项行动,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地块,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强筋小麦、优质谷子、旱碱麦、富硒粮食作物示范区。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专项整治,依法从严惩治腐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二)加快发展大豆和油料产业。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建设高油酸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在浅山丘陵区重点发展核桃等木本油料。鼓励发展胡麻、油菜、油葵等规模化种植。

(三)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推进奶业振兴。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争取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稳定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

(四)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在全部产粮大县推行小麦、玉米、稻谷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种粮、种好粮。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销社等在粮食主产区连片发展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二、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五)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施耕地保护专项行动。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全面摸清耕地及种植结构底数,定期进行监测评价,保证耕地面积特别是优质小麦等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建立撂荒地排查常态机制。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政府专项债投入力度,支持供销社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360万亩。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七)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编制实施现代种业“十四五”规划。加快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实施种业创新专项,探索育种新模式。开展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试点。新建6个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区。

(八)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支持打造雄安农业科创中心、中国农大曲周试验站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建设力度。实施农业科技研发专项,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23个省级创新团队作用,打造提升100个农业创新精品驿站,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九)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针对特色优势作物生产全环节短板弱项,支持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农机,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推动新生产农机排放标准升级。积极争取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7个。

(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塑料大棚,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40万亩。加强高性能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环境控制智能化、专用农机等新技术新装备。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

(十一)增强农业重大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毁防洪工程应急修复,开展中小河治理。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动物疫情防控等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区域联合联防作业服务模式,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属地责任,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实行定责定岗定人,有效防控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

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二)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统筹用好农户申报、基层排查和部门预警三种监测方式,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精准确定监测对象。持续跟踪“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和收入水平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处置、精准帮扶。建立农村大病人员信息化台账。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继续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

(十三)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把脱贫县主导产业纳入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一体推进,强化项目增收、科技支撑、龙头培育、帮扶助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逐步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创建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发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作用。巩固光伏扶贫工作成效,在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支持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对脱贫人口就业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叫响燕赵家政·河北福嫂品牌。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优先安置脱贫人口特别是弱劳力、半劳力。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

(十四)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对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落实脱贫家庭子女免费就读省内公办职业院校政策。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提升安置社区治理水平。继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省内帮扶工作。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依法依规实施“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政策。

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五)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瞄准京津冀市场需求,集中力量打造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新增优质专用粮食100万亩、高效特色作物100万亩。实施重点园区崛起工程,省级重点支持30个园区,市级重点提升100个园区,县级重点建设230个园区。支持雄安新区调整农业结构,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高地。

(十六)实施农业产业项目突破年行动。持续开展农业大招商,实行招商项目、在建项目“双目录”、“双包联”,引进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新建一批规模种养、精深加工、中央厨房、商贸物流、智慧农业等重大项目。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十七)打造农业特色高端精品。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布局建设京津“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制定修订省级农业农村地方标准30项以上。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系列“河北品牌”培育行动,省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20个以上,行业领军企业品牌达到100个以上。

(十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新增年产值超10亿元农产品加工集群13个。在京津、雄安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布局中央厨房项目。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分拣包装、冷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范围。乡村休闲旅游接待人次达到8000万以上,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

(十九)完善县域流通服务体系。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仓储基地,发展“生鲜电商+冷链配送”、“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支持供销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

(二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向农村劳动力发放免费职业培训券,精准开展“菜单”式培训和定岗定向培训。加强与京津等地区域劳务协作,打造“一县一品”特色劳务品牌。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就业帮扶专项活动。挖掘当地重大工程和项目用工潜力,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每市整合创建1个以上返乡创业园。合理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十一)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稳定黑龙港地区季节性休耕,扩大旱作雨养种植规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鼓励发展果蔬滴灌喷灌,支持供销社开展节水托管服务。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白洋淀流域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保持在97%、90%以上。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措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五、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二十二)科学把握乡村建设时度效。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类型,分类明确建设重点和标准。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单村或联村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加强传统建筑物保护修缮。保护特色民族村寨。推动村庄小型建设项目简易审批,鼓励支持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二十三)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在平原地区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治理;在山区、坝上等高寒缺水地区可建设卫生旱厕。健全模式选择、质量监管、群众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新建改建农村户厕70万座、新建公厕1.05万座。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剩余9000个村庄生活污水无害化能力建设任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完善县域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加大垃圾填埋整治力度,推进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加强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建设省级森林乡村150个,创建美丽庭院50万户。对全省“空心村”治理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围绕环京津、环雄安新区核心区、环冬奥赛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布局特色小镇,新建美丽乡村2000个。

(二十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改造农村公路7000公里。建设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64公里,改造危桥141座。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700万农村居民生活水源江水置换,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对水源置换情况开展“回头看”,坚决杜绝饮用苦咸水、高氟水情况。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实施农村住房建设品质提升工程,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加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整治。

(二十五)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

(二十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扩充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办好特殊教育。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新(改、扩)建校舍面积40万平方米。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机制,实施医保按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实现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提升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水平,落实村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实行乡聘村用,签订劳动合同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健全农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体系,所有乡镇卫生院配备不少于2间独立隔离观察室,村卫生室设置临时留观室(点)。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强化智能监控全覆盖,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每个设区市选定2个以上涉农县(市、区),构建乡村衔接互通、功能互补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二十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度,压减地下水超采量7.4亿立方米,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推进河湖生态补水。巩固拓展农村散煤治理成果,完善农村清洁取暖长效机制。健全农村纳污坑塘、黑臭水体长效治理机制,实现动态清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营造林600万亩。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加快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六、切实加强乡村治理

(二十八)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入开展“抓党建、迎冬奥、防疫情、惠民生、保安全、促发展”活动。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万人示范培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严把农村发展党员关口,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入开展市县巡察,强化基层监督,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健全“五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推广村级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等清单制,规范村级组织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推行村级基础信息统计“一张表”制度,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二十九)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加强农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三十)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巩固充实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和“一案三查”,持续打击“村霸”。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农村治安防控网,创建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推进应急管理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加快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开展农村交通、消防、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七、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三十一)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前提下,支持市县使用地方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2022年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38%。提高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储备质量。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

(三十二)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推动从农村吸储的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推广“政银担”金融支农模式,发挥“裕农通(河北)”平台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开展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养殖圈舍、生物活体抵押贷款试点。依法合规开展农产品仓单、农业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稳妥化解风险。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推进“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做大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业务。

(三十三)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各地可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重点保障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市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合利用。

(三十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保障。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部署推动,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利用选调生招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等政策,引进优秀和短缺的专业人才进入“三农”工作队伍。落实县级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和县以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完善耕读教育体系。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创业,保障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权益。

(三十五)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争取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宅有效利用途径,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健全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600家、1700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25亿亩次。

八、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十六)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五级书记和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对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区和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实行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管理,完善县委书记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责任清单。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开展县委书记乡村振兴“擂台赛”,选定成效突出的市县召开乡村振兴推进会议。开展《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总结评估。制定《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活动,强化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培训。

(三十七)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推进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机制。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强化职责履行。

(三十八)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的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按照统筹规划、连片建设、“三区”同建、“四村”联创的思路,新布局创建1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和推进路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三十九)加强督查考核。完善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办体系,将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情况纳入省重点工作大督查范围,开展贯彻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按规定建立乡村振兴表彰激励制度,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对排名靠前的市县给予适当激励;对排名靠后、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对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


★实施方案:

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着力提升全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分类施策,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统筹推进,坚持立足农村、突出乡土特色,坚持问需于民、突出农民主体,坚持持续推进、突出健全机制,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全面管控;农村生活垃圾日扫日清,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焚烧处理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村容村貌显著改观,乡村特色彰显;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二、重点任务

(一)深入抓好农村厕所革命

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科学确定厕所改造技术模式,严把标准规范和工程质量,科学分类施策,统筹规划污水管网设施建设和公厕、户厕改造,按照全覆盖原则健全改厕档案和信息化体系,高质量完成各项改厕任务。

1.持续开展农村问题厕所排查整改。要把问题厕所整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对过去已建公厕、户厕定期开展问题排查,畅通群众反映渠道,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确保问题厕所及时发现、及时整改。针对不同厕所问题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立行立改、全面整改,确保到2022年6月底,全省农村问题厕所全部整改到位、动态清零,所有厕所正常使用。

2.扎实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建设技术要求》和“应改尽改、愿改尽改”原则,坚持整村推进,严格对照农村户厕建设标准规范,全面推进农村户厕改造,2022年新改建农村户厕70万座;到2024年年底,新改建卫生户厕137万座,普及率达到90%以上。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对具备24小时供水条件、能够纳入集中污水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的村庄,推行完整上下水式水冲式厕所;对不具备完整上下水道条件的村庄,可采用三格、双瓮、单坑等储水式水冲厕所;对缺水、高寒地区确实不适宜采用水冲式改厕模式的村庄,可采用双坑交替式、粪尿分集式、积肥池式等卫生旱厕;对山区、丘陵、坝上等不宜集中收运处理的村庄,可单户或联户建设沼气池式厕所。新改户厕基本入院,有条件的积极推动厕所入室,新建农房要配套设计建设卫生厕所及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加强农村改厕产品质量监管,严格招标采购程序,搞好技术培训,强化工程监理和群众监督,严把材料采购、工程施工、监督检验、竣工验收等关口,实施改厕全过程监管,确保改厕质量。

3.加快推进农村公厕建设。按照国家《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规范》(GB/T38353-2019)要求和“全省行政村、自然村应建尽建、全面覆盖”原则,合理规划布局,积极推进上下水式水冲公厕或储水式公厕。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和自然村至少建设1座公共厕所,并根据人口规模和村庄面积,相应增加公厕数量。已有公厕为旱厕的,根据实际条件改为水冲式厕所。到2024年年底,全省再新建农村卫生公厕3.3万座,实现行政村、自然村全覆盖。

4.有序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对照国家《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16)标准和布局要求,按照“缺多少、补多少”工作原则,全面开展排查,对排查出的景区旅游厕所缺口全部列入建设计划,重点填补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线路沿线等新增旅游区域的服务盲点,对老旧旅游厕所进行改造提升,建设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对已建成的旅游厕所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切实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实用免费”的目标,全面提升旅游厕所管理服务质量。到2025年年底,全省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000座以上。

5.加强厕所改建统筹管理。农村公厕和户厕改造以村为单位统筹安排和报审方案,健全村研究方案、乡镇审核、县级政府组织以县农业农村部门为主审批的制度,谁审批谁负责,并逐村检查验收。以县为单位按照实际需求,足额配置抽粪车辆、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厕所维修服务、粪污清运服务和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机制;建立维修服务队伍、粪污清运服务队伍和粪污处理利用队伍,公开维修电话、抽粪电话、举报电话,确保厕所损坏有人修、粪污填满有人掏、维护服务有人管。

(二)深入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以生活污水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和就地就近消纳处理为导向,坚持分类施策治理,城镇、农村统筹协同推进,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乱倒乱排问题。

1.分区分类推进治理。坚持“应治就治、就地就近”,针对平原、山地、丘陵以及坝上等不同区域特点和条件,合理选择符合各地农村实际的污水治理技术,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治理技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对于城镇周边村庄,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一体化处理;对适宜集中处理的村庄,结合厕所改造,分区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点或大三格式化粪池,及时清掏转运,实行污水集中处理;对不具备集中处理条件的村庄,选择人工湿地、沼气池或无害化化粪池等方式开展分散式处理。到2025年,水源保护区、城乡接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2.统筹衔接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治理。积极有序推进农户厕所污水、厨房用水、洗浴用水等“三位一体”综合治理和有效利用,厕所黑水通过化粪池、净化沼气池等处理后进行综合利用;灰水通过有效收集并经过滤沉淀池、小型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生态化处理后,尾水回用于庭院绿化、景观及农田灌溉,切实促进资源化利用。

(三)深入抓好农村黑臭水体和坑塘水系治理

大力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坑塘水系排查整治,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促进水质改善。

1.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县为单位,全面查清村庄黑臭水体情况,综合分析成因,对存在问题逐一建立清单档案,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对单一污染源造成的黑臭水体,纳入各地黑臭水体治理名单,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尽快完成治理修复;对成因复杂、污染严重的黑臭水体,纳入省黑臭水体治理名单,运用综合性治污措施,实现系统性修复。2022年年底实现存量清零、动态随清。

2.持续整治坑塘水系。对群众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有水坑塘,加强综合治理,防止垃圾和污水排入,通过栽植水生植物和建设植物隔离带,对坑塘沟渠等灌排系统及景观进行生态化改造,重点实施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恢复坑塘沟渠水生态,建设水美乡村。对已经失去用水功能、成为容纳垃圾污水的坑塘进行清理和回填,建设小公园、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深入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

持续巩固拓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收、运、处“三位一体”治理体系,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重点抓好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1.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落实“村收集、乡转运、县集中处理”工作机制,强化保洁队伍建设,配齐垃圾收集转运车辆,实行农村垃圾、农村公厕日扫日清。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管理自家及其门前卫生,实现日常保洁常态化。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等设施建设,彻底整治垃圾填埋场。2022年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17座,同步关停并治理剩余22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实现全省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全覆盖、新增生活垃圾零填埋。

2.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积极推广适宜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加快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统筹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元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扩大供销合作社等农村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覆盖面,推动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合作融合,协同推进废旧农膜、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五)深入抓好农村建筑垃圾集中分类处理

积极探索农村建筑垃圾等就地就近消纳方式,加强农村建筑垃圾管理,彻底消除随意倾倒、乱堆乱放现象。

1.全面提高建筑垃圾利用水平。完善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按工程渣土、混凝土、砌块砖瓦、路面沥青、轻物质料(木料、塑料、布料等)、金属材料等进行划分,实行分类存放、运输、消纳和利用,禁止将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混入建筑垃圾。推广雄安新区做法,通过粉碎转化、坑塘回填、回收利用及村内道路、入户路、景观建设使用等方式,提高建筑垃圾就地就近消纳和再利用水平。合理设置建筑垃圾堆放点和堆卸地,精心做好植绿、饮水安全和风险防控等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因形就势打造生态景观。

2.强化建筑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管理,充分利用天网工程、扬尘在线监测设备等视频监测系统,加强实时监测监督,有效规范各类建筑工地施工,依法依规查处扬尘超标、随意倾倒垃圾等行为。加强建筑垃圾运输管理,严格运输车辆管控,强化建筑垃圾无尘化运输和全程动态监管,严肃查处沿途遗撒、随意倾倒等违法违规行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按照市场化原则实行建筑垃圾运输公司化管理。

(六)深入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

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开展大扫除大清理大整治,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推动村容村貌和农村环境整体提升。

1.改善村庄公共环境。严格宅基地管理,清理侵街占道、超范围搭扩建等影响公共环境秩序的行为。清理村庄禁养区内畜禽养殖点,规范限养区畜禽养殖。充分利用村庄内部腾退出的闲置土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和公用停车场等,扩大村庄公共空间,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推进线路违规搭挂治理,加快形成环境优美、规范有序的公共环境。

2.全面开展清脏治乱。引导农村群众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化,全面清理村前村后、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和河道、铁路、高速公路两侧的垃圾堆、柴草堆、粪堆等,全面拆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残垣断壁,全面整治闲置宅基地、破旧院落和废旧厂房,彻底清脏治乱。2022年建设60个以上省级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到2023年实现全覆盖。

(七)深入抓好乡村绿化美化亮化行动

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积极创建美丽庭院,配套完善亮化设施,全面提高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水平。

1.开展村庄绿化。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木等,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加强农田(牧场)防护林建设和修复。按照生态林、经济林相结合原则,选择本土化优质树种,积极推进村庄房前屋后、街道及村边绿化,到2025年,建成生态防护型、经济林型、用材林型、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省级森林乡村750个。优化村庄生态空间布局,引导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通过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推动庭院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打造花果飘香、生态宜居的乡村庭院。

2.创建美丽庭院。组织开展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发动群众及时整理家什杂物,整齐存放生产生活物品,搞好厨房、厕所卫生和污水管控,实现人美、院美、室美、厨厕美。加强“妇女讲习所”建设,评选“十佳百优美丽庭院”,打造“美丽河北”的文化符号和名片。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围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省级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庭院精品线、精品带、精品区,带动连线成片,实现美丽庭院由点到线及面延伸推进。到2025年年底,新创建美丽庭院300万户,创建覆盖率达到80%。

3.推进村庄亮化。按照村庄大小、规划布局、人口数量等,对照村庄亮化建设标准,合理确定亮化设施安装数量,在村内主要街道、文化广场、学校、村民中心等场所安装照明设施。大力推广经济适用、维修便利的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建立亮化工程管理制度,落实日常管护责任。2022年实现全省村庄公共照明全覆盖。

(八)深入抓好乡村风貌引导和改造提升

坚持不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针对平原、山区、坝上、沿海等不同区域的村庄,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实现建筑风貌与村庄风格协调统一,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1.强化乡村风貌引导。认真落实《河北省村庄风貌改造提升导则》、《河北省农村住房建筑导则》、《河北省村庄房屋改造建筑导则》,加强村庄建设和改造提升管控,以县为单位制定村庄改造提升规划方案,因地制宜、分类编制,不搞千村一面、大拆大建,杜绝“刷白墙”式形式主义。坚持一村一方案,突出村庄特色和地域特点,组织引导农民参与规划设计和施工改造,确保项目建设成本适宜、功能实用,改造效果整体协调、美观大方。要确定重点区域、重点线路进行村庄风貌总体规划设计,集中连片打造,实现风貌特色协调美观。对纳入美丽乡村创建的村庄精心设计、重点打造,到2025年全省建成1.3万个以上美丽乡村。

2.改造提升农村住房。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加强农房整治修缮,实施防震抗震加固设防,鼓励引导屋顶改造,美化墙体立面,确保农房结构安全、节能环保,风格统一协调。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利用,科学保护古宅、古树、古井、古桥,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危房和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实现农村危房和问题隐患动态清零。

(九)深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原则,全面对标建设标准和群众需求,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查漏补缺、提档升级,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巩固村村通自来水成果,推进引江水、引黄水等地表水源置换,扩大规模化供水范围。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扩建、改造等方式,建立完善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有条件的地方推行24小时供水,切实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完善水价机制,依法依规推进水费收缴,培养村民节水意识。到2025年,在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保持100%基础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2.推进电网升级改造。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解决个别地方夏季用电高峰电网负荷过重问题,提高稳定用电保障水平。优化农村电网结构,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绿电能源,重点抓好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统筹解决好太阳能发电、照明、冬季取暖等。巩固提升农村电代煤工程,加强督导和管护,保障电源运行安全。到2025年,农村用电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

3.抓好村庄道路硬化。加强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有序推进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和较大人口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扎实做好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到2025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万公里,基本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推进村内干路、支路和巷路硬化,加强与农村生产生活道路衔接,合理选择道路硬化方式和路基路面材料。到2024年,基本实现村内道路硬化村庄全覆盖。

4.扩大信息网络覆盖。持续巩固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建设成效,逐步推进重点行政村5G网络建设。鼓励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和广电运营企业就农村网络和城镇驻地网进行合作,避免传输网络重复建设,降低接入网络成本。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型业务研发和应用推广,培育壮大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和市场,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强适农信息服务开发与推广。2022年实现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全省农村全覆盖。

(十)深入抓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围绕文教医养服,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弱项,不断提高群众生活便利化水平。

1.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深化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配齐配强乡镇卫生院诊疗设备,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机制,实施医保按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实现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加强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加强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医生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到2025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2.全面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扩充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有效保障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1.5公里服务半径标准,推进农村幼儿园全覆盖,适龄儿童学前教育实现就地就近、应入尽入。严格落实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和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切实保障校车安全、用餐安全、校园安全。

3.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级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建设具备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农村幸福院、邻里互助点等发展农村互助性养老,满足农村老年人的不同养老需求。加强对留守老年人关心关爱,在有条件的村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以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

4.建好用好村级综合服务站。按照“硬件设施完备、服务事项规范、制度管理健全、队伍建设到位、服务对象满意”要求,切实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和服务人员,明确事项清单,编制办事指南,简化工作流程,实施一站式帮办代办服务,全面打造办理民事、解决民忧、了解民情、凝聚民心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打通村级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站行政村全覆盖。

5.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普及“五个一”要求(一个文体广场、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套音响设备等文艺器材、一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切实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广泛的文化生活和体育健身需求。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到2025年,全省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五个一”标准达标率达到100%,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65%、80%。

6.完善消费服务设施。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加快建设“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加强农村超市、门店建设和监督管理,优化整合村级电商服务站,畅通线上线下结合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渠道。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农资、农机等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到2025年,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站全面优化。

、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一)明确管护主体。明确地方政府、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以工代赈、工资补助等方式组建管护队伍,负责村庄环境日常维护,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行管护。利用好公益性岗位,优先从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群中聘请管护员负责村庄基础设施日常巡查、养护等。

(二)健全管护机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等制度,明确设施产权归属和运行管护责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统筹谋划、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统一管护。将农村公厕日常管护纳入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体系,作为村级卫生保洁员岗位职责,建立日常清洁管护制度。完善村级河长湖长组织体系,加强基层河湖管护队伍建设,加快构建促进水质改善的长效机制。加强村庄绿化管护,按照实际需求配备绿化管理员。

(三)保障管护经费。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管理运维付费市场化机制,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

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一)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组织和动员群众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基层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综合服务站、专业合作社、保洁队伍等“六位一体”组织,规范管理运行。

(二)推动思想观念转变。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健康和疾病防控知识。把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推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健康村镇建设。

(三)扩大群众参与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运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制度,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等全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相关项目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加强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鼓励村民投工投劳,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村民参与小型工程项目建设和后续管护工作。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环境卫生红黑榜、道德积分兑换、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用好乡情纽带,动员企业家、社会组织、新乡贤等社会力量支持家乡建设。

五、支持政策

(一)强化多元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中央财政资金和支持乡村振兴的各类政府债券等。省市县三级财政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财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和实际工作量,逐项测算资金需求,合理安排各年度本级财政支持的具体额度,各级配套资金要同步到位,并对资金使用进行专项审计,切实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重点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倾斜。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鼓励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用于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县级可按规定统筹整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资金和项目,逐村集中建设。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整治提升行动。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坚决防止向企业、农民和村集体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二)强化政策创新。用好土地政策,补充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使用所得收益,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倾斜。完善复垦管理,加快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利用。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设施用水用电比照农业用水用电执行。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审批手续,降低村级组织和乡村建设工匠承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型工程项目准入门槛。

(三)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专家团队力量,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短板弱项,组织开展农村民生项目科技攻关。举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技术产品展、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流活动、技术产品创新大赛、技术论坛等,组织专家通过线下指导、线上解答等方式,帮助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领域职业教育,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强化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与技能培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一把手”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负责同志直接抓、带头抓。完善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负责协调调度、指导推动和督促检查等,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专项方案,出台支持政策,抓好本行业本系统任务落实。市级党委、政府要做好上下衔接、协调调度、督促指导等工作。县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发挥一线总指挥作用,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确保按照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二)健全推进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重点任务,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出台标准、制定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各县(市、区)要对照重点任务,逐村进行排查,摸清各项底数,制定任务清单、进度清单、资金筹集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台账,实行信息化管理,确保任务落实。科学精准组织实施,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评估、重点督查、年终考核,扎实有力推进各项工作。组织开展县委书记擂台赛、观摩拉练等活动,抓两头、带中间,努力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

(三)严格质量监管。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领域设施设备、建设质量、工程验收、运行管护、监测评估、管理服务等相关标准,认真遵照实施,确保质量合格。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标准,提高全社会标准化意识,发挥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增强政府部门、企业等依据标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规范性、自觉性,依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新监管机制,严守质量安全底线。

(四)强化考核奖惩。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督查检查计划和重点工作大督查重要内容,检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报告。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政治监督,切实防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重要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成效显著的给予通报表扬,对推诿扯皮、工作不力、失职渎职或造成严重影响的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验收标准和办法,分年度进行验收,2025年年底以县为单位进行总体检查验收。

(五)广泛宣传发动。总结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