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安徽·第49期】2023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安徽·第49期】2023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3-01-03| 来源:北辰遴选

一、背景链接

2022年1月13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隆重开幕。省委书记、大会执行主席郑栅洁主持大会。

在热烈的掌声中,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清宪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四部分:一、过去五年和2022年工作回顾;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三、2023年重点工作;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深度解读

★过去五年和2022年工作回顾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人民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成效显著,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1.过去五年重大成就

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举全省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8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全省人民“不落一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⑵经济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全省生产总值连跨2个万亿元台阶、达到4.5万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跃升到全国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千亿美元。安徽经济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转变。

⑶全省域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切关怀下,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一员,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成效显著,乡村全面振兴开局良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

⑷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安徽,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成果世界领先,动态存储芯片、制版光刻设备、制造EDA软件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

⑸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6%,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制造。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0%,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寄托安徽人民千百年梦想的引江济淮工程通水通航。高铁里程全国第1,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5G全面实现。

⑹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成功重组,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4年进入世界500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突破700万户、增长91.3%。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建成,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PM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1.9%提高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林长制改革全国首创,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全国推广。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野生江豚逐嬉江面、东方白鹳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动再现。

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984元增加到32600元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47.7万人。基础教育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甲医院实现市域全覆盖,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建设。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50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42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总数均居全国第1位。面对突如其来、延宕反复的新冠疫情,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畏艰辛、勇毅坚守,迅速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2022年工作成绩

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们积极稳妥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实现了经济稳定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3.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9.9%,粮食产量820.02亿斤、再创新高,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左右、6.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9.0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⑴深入推进“一改两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全省“为企服务”平台收集办理企业诉求25.6万件、办结率98.7%。出台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金融助企等系列举措,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276.9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0.62亿元。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以有效的疫情防控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物流保通保畅,动态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应对历史罕见高温天气,扎实做好能源保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明显,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36.8%、居全国前列,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80%左右、高于全国40个百分点以上。实施“徽动消费”系列行动,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2.8倍,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8%以上。

⑵扭住扩大有效投资,打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攻势。落实季末工作会议和季首重大项目开工制度,深化投资“赛马”、“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多部门常态化要素会商等机制,全方位大抓投资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坚持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投资工作主抓手,建立覆盖十大新兴产业的主题基金和商协会,基本建成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力量体系,形成产业链招商主形态,推出场景招商新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20%以上,新开工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6个、比上年增加51个,其中百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比上年增加8个。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沿江高铁合肥至上海段、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和县至襄阳高速、怀洪新河灌区等项目开工建设,昌景黄高铁安徽段、阜阳华润电厂二期等项目建成。发行新增政府专项债券1707亿元,214个项目获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

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科技创新势能加快向发展动能转化。战略科技力量再添新军,深空探测实验室设立运行,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获批建设,认知智能、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实验室入选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5%左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7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0%左右。为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推动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科大硅谷”启动运行。为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挂牌成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00家左右,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滁州、安庆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人才队伍持续加强,11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2.8万人。

⑷加快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产“两强一增”成效显著,建成高标准农田514.5万亩,“小田变大田”改造510.9万亩,选任科技特派员17229名,水稻种子出口全国第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举办首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669.7亿元。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成果丰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6户、总数突破2万户,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3%左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6家、总数居全国第7位。三产“锻长补短”扎实推进,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左右,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左右,快递业务量增长10%左右,蚌埠市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建设,科大讯飞图聆晋级国家级双跨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年度最佳平台,入驻用户24.2万户、服务企业55.7万次。

⑸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省属企业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超50%,省交控、能源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全面实施,千亿规模省级国资股权投资基金组建运营。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参训企业4.83万家。新增上市公司(含过会待发)30家,居全国第7位。基础设施REITs发行规模居全国第2位。成立省国有金融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组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压减预算支出项目482个,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现重塑。全面推开“亩均论英雄”改革,“标准地”覆盖开发区总出让产业土地的86%。推动出台安徽自贸试验区条例,联动创新区实现省域全覆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6%和10%。新增3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使用海外仓322个,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5%。芜湖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安庆综保区封关运行。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和集成电路、新材料、光伏等国际化展会。建成一站式服务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成效,出色完成第七次“1+6”圆桌对话会、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两大主场外交服务保障任务,开放大气的徽风皖韵在国际平台上魅力绽放。

⑹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入运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47万千瓦。污染防治成效得到巩固,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向好,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巢湖湖区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下降50.1%,整治农村黑臭水体826个。中央及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有效整改。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新增人工造林34万亩,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⑺着力稳就业保基本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投入财政资金920.7亿元实施20项民生实事和10项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达91%。皖北地区9个县(区)群众喝上引调水。推出“53353”拓岗政策,开发就业岗位39.5万个,确保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有岗可上。创业安徽行动启动实施,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在皖举办。入选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5个。根据发展需要,实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撤销本专科专业点461个、新增270个。16个市传染病专科医院(院区)、61个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推进,儿童、创伤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运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获批建设。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得到提升。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红十字等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援藏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觉醒年代》等3部作品荣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持续加强。举办第十五届省运会、第八届省残运会和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

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推进地方金融风险攻坚,妥善处置村镇银行风险。“保交楼”专项行动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开展自建房、城镇燃气等专项治理,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下降29.5%。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加强。推行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期间全省安保维稳任务。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完善闭环跟踪落实机制,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3.7%,进京访人次下降86%、创2002年有信访统计以来最好成绩。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⑼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我们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优化思想方法、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想透、说清、干实。坚持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从全国第16位提升至第8位。坚持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制定修改废止省政府规章6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7件,全省办结行政复议案件7985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建立府院、府检联动机制,150件行政单位拖欠债务案件基本办结。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1192件、省政协提案720件。创新政府工作方式方法,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建立多部门协同、扁平化管理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更本质的作风,全面加强政府公务人员市场化专业化能力素质培养,推出对照学习沪苏浙改革创新政策举措128项,使干部在新理念、新格局中谋划发展,在新路径、新方式下开展工作。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最大省情。

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

⑵制造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和产业链质量有待提高。

⑶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

⑷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亟待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偏低。

⑸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不小差距,外贸主体不强,利用外资明显不足。

⑹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高耗能行业和煤炭消费占比较高。

⑺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

⑼公共服务体系短板较多,群众在医疗卫生、养老托育、住房保障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

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干部担当精神不够,奋勇争先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拿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硬招数,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待!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1.今后五年主要发展优势

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时期。

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释放我省在经济地理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巨大潜力;

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为我省高水平开放筑起了强大势能;

⑶多年来培育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积淀了深厚底蕴;

⑷快速壮大的新兴产业集群,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⑸全省上下奋发有为、争先进位的精神状态,投资者看好安徽、投资安徽的旺盛势头,给了我们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的极大信心和底气。

2.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按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部署,做好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靠创新驱动、招大引强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靠共同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

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向7万亿元冲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以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3.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⑴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深入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达到70%,“双一流”和优势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强化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群,推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3%,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积极培育和引进各领域人才队伍,推动全省人才扩量提质。

⑵深入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交通强省、网络强省、数字安徽。深入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20亿斤左右,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建成10个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深入实施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突出招大引强、提质降本,培育形成4个万亿级产业和10个千亿级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深入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铁路网和高铁网分别覆盖95%、83%以上县(市),县城通高速全面实现。

⑶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深入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沪苏浙产业链等高对接、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制度创新同步衔接,增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市场枢纽功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加快县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构建多极支撑区域发展格局,不同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经济总量超5000亿元的市增加到5个。

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规划建设,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8%以上。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森林覆盖率达31.2%,湿地保护率达57%。

⑸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开放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营收千亿级国有企业达到5家,力争入围全国民营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年均增加1—2户。大力推进创业安徽行动。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00家。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广泛汇聚全球要素资源,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力争达到1.2万亿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倍增,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动力更足、活力更强。

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幸福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万亿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水平进一步提高,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推进健康安徽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稳步降低,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快发展。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为全省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年我们要走很长的路,五年我们要做很多的事。过去五年,安徽的发展的确令人鼓舞;未来五年,安徽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

★2023年重点工作

1.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全员劳动生产率15.2万元/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左右;粮食产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1.2023年重点工作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我们拥有多重有利条件和机遇,要用足用好;我们也会遇到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要准备充分。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突出招大引强,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向稳向好。重点做好十一个方面工作。

⑴着力扩大内需,进一步强化有效投资关键支撑作用

①紧紧抓住制造业投资不松手。先进制造业是安徽加快高质量发展最硬的底盘,要靠扩大投资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加大钢铁、有色、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入,把推进技术改造与产业整合重组、转换发展动能结合起来,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强化新兴产业集群对投资的聚合效应,立足十大产业优势,突出强链延链补链,在主导产业集群投资上突破一批链主型大项目,制造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

②适度超前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把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与提升我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推动一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扩建、长江安庆河段治理等项目,加快引江济淮二期、宣城—绩溪高铁、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等建设。高铁、高速通车里程分别新增125公里、300公里以上。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推出PPP标杆项目10个以上。

③推动招大引强提速提质提效。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机制,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大力招引世界500强、全国制造业百强、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等企业,对市县新开工建设百亿级、80亿级、50亿级等重大产业类项目,分类给予激励。积极引进培育专精特新和“四新”经济企业,更加注重在项目引进中对技术创新团队的招引。创新招商方式,“一链一策”建立定向招引机制,聚焦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生态招商,定期开展新材料、信息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场景招商。建立重大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机制,让最好最优的项目得到最优最快的要素资源配置。

④不失时机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容升级“徽动消费”行动,调整制约消费的过时政策,合理增加消费信贷,着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促进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加快恢复。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积极承接旅游消费释放,全面推进安徽旅游升级发展。通过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等新模式,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扩大消费品供给,支持企业开拓消费市场。加大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引育,新增限额以上企业1000家。

⑵全面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能

①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建10个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推进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健全“双减”长效机制。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后首次新学考工作。开展与全国知名高校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校一策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峰学科提质扩容,引导、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推动终身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强基兴师计划。

②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和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和政府采购力度。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科技成果捕捉平台、供需对接平台、中试孵化平台和应用场景建设。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推动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建设“科大硅谷”,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院所作用,联合国内特别是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通过办好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突出实践性、实战性、实效性特色办学理念,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为走好“科创+产业”路子提供支撑。通过建设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强化要素汇聚耦合,推动科技、产业、资本直通。通过“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相互赋能,推动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资本的协同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

③加强和完善科技力量布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推进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力争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0项。推动百家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在皖设立研发机构。瞄准新兴产业需求,统筹建设产业研究院20家,发展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全省域科技力量优化布局,启动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支持各市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平台。高质量办好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航天日主场活动。

④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广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增技能人才30万人。

⑶深化一产“两强一增”,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①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坚持多种粮、种好粮,聚焦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产量820亿斤以上。大豆、油菜种植面积只增不减。抓好化肥、农药等农资保供稳价。扩大多元化食物供给,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8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1万亩以上。

②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取得更大进展。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库建设。提升科技特派员行政村“一对一”服务成效。推动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试点,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00个。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10万亩。开展农业精耕细作改革,新增“小田变大田”改造513万亩、“大托管”服务300万亩。加快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新建和改造农田机井1.5万眼。加快农机补短板项目研发,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4%。

③突出产业支撑、改革赋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发挥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平台作用,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把发展农村电商与培育壮大优质农产品品牌更好结合起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的村占比达83%,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18%。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2万名、高素质农民3万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体,健全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⑷深化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①推动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一轮三年规划,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和专项。进一步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机制,通过政府部门、商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基金机构等力量协同,强化产业组织功能,促进各产业集群在各市间的产业链协同,引导市县做大主导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提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在软件、材料、设备等环节自主可控能力,突出“芯车联动”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生态建设,聚焦光伏突破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向万亿元冲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突破5000亿元。

②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完善专精特新企业选育、赋能、壮大机制,构建财税金融、用地用能等政策协同支持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基金等支持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形成更多独门绝技。做大创新型中小企业“塔基”,做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塔尖”,让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安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坚实支撑,成为龙头企业成长壮大的深厚土壤。

③加快提升企业效益和品牌质量。深化亩均效益评价,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政策,全面推开占地5亩以上的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探索开展服务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制修订国家标准100项以上,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个左右,争创“中国质量奖”。

④大力发展建筑业。积极培育特级资质企业,增强建筑业高端市场设计和施工能力,支持优质建筑企业参与高精尖工程建设。推动装配式建筑业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加快全产业链发展。

⑸深化三产“锻长补短”,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①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家。推进软件“一市一园”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新培育省级大数据企业500家以上。支持“制造+服务”模式创新,分行业推广典型案例,形成更多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60家,认定“两业融合”试点单位30家。

②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3万家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做大做强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咨询服务机构和研究机构,“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超2100家、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做优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加强对知名大平台和细分领域龙头平台的引进合作,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支持中小企业用平台,实现7000家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3万个以上。

③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用足用好独特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支持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完善合肥陆港型、芜湖港口型、蚌埠生产服务型等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支持芜湖马鞍山打造江海联运中心,提升铜陵、安庆、池州等港口城市口岸能级。新建10个货运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完成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培育低空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加大物流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发展一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A级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物联网,建设一批智慧物流产业园。

⑹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发挥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平台作用,加大新基建、新兴产业等领域布局。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撬动社会资本做大做强投资基金集群。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整合重组,支持省属企业与国内国际一流企业合资合作,推进港航、煤电、粮食等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善于创新优势,实施民营龙头企业倍增行动计划,让民营经济在安徽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更亮风采。落实国企民企平等对待要求,持续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加快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建立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倾心倾力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尊重、理解和成全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创造,成为弘扬企业家精神最鲜明的态度和最有力的行动。

③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一流持续推出创优营商环境举措,坚决落实“十做到”“十严禁”。健全常态化闭环式解决企业反映问题工作机制,做到企业诉求“一口收办”。实施企业提质降本行动,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压减省及省以下涉企税费水平,推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继续下降。加大助企惠企力度,设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以上。

④全面增强要素市场活力。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新增上市企业30家以上。高效运营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扩大市场化基金培育引进,构建更加繁茂的“基金丛林”。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深化“贷投批量联动”试点,用好企业债、公司债、融资租赁等市场化融资工具。深化“标准地”改革,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高标准建设安徽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快建设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挂牌运营省数据交易服务机构。

⑤全面展开创业安徽建设。开拓人力资源红利,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让各类要素资源加快汇聚、充分涌流。聚焦高科技、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快构建有利于青年人和人才团队创业的良好生态。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依托,以“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为路径,实施“四新”经济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多种形式大众创业,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返乡人员创业工程。扩容升级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支持政策,给创业者提供科技的引擎、插上资本的翅膀。支持各市县依托主导产业和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打造创业型城市,让每一个创业者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⑺强化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①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抓手。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发挥境内外商协会、国际化产业基金等作用,用好长三角外资企业资源,加大与境外世界500强、行业龙头、隐形冠军等企业对接力度,提高外资招引精度和效率。以制造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全面梳理十大新兴产业外资招引重点领域和目标企业清单,精准引进一批外资项目。支持在皖外资企业再投资。营造吸引外资良好环境,全面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在皖从事投资、创业、科研、经贸等活动的境外人员提供工作生活的更大便利。

②提升外贸规模质量。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更大力度抢订单拓市场,加强“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开拓。高效运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整合外贸资源,提升外贸服务质量和效率。拓展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构建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新型易货贸易等平台。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使用海外仓350个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

③加快构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市场枢纽。系统建设枢纽型、市场化要素平台体系,让连接东中西的市场腹地进一步成为联动国内外的开放高地。全面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能级,加强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联动合作。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谋划建设安徽联动区。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展会,增强世界制造业大会、“天下徽商”圆桌会等平台功能。扩容和完善商协会体系,更好发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国际商会联盟等作用。加强对台、港澳和侨务工作,拓展与国际友城深度交流合作。

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

①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用好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协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共同体实施一批联合攻关项目。持续推进省际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连接东中部的交通枢纽功能。积极引进高品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加快建设重点面向沪苏浙的康养基地。促进各区域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深化皖北地区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合作帮扶。抓好三省一市重点事项落实,办好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轮值年系列活动。

②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启动建设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引导推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皖北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7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突出产城融合、项目支撑,支持皖北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县城建设,促进江淮运河在皖北更好发挥综合效益。发挥长江沿岸城市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推进组团式发展,整体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大生态型、适应性、特色化产业布局,推动六安市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取得更大成效。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体联动推进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集聚文化创意、研学旅居、商务会奖、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塑造“烟雨徽州”文化映象,感召更多年轻人汇聚创业。

③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对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集聚能力和发展活力。以产业升级为重点,推动各地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支持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特色产业品牌园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市场机制实施全生命周期片区更新开发,探索国企、民企等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设计、建设和运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强化项目统筹集成,系统谋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规范利用REITs、PPP等模式开展建设,着力打造功能完备、品质优越、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带动乡村的现代化城市。

⑼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发布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动,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减煤重大工程。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深入实施能源综合改革试点。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提高省外绿电受进规模,新增支撑性电源装机156万千瓦。

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率达80%,整治农村黑臭水体950个。推进合肥、马鞍山、铜陵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完善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制度。

③加强生态屏障建设。编制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支持黄山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四廊两屏”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

⑽多措并举惠民生暖民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①多举措稳定扩大就业。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增长与稳就业良性互动。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优质岗位供给更好结合。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构建“三公里”就业圈。支持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

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新增托位7.5万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1.3万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适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深入实施“善行安徽”行动,做好红十字等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持续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强化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加大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力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③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医,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规范发展民营医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疾控体系改革。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精心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加强药物和疫苗研发应用,扩容升级医疗资源,提升救治能力,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推进中医药跨学科科技攻关取得突破,推动“北华佗、南新安”传承创新,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成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④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足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重点文艺项目、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加快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做好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众多“小且美”、业态多元新型文化空间。启动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安徽省域中心,发展壮大数字音乐、数字出版、视频直播产业基地。实施竞技体育突破行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基本实现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动态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健全项目建设跟踪调度机制,持续提升工程质效,持续提升群众有感度、满意度。

⑾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①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逾期交房专项治理,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交付质量、物业管理等监管,全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启动建设“安徽金融大脑”,建立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开展支持地方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试点。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分类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

②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开展安全生产“三个狠抓”专项行动,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城市生命线产业在全国市场加快布局,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监管水平。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

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纵深推进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持续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深做实信访“四加”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解民忧清积案助基层”信访帮扶工作。深化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进一步做好援藏援疆工作。更好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拓展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④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军地资源要素共享,加强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兵役征集、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让军政军民团结之树根深叶茂。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对政府工作提出新要求。我们要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守勤政为民的本分,增强改革创新的胆识,忠诚尽职、奋勇争先,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1.强化法治意识,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实施政府系统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行动,建立违法行政行为预防和及时纠正长效机制。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全面建立公共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和政策资金“一键送达”长效机制,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强化府院、府检联动。规范行政机关应诉行为,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发挥审计和统计监督作用,做好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让权力运行更阳光。

2.强化系统思维,加快打造更智能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新模式。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入推进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增强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完善部门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推进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横向统筹和纵向协同。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倒逼政府部门职能协同、行政资源高效配置。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构建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新范式,实施数据工程和场景创新工程,提升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功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更便利。

3.强化担当精神,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履职水平。深化政府公务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提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提高思维力、决策力、组织力、执行力。倡导干什么学什么,善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注重利用专业力量、智库机构并通过学术研讨方式开展重要工作研究谋划。尊重基层实践探索,推行典型引路工作方式,推出一批对照学习沪苏浙改革创新政策举措,引导大家摆脱“老套路”、跳出“舒适区”。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优化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旗帜鲜明为改革创新者壮胆,为担当作为者撑腰。

4.强化为民宗旨,坚守务实诚信、崇廉尚俭公仆本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化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摒弃有权就任性的官僚做派,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气。坚持节用裕民,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持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深入实施政府履约践诺行动,有约必履,有诺必践,说话算数。推动各市提升信用建设水平,争创国家信用建设示范城市。践行政府“服务者”角色,换位思考、用心对待群众所思所忧所盼,坦荡无私、倾心倾力为市场主体服务,以政府的有为激发市场的有效,焕发全省人民创造的无限活力!

新发展格局把安徽推上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火热的奋斗在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埋头苦干,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三、实战应用

第一题

材料1:巍巍大别山,传承红色基因;滚滚江淮水,激荡发展脉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10年间,江淮大地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1年,安徽生产总值首次站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全省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从2012年的第十三位上升到第十一位,人均生产总值从第二十一位上升到第十三位,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

今日安徽,全省上下牢记习**总书记殷切嘱托,努力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材料2:盛夏时节,昌景黄高速铁路安徽段建设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高铁将于2022年底通车,届时黄山市的祁门县、黟县将通上高铁,皖南地区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2年,安徽高铁运营里程仅为726公里。2019年12月1日,京港高铁商丘至合肥段、郑州至阜阳高铁开通运营,安徽实现“市市通高铁”。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高铁运营里程已达2432公里,居全国前列。

高铁之变,是过去10年间安徽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经济总量居中,人均GDP靠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这样概括安徽在全国的位置。2012年,安徽生产总值位列各省份第十三位,人均生产总值则比较落后,居第二十一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科技攻关取得新突破。安徽不断深化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锚定创新共同体,加快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

绿色共保取得新进展。安徽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与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联合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合作备忘录》。2021年,安徽境内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2.7%,新安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

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整合组建省港航集团并纳入上海组合港;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经验,推出包括212项赋权事项的安徽自贸试验区清单;合肥、芜湖、蚌埠片区与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金华片区开展战略合作。

2021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167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长22.6%。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加快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在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安徽以“有为”争取“有位”,积极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2022年3月底,为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马鞍山市工业企业用地亩均效益评价实施办法正式出台。此前,当地已累计开展3轮亩均效益评价,2021年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6.73万元,同比增长29.29%。

2021年11月,安徽省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意见》,全省推进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改革。“与10年前相比,我们对高质量发展有了全新认识。”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牛弩韬说,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将有力推动全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

材料3:从谈判到签约23天,从签约到开工42天……6月30日,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活动在长丰县下塘镇举行,写下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的一页。2021年7月,比亚迪与合肥市达成协议,项目一期总投资15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 500亿元以上。

10年前,很多人印象中的安徽,还只是一个农业大省,制造业也停留在洗衣机、电冰箱等传统白色家电。

现在,安徽在牢牢扛稳全国粮食主产区责任的同时,全省产业结构迎来巨大变化,正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2021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超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位。“家电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安徽成为制造强省赛道上的“新晋种子选手”。

“这是安徽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实践取得的成果。”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天培说,习**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要求“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合肥的后来居上,是一个有力例证。从生产总值千亿元量级到2020年迈上万亿元台阶,合肥仅用了14年。

在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入列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智能语音入列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落户合肥;新型显示实现“从一粒沙子到一台整机”的全链布局,成为世界重要的显示产业基地;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头部企业大众、蔚来、比亚迪接连落户。

放眼全省,创新正成为安徽新的标识。

安徽省级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成32家,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崛起,一批传统钢铁企业升级换代,农业在科技赋能中提速增效,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万亿元,以“芯屏器合”(芯片、显示屏、装备制造及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关键。从2013年开始,安徽持续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计划,10年来仅省级就累计扶持274个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2018年落户滁州,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解决重大技术难题,2021年跻身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

2021年,安徽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500多家,总数超过1.1万家。“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背后,科技创新是关键一招。”安徽省统计局局长陈军表示。

10年间,安徽“制造”正向“智造”升级,并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建设工业互联网高地。

2021年9月,由安徽省经信厅与科大讯飞共同打造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截至2022年6月底,该平台集聚企业近6万家、科研人员近3000人、高校院所145家。安徽省已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130家,连接300万台设备、3215个工业APP、3114个工业模型,服务企业13826家。

材料4:大山深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里,村民陈泽申起了个大早,将货架上的土特产摆放整齐。2017年,陈泽申脱了贫,现在住上了两层楼。“卖土特产收入5000元,产业奖补2000元,公益性岗位每月620元……”算起家里的收入账,陈泽申对未来更有信心。

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光明社区67岁的居民张晓健不再为吃饭发愁,“社区新建了老年食堂,方便又实惠,还能送餐上门。”

过去10年,安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大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力度,在补发展短板,增民生福祉,提高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下功夫,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2020年底,安徽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022年7月,《安徽省促进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建立健全革命老区精准帮扶机制,提升革命老区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强对革命老区民生工程的投入等。

10年间,安徽累计投入200亿元,解决200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8000多个美丽乡村中心村提档升级;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倍。

10年间,安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马鞍山、安庆、铜陵、蚌埠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131个、文化馆123个、博物馆232个,村级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提高到98%。

10年间,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多,三级医疗机构数量增长近3倍,人均预期寿命提高2岁多。2022年,安徽拿出150亿元,实施优化公共交通、解决停车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大15分钟健身圈建设等10项暖民心行动。

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图景,正一步步加快变成现实。

问题:结合材料,概括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的经验做法。要求:全面、准确、凝练。250字左右,10分。

【参考作答】

①抓住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高速铁路快速建设,实现“市市通高铁”。按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快进键,深化科技攻关、绿色共保、开放合作,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②创新驱动,打造产业新高地。在牢牢扛稳全国粮食主产区责任的同时,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③共享成果,办好民生实事。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大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力度,在补发展短板,增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252字)


第二题

问题:结合安徽实际,请你分析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列明,400字,20分。

【参考作答】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最大省情:

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②制造业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新兴产业集聚规模和产业链质量有待提高。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④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亟待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偏低。⑤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不小差距,外贸主体不强,利用外资明显不足。⑥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高耗能行业和煤炭消费占比较高。⑦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⑨公共服务体系短板较多,群众在医疗卫生、养老托育、住房保障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⑩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干部担当精神不够,奋勇争先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381字)


四、高分框架

★大作文框架

拉高标杆埋头苦干推动政府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要增强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

要厚植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

要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坚持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活力足的开放安徽。

驰而不息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设百姓富的幸福安徽。


紧跟总书记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要永葆对党忠诚的品格。

要增强奋勇争先的斗志。

要激发敢闯敢试的锐气。

要涵养一心为民的情怀。

要砥砺攻坚克难的韧劲。


★讲话稿框架

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上的讲话

一、要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二、要增强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

三、要厚植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

四、要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


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上的讲话

一、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展现新作为

二、要在纵深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三、要在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上展现新作为

四、要在不停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展现新作为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讲话

一、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

二、要聚焦保障改善民生

三、要聚焦改进工作作风


在省委常委会会议上的讲话

一、要从“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抓落实

二、要以纲举目张的关注方法抓落实

三、要用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抓落实


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一、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二、要切实聚焦重点工作

三、要切实强化组织保障


在参加阜阳市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一、要勇当皖北新型工业化加快突破的排头兵

二、要勇当皖北新型城镇化加快突破的排头兵

三、要勇当皖北持续深化“一改两为”的排头兵


在参加池州市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一、要在招大引强上实现大作为

二、要在产业发展上实现大作为

三、要在“一改两为”上实现大作为

四、要在从严治党上实现大作为


五、必背金句

1.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2.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举全省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8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全省人民“不落一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3.全省生产总值连跨2个万亿元台阶、达到4.5万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4.在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切关怀下,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一员,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成效显著,乡村全面振兴开局良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

5.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

6.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总数均居全国第1位。

7.面对突如其来、延宕反复的新冠疫情,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畏艰辛、勇毅坚守,迅速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8.深入推进“一改两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

9.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全省“为企服务”平台收集办理企业诉求25.6万件、办结率98.7%。

10.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以有效的疫情防控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物流保通保畅,动态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

11.扭住扩大有效投资,打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攻势。落实季末工作会议和季首重大项目开工制度,深化投资“赛马”、“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多部门常态化要素会商等机制,全方位大抓投资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12.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科技创新势能加快向发展动能转化。

13.加快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14.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

15.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6.着力稳就业保基本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17.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18.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最大省情。

19.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时期。

20.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

21.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靠创新驱动、招大引强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靠共同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

22.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深入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

23.深入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交通强省、网络强省、数字安徽。

24.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25.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26.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7.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28.五年我们要走很长的路,五年我们要做很多的事。过去五年,安徽的发展的确令人鼓舞;未来五年,安徽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

29.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30.着力扩大内需,进一步强化有效投资关键支撑作用

31.先进制造业是安徽加快高质量发展最硬的底盘,要靠扩大投资优化存量、做大增量。

32.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机制,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大力招引世界500强、全国制造业百强、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等企业,对市县新开工建设百亿级、80亿级、50亿级等重大产业类项目,分类给予激励。

33.全面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能

34.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推进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力争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

35.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广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增技能人才30万人。

36.深化一产“两强一增”,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7.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库建设。

38.提升科技特派员行政村“一对一”服务成效。

39.突出产业支撑、改革赋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40.深化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41.深化三产“锻长补短”,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42.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43.对标一流持续推出创优营商环境举措,坚决落实“十做到”“十严禁”。

44.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45.多措并举惠民生暖民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46.动态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健全项目建设跟踪调度机制,持续提升工程质效,持续提升群众有感度、满意度。

47.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48.新发展格局把安徽推上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火热的奋斗在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埋头苦干,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六、范文赏析

★大作文

拉高标杆埋头苦干推动政府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省各级政府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拉高标杆、埋头苦干,优化思想方法、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想透、说清、干实,推动政府工作再上新台阶。

要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必须涵养“忠诚之心”,始终做到逐梦前行、步履坚定。要坚定不移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展现新作为。

要增强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引用“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强调要强化实践磨炼,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让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工作本领,紧扣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招大引强、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生态环保、暖民心行动等重点工作,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在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要厚植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一方面,要进一步践行群众路线,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深入开展“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上展现新作为。另一方面,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筹集资金,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事小而不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踏踏实实向前推,锲而不舍向前走。

要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一要深刻理解关于“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始终保持刀刃向内的坚定,进一步增强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要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带头讲团结、严管理、树新风、倡清廉,牢记“三个务必”,深化“一改两为”,提高工作效能,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在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展现新作为,树立各级政府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

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全省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增强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厚植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唯有实干。新时代新征程上,全省上下必须用足用好多重有利条件和机遇,做好充分准备应对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

坚持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深入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达到70%,推动“双一流”和优势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二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群,推动科创引领高地建设。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要积极培育和引进各领域人才队伍,推动全省人才扩量提质。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二要深入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沪苏浙产业链等高对接、科技创新协同攻关、制度创新同步衔接,增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市场枢纽功能。三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加快县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四要构建多极支撑区域发展格局,不同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习**总书记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二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规划建设,确保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8%以上。三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解决好农村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四要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湿地保护率,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活力足的开放安徽。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三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培育更多上市公司。四要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引领作用,广泛汇聚全球要素资源,吸收更多外商投资,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让改革开放新高地动力更足、活力更强。

驰而不息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建设百姓富的幸福安徽。习**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一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让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让农民腰包更鼓、干劲更足。二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三要推进健康安徽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为全省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委书记郑栅洁强调,新发展格局把安徽推上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火热的奋斗在召唤着我们。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埋头苦干,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紧跟总书记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号角。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要永葆对党忠诚的品格。“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我们党保持先进纯洁,夺取胜利的红色密码,也是共产党人修心炼身、干事成事的根本遵循。必须始终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有坚守的信念,有坚定的立场,有坚决的行动,做到发自内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要增强奋勇争先的斗志。习**总书记强调,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必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要强化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坚定不移抓创新,集中精力抓产业,千方百计抓投资,持之以恒抓乡村振兴,奋力推动安徽高质量跨越发展。

要激发敢闯敢试的锐气。敢闯敢试就是我们走向胜利的敲门钻。敢闯敢试并不是一味的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一方面,要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努力敢闯敢试,敢于讲实话、讲真话,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以担当和实干,推动安徽各项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改革步伐走深走实、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营商环境更好更优,让安徽成为更多人才、企业、资本的优选地、首选项。

要涵养一心为民的情怀。为民情怀是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是党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涵养一心为民的情怀,坚定不移交出人民满意答卷。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暖民心行动,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生育托育、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7000万江淮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砥砺攻坚克难的韧劲。习**总书记强调,要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锚定“干”的决心、保持“拼”的劲头、下足“实”的功夫,构建清单化、闭环式落实机制,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省上下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忠诚尽职、奋勇争先,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


★通知

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召开全区政务公开工作培训会的通知

区直各单位、驻区有关单位、各镇街开发区: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发布质量,增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推动瑶海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新进步,定于本周四召开全区政务公开培训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

2022年7月14日(周四)上午8:30

二、培训地点

区机关3楼1号会议室

三、培训内容

(一)通报全区1-6月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解读政务公开重点工作和年度考评相关要求

参加人员:各区直部门、镇街开发区分管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员。

(二)解读网上测评工作

参加人员:各区直部门、镇街开发区具体经办人员。

四、培训对象

各区直部门、镇街开发区分管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各1名。(具体参会名单见附件)

五、相关要求

1.请各单位于7月13日下午5:30点前,通过政务公开工作QQ群反馈参会人员名单。联系人:XX,联系电话:XX

2.拟参会人员会前14天内如有新冠肺炎疑似症状、疫情严重地区人员接触史、疫情严重地区驻留史或其他任何疑似情况,请更换其他人员参会。各参会单位要严格落实责任,并做好有关核查工作。


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3日


★工作简报

安徽合肥瑶海区:“三下功夫”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浸润人心”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在“组织引领、载体引导、实践引路”上下足功夫,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走深走实、浸润人心。

在组织引领上下功夫,注重“严实细深”,营造“好氛围”。加强组织领导,自上而下严督实导、深推细做,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情况纳入督查考核重要内容,不断增强瑶海区各级党组织“全程抓”的责任意识和广大党员干部“全员学”的政治自觉。区委研究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对“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干”作出具体部署。区委组织部建立“两单一榜”学习机制,面向各基层党组织月初下发《学习提示单》明确月度学习任务要求,月中下发《促学提醒单》,针对落实情况督促后进,月末评选发布党的二十大精神学用示范党组织“红榜”,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学好大会精神、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提交调研报告,确保瑶海区1200余个基层党组织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作用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张迎宾、“中国好人”戴清、“新时代的时传祥”张凤彪等先进典型带动作用,构建“领导干部带头学、先进典型带动学、结对支部联动学、发动群众一起学”的良好局面。

在创新载体上下功夫,注重“学深悟透”,奏响“主旋律”。分层分类分领域推动全面学习、立体宣传,探索创新“学宣讲做”一体推进的路径方法。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为抓手,推广“诵读报告原文、观看学习视频、开展考学答题、比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分支部开展“读报告、学精神、谈体会、理思路、出举措”主题学习研讨180余场。精选红色宣讲“轻骑兵”等组成“百人初心宣讲团”,用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形式,开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堂好课开讲啦”宣讲53场次。搭建“板凳课堂”“草根讲堂”“红色夜校”等载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依托微信等平台开辟直播、晨读、午间、夜话等“线上微课堂”,进行线上学习辅导。采取“学习资料入架+宣传标语上墙+宣传景观布点”的方式,打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学习角、宣讲角等5个“微阵地”,开展“红色小管家一起学一起讲一起做”等特色活动60余场。

在实践实干上下功夫,注重“知行合一”,亮出“硬举措”。坚持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持续“出实招、优举措、亮行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开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办好基层治理群众期盼十件实事”行动,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社区党委为主体,聚焦设施修建管用、环境改造提升、矛盾调处化解、服务查缺补漏、政令落地见效、自治赋能增效等十个方面,建立“解题性调研+清单式破题+精细化办事”配套机制,集中力量办好为民“十件实事”。立足区情,对标对表党中央和省市委要求,充实完善“奋力打造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示范区、老城区更新改造示范区,早日成为高质量发展千亿区”的思路举措。推深做实“让社区多个帮手”制度,安排区直机关在职党员利用周末时间到结对小区报到,深入开展“行走瑶海、服务群众”党建品牌活动,参与党群议事、文明实践、送学送课等志愿服务3000余人次,切实回应群众关切,检验学习成效。


★经验材料

安徽六安金寨:围绕发展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机关党建工作能够有效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抓党建促发展工作中,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发改委紧密围绕党建工作要点,扎实开展党组织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务实创新,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思想,狠抓理论学习和支部建设,党建工作和改革工作成效明显。

发扬民主,精诚团结,战斗堡垒作用明显。金寨县发改委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打造了党性强、素质好、作风正的党支部班子。目前,金寨县发改委党组班子整体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执行组织决定坚决到位。自觉加强政治学习,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学习常抓不懈,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党员主动汇报自学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群众关注的问题给予引导,全面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加强后备力量培养,党支部持续培育发展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要定期向组织汇报思想行动,以改进和提高工作能力,确保其尽快成熟,担当重任。

立足一线,创先争优,精细务实创造佳绩。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在组织生活会上,要求每一名党员围绕“六不”“九个是否”“五问”等内容作对照检查,从思想、工作、能力、作风等方面深入查摆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交换意见,广开言路,打造了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战斗力的集体。党员干部立足一线,扎实工作,努力提升工作质量。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发展改革工作特色鲜明,各项工作进度迅速。

政治引领,业务支撑,工作任务成效显著。金寨县发改委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各位党员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敏感问题,做到公正、公开、公平,真正把党的政策落实好执行好。坚持开展工作问需于民,为群众服务就要问群众有何需求,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生产、生活情况,掌握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执行政策问计于民,听取群众意见,开展了评议、整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党支部在基层服务中发挥作用。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