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安徽·第19期】人才工作

【安徽·第19期】人才工作

2021-10-04| 来源:北辰遴选·方舟老师

一、热点链接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二、命题预测

1.2021年10月8日,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拟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安徽省贯彻落实意见。假如你是省委办公厅工作人员,请你为省委书记起草一篇在省委常委会会议上的讲话提纲(1000字以内)。

2.安徽省委组织部一行5组10人,拟于11月22日至26日赴淮北市考察调研人才工作。假如你是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现要与淮北市委组织部进行对接,请起草一篇调研函(400字),未尽要素可合理假设。

3.请结合给定材料,概括合肥市开展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300字以内)。

4.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假如你是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请你结合安徽实际,对我省如何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撰写一份工作方案要点,供领导参阅(600字)。

5.安徽省拟于近日开展“我为人才工作建言献策”活动,请结合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策论文,为做好全省人才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不超过1000字)。

三、理论原点

★人才会议

21世纪以来,人才工作会议共召开过3次,分别是在2003年、2010年和2021年。其中,2003年和2010年名称为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21年更名为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更加凸显了“党管人才”原则。

1.第一次全国人才会议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2000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

2003年12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阐述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

会议提出,党管人才原则是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保证,阐明了党管人才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工作要求和工作格局,强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会议通过的《决定》,科学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

《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才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决定》强调,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这次会议和通过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也标志着人才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有了新的战略定位,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密集的执政党,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会后,中央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在人才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工作协调等方面加强领导,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副省级城市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门设立专门人才工作机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2.第二次全国人才会议

201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深刻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大会的总结讲话深刻指出,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人才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紧围绕建设人才强国这个战略目标,努力使人才工作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深刻认识、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把握客观性,避免片面性,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坚持重在使用,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要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改进党管人才方法,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科学制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抓紧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这次会议对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我国今后10年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重大政策和重大举措。

作为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人才规划纲要》是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与科技、教育等发展规划并列的一个专门规划,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规划,是我国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路线图”。

《人才规划纲要》首次对“人才”作了科学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强调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强调要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规划纲要》对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提出了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明确要求推进实施10项重大人才政策,确定实施12项重大人才工程,这些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涉及人才开发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

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人才发展面临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次会议的召开和第一个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的颁布,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抢占人才发展先机成为各方面共识和自觉行动,标志着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跃升到新的层次,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开启了人才工作新的历史篇章。

2012年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对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完善党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加强党管人才保障措施等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定,党管人才迈进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中央人才会议(名称从全国人才会议改为中央人才会议,进一步凸显了“党管人才”原则)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在人才工作领域举行的最高规格会议。习**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也发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动员令。

其要点有:

(1)一个科学判断: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新的历史起点首先源于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讲话中,习**总书记讲的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是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的重大作用给予的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这四个方面。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新时代人才工作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正在转化为全球人才竞争的制度优势;二是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势正在转化为引领发展的创新优势;三是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红利正在转化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环境优势。

在此基础上习**总书记作出了“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判断。

这个起点,一是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二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三是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八个坚持”

“八个坚持”为: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八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

“八个坚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关于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体系,这八个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本质特征、逻辑关系和实践作用。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明了五个理论层面的逻辑关系:一是人才资源与执政党科学执政的关系;二是人才资源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三是人才资源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四是人才资源与治理能力的关系;五是人才资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的重大创新。

“八个坚持”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其中最为核心就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最为关键的价值理念。只有不折不扣地遵循这八个坚持,才能够把握好未来人才工作的方向。习**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这说明人才工作需要知行合一,贵在实践创新。

(3)“三个台阶”

习**总书记提出了2025、2030、2035年的三步走战略,就是要求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三步走就是循序渐进迈上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是通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实现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加大投入是大国科技研发竞争的重要指标,从各国来看,近年来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R&D投入强度普遍有所增长,我国连续五年R&D投入增长在两位数以上,位居世界第12位。相比美国、日本、德国3%以上的高投入水平,我国2020年的研发投入2.4%,经费总量约为美国的54%,仍在追赶之中,世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与R&D投入强度直接相关。同时还有自主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问题,这是我们的短板,因此,第一步是要补短板的举措。

第二个台阶就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人才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较量,我国的人才制度体系有社会主义制度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但是也有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需要把我们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的制度优势,才能够符合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要求。

第三个台阶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有了自立自强的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才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这就是习**总书记从赢得投入优势、到构建制度优势、再到形成比较优势的三级跳过程的建成人才强国战略谋划。

(4)“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全面部署人才高地和集聚平台建设。首先是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使其率先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其次是在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使其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第二梯队;再次是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使其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二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根据当前突出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许多破解良方。如改革既要向用人主体授好权,又要用人主体履好责;既要能为人才松绑,为科学家赋权,又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既要改革科研经费管理,让人才静心做学问,又要优化整合人才计划,防止政绩工程、形式主义;既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又务必是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改革的要求有破有立,目标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对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尤其是人才自主培养方面进行部署。目前我国在航天等一些领域已经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但这样的领域还不多。针对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状况,根据高水平科学自立自强的角度,部署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如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等。

(5)“四个面向”

“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6)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的四支队伍

“四支队伍”: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队伍

(7)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会议前夕,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改为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意义重大。一是加强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有利于改变目前的集中不够、决策分散、执行不力的部门分割状态;也有利于统筹解决区域和地方人才工作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有利于加强对国家人才安全工作和防范风险的治理工作。二是加强人才发展的法治建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依法治理。研究制定党的人才工作条例,出台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有利于推进人才工作的法治化,提升人才发展的现代治理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有利于形成矩阵式的责任共同体。进一步明确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明确责任具体抓,组织人事部门切实履行抓战略、抓政策、抓项目、抓协调、抓保障、抓服务、抓安全的职责。各有关部门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落实、重要工作推进、重点人才服务的职责。强调了各地区和各人才工作主管部门以及人才集中的单位要设立人才工作机构,配强人才工作力量,把思想解放、业务精通、求贤若渴、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充实到人才工作队伍中来的要求。

★人才强国

1.基本定义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和国家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2.科学内涵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3.工作重点

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存在问题

1.观念问题

做好人才工作,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要认识到人才有优点,也有缺点,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材不可大用,大材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人才观,才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2.理论问题

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逐渐掀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与此相伴随,人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

3.开发问题

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人才队伍。但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4.流失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中国必须尽快扭转被动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为此,要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使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5.结构问题

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

(1)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

(4)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

(5)地区分布不合理: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较低,而东部地区比较高,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

6.体制问题

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近些年,中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对策措施

1.要进行战略布局。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2.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3.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4.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5.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6.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7.各级党委(党组)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要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级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四、地方实践

★领导要求

1.2021年10月8日上午,省委书记郑栅洁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大健康研究院调研人才工作,并出席大健康研究院挂牌仪式。他强调,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人才工作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工作,要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才为本,精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创造最优人才生态环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2.2021年10月20日上午,省长王清宪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57次常务会议,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10月8日省委常委会会议有关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王清宪指出,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按照省委部署,扎实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把安徽建设成为人才高地。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尊重企业用人、育人、养人、留人的主体地位,坚持用市场标准衡量人才,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意创新创造活力。要加快建设“创业安徽”,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营造让人才感到舒心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感召天下英才在安徽集聚,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通过深化改革,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扎实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服务发展大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目标任务,聚焦“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科学谋划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度融合。

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健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体现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区域、领域和行业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改革针对性、精准性。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防止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管理科研教学机构学术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 ——扩大人才开放。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省内外人才资源,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改革重点

1.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1)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完善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权力事项和收费事项。对保留、取消、下放、转移的人才管理服务权力事项,完善监管细则,确保运行规范。

(2)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在本科高校、公立医院探索建立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编制周转池制度。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及省属公共卫生机构设立特设岗位,自主引进一批掌握国内外领先技术和教学科研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支持建立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

(3)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人才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开展人才专项调查和人才综合信息分析,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扩大社会组织人才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人才诚信体系,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4)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化建设。抓好国家人才工作条例贯彻。严格执行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的法律法规。清理不合时宜的人才管理政策法规。研究制定促进人才开发及人力资源市场、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深化合芜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政策叠加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高端人才与“双创”有机结合,推进人才引进培养、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投融资、产业扶持等政策先行先试,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努力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充分发挥对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合芜蚌引智试验区建设,积极实施国际化人才引育行动计划。加大对试验区企事业单位引进外籍科技人才扶持力度,引进人才年薪达50—150万元,并在我省缴纳个人所得税、工作半年以上、经推荐和公示无异议的,省、市每年分别按其年薪的一定比例奖励用人单位,用于科技研发,奖励资金省、市按3∶7比例承担。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

2.坚持发展需求导向,大力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6)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论证程序,健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机制,加快高校分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推动有条件的高校深度转型。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建立健全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机制。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7)改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更大力度实施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和科技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按照精简、合并、取消、下放要求,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8)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培养基础学科科研和教学人才,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围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模式国际化、运行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衔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

(9)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简化资金调剂程序,提高项目承担单位资金使用自主权。高校、科研院所财政经费与非财政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实施分类管理。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审计方式。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探索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后期资助和事后奖励制。

(10)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拓宽培养渠道。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突出抓好诚信经营、战略思维、资本运作、风险决策、国际视野、驾驭全局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创新型企业家。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企业家境外培训。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开展选聘和管理试点工作,畅通各类企业人才流动渠道。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贯彻实施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鼓励国有出资股权基金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允许管理团队参股和项目团队跟投。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长期激励措施。

(11)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建设技工大省,大力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强化政府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多元办学、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行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特级技师制度,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完善薪酬体制,具备条件的企业可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推动形成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皖工徽匠”的机制。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12)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充分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作用,开展应用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青年英才培育项目,改革博士后制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拓宽视野,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皖从事博士后研究。

3.根据人才不同类别,积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13)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办法。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应用型人才评价应根据职业特点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不将论文等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高校教师、自然科研、社会工作等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

(14)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逐步完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注重引入省外同行评价。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优化入库专家结构。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15)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贯彻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意见,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省属医疗卫生机构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接认定办法。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制度。建立特级技师制度。研究制定引进海外人才职称认定办法。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探索建立技能人才类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省级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机制。

4.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16)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完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支持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配置中心。

(17)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健全公开遴选工作机制,注意保持基层公务员队伍相对稳定。探索开展省以下机关面向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公务员工作,畅通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渠道。贯彻落实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注重人选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综合考核。

(18)促进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完善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措施,提高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重点人才工程项目适当向艰苦地区倾斜。对基层特别是艰苦乡镇采取放宽学历和工作经历、降低开考比例、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面向本地户籍人员招考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安徽产业发展基金对人才开发的支持,完善对口支持皖北地区和山区、老区、库区人才开发机制。

5.着眼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19)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贯彻国家关于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保护办法。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将专利行政执法权下移到县。统筹科技资金,对专利权人维权诉讼费,省、市或县(市、区)按比例给予资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监管体系建设,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情况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相关信息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和评议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20)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将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不低于70%。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贯彻实施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鼓励国有企业探索建立市场化人才薪酬制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的个人奖励,依法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可按规定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担任领导职务科技人才获得现金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定期开展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等人才奖项评选表彰活动。

(21)鼓励和大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经所在单位同意,符合国家安全相关规定的科技人员可离岗在皖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重视吸收民营企业育才引才用才经验做法。

(22)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鼓励各地在创新资源密集区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开发园区周边,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互联网+”专业孵化平台,加快建成覆盖全省、开放高效、充满活力的众创服务平台。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高起点建设一批基于产业、生态、人文优势的特色小镇,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

6.打造区域竞争优势,完善引才用才机制

(23)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支持各地各部门和用人单位设立引才项目,加强动态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引进。加大柔性引才工作力度,采取顾问指导、短期兼职、技术联姻等方式,集聚各类优秀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不拘一格汇聚海外人才资源。发挥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安徽市场和徽商大会作用,加大海外人才招聘工作力度。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省海外引智工作站建设。

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研究制定外国人在皖工作管理服务办法。对外国人才来华、居留,简化程序,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出入境提供便利。整合人才引进管理服务资源,优化机构与职能配置。

(24)加强引才用才平台载体建设。紧紧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一流的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一流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加强与驻皖中直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全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学科,支持建设各类研发平台,搭建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载体。对于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孵化器,经考核优秀的,省、市、县(市、区)给予经费补助。鼓励支持人才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全方位提升我省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25)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主体作用。加大在皖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平台资助奖补工作力度,对经国家或省有关部门认定的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政府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的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产学研平台,根据引才的质量和数量予以资助,对引才工作成效显著、引进人才作用明显、科研成果及转化效益突出的平台进行奖补。

7.加强对人才工作领导,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

(26)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健全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理顺党委和政府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

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纳入全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

(27)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区域、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坚持人才发展与实施全省发展战略、调整产业布局同步谋划、同步推进。贯彻“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等人才支持措施。围绕实施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地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国防事业,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军地人才、技术、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建立军地高校院所相互合作的教学科研资源相互开放机制。探索军地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双向流动的办法。支持在皖军事单位和军工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

(28)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不断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实施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时,统筹安排人才开发培养经费,整合各类人才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对牵动性大、带动性强的重点人才工程保障力度。调整和规范人才工程项目财政性支出,强化经费预算管理,完善人才项目评价体系,注重项目产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人才与资本、技术对接合作模式。研究制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的政策措施。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落实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符合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29)加强对人才的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人才作用。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人才机制。加强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国情省情研修,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建立健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疗保健制度。建设安徽省高层次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开展人才政策发布、一站式服务、人才项目供需对接、重点人才工程申报评审和人才信息数据采集等工作。加强优秀人才和工作典型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鼓励支持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创造性地抓好落实。省直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分解工作任务,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良好氛围。

★对策措施

1.要强化改革引领、形成人才制度优势,在人才使用上放权、在人才管理上放活、在人才评价上放开,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2.要强化竞争意识、建设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用重大战略吸引人才、用重大平台和优质产业集聚人才、用企业力量汇聚人才,大力引育战略科学家等高精尖人才、集聚青年人才、汇聚技能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人才发展新路子。

3.要强化精准服务、营造最优人才生态,虚心听取人才、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意见建议,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加大人才投入保障,促进人才交流交往,完善生活配套机制,切实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人才,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帮助更多科技人才转变为企业家。

4.要强化政治责任、凝聚人才工作合力,各级党委(党组)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作为“栽树工程”摆在突出位置;组织部门要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抓好职责范围的各项工作,做到管行业也要管人才、抓项目更要抓人才,形成清单化闭环式落实机制,确保有部署就有行动、就见实效。

五、素材积累

★名言金句

1.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2.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

3.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4.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5.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6.要坚持人才为本,精准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创造最优人才生态环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7.把没想到的做到位,把有缺位的做完美,让大家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8.要强化改革引领、形成人才制度优势,在人才使用上放权、在人才管理上放活、在人才评价上放开,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9.要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加大人才投入保障,促进人才交流交往,完善生活配套机制,切实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人才。

10.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作为“栽树工程”摆在突出位置。

11.管行业也要管人才、抓项目更要抓人才。

★大作文框架

框架1

安徽“政聘企培”模式重塑招才引智比较优势

靶向施策,众志成城,构筑集聚强磁场。

双招双选,引才聚才,前置招引服务线。

多重保障,拴心留人,打造关爱全过程。

框架2

聚力人才招引一体化 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学研主攻方向,做好“引”的文章。

对标沪苏浙经验做法,学习“优”的政策。

立足安徽特色和优势,搭建“强”的平台。

框架3

实施“新蓝领计划”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江淮技工培养力度,职业教育培育一批。

精准把脉社会劳动需求,技能培训发展一批。

畅通全国校企合作渠道,加强扶持引进一批。

优化引才聚才留才环境,提升待遇留住一批。

框架4

抓好政策落实落地  实施黄山人才强市战略

落实黄山人才激励十条措施,健全政策机制引人才。

落实千名人才汇聚黄山工程,搭建载体平台引人才。

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优化服务环境引人才。

框架5

加快推进长三角人才互通互融

编制一体化人才规划,推动多地协同发展。

依托一体化园区设计,聚焦平台共建共享。

建立一体化互通渠道,完善人才交流机制。

框架6

多措并举打造乡土人才“满园春色”

盘活存量“寻”,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

提升质量“育”,让乡土人才“含苞待放”。

激发能量“用”,让乡土人才“花开满园”。

提升待遇“留”,让乡土人才“叶落归根”。

框架7

聚焦江淮人才振兴 赋能安徽乡村振兴

强化招引,促进人才奔赴乡村基层。

注重培训,加强乡土人才综合素质。

精准选派,推动人才服务乡村发展。

搭建平台,提升人才加速乡村振兴。

★讲话稿框架

框架1

在全省高层次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1年X月X日)

XXX

要强化改革引领,形成人才政策制度优势。

要强化竞争意识,建设战略科技人才力量。

要强化精准服务、营造最好最优人才生态。

要强化政治责任、凝聚安徽人才工作合力。

框架2

要抓好综合施策 做好池州人才发展

一是要坚持党管人才,构筑人才发展“新格局”。

二是要注重政策引领,厚培人才发展“营养土”。

三是要实施重点工程,打造人才发展“加速器”。

四是要搭建优质平台,形成人才发展“强磁场”。

五是要强化经费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圈”。

框架3

在淮北市专技人才工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X月X日)

XXX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

一是要破除落后消极的思想。

二是要破除“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思想。

三是要破除“安于现状、路径依赖”的思想。

二要进一步拓展渠道、广纳英才。

一是在“引哪些才”上,要围绕新动能培育。

二是在“怎样引才”上,要多管齐下引才聚才。

三是在“谁来引才”上,要坚持调动全社会引才活力。

三要进一步搭建平台、筑巢引才。

一是要把握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要求、发展定位。

二是要充分科学谋划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径,

三是要抓紧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要进一步落实政策、拴心留才。

一是要科学制定人才政策。

二是要加快人才服务流程再造。

三是要最大限度下放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

五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合力兴才。


六、范文赏析

★大作文

范文1

实施合肥“人才强市”战略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合肥只有通过坚持“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创优政策、创建平台、创新环境,确保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合理运用“人才政策20条”和“人才创新创业8条”,才能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加强政策支持,培育本土英才。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要不断鼓励科研人员继续攻坚克难出成果,激励科研院所继续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合肥科技创新水平。要坚持高起点、高站位,全力服务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建设,为中央及省属驻肥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政策配套奖励,形成极具竞争力的政策叠加效应。 要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条主线,围绕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开展人才调查,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指引和参考。开展重点产业企业引进人才奖补,在现有“人才政策20条”和“人才创新创业8条”基础上,研究出台“重点产业人才7条”等,围绕引才引智、稳岗安居等方面制定一系列高含金量举措。

开辟创新方式,培养专业人才。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引进专业人才到合肥挂职工作,不断推动合肥创新驱动,提升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念活“人才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面向高校院所、驻肥单位“张榜纳贤”,启动从在肥高校院所、驻肥单位引进专业人才挂职工作,拓宽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渠道,让人才发挥专业优势,为健康合肥、美丽合肥、生态合肥、科技合肥贡献力量。要积极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对标江浙沪,融入长三角,组织选派了优秀年轻干部前往沪苏浙地区跟班学习,有效拓宽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渠道,提升事业格局。

主动拓宽渠道,广揽天下贤才。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要贯彻落实市委关于青年人才招引工作部署,网上网下“走南闯北”去高校招人,进一步打响“智汇合肥”品牌,为企业人才引进搭建良好平台。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搭建供需对接、靶向引才、联合培养新路径,拓宽招才渠道,广揽天下各路英才。要注重职业能力培训,在努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不断加大职业能力培训力度,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只要合肥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人才生态创优、人才引进倍增、人才平台创新”三项行动,以真情实感、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就一定能让“养人合肥”“创新高地”成为各方英才追梦之处、筑梦之地、圆梦之城。


范文2

厚植芜湖沃土 广纳八方英才

2021年,芜湖启动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擘画了新蓝图。根据“紫云英人才计划”,芜湖将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具有芜湖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只要能厚植芜湖沃土,取天下英才为所用,就一定能够把芜湖建设成为区域人才集聚地,为奋力打造“四个名城”、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人才支撑。

要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行动。要加快速度。在“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集聚行动、青年英才倍增行动、芜湖籍人才“凤还巢”行动、海外人才支持行动、柔性引进人才汇智行动等五大人才引进行动,广纳天下英才。要简化程序。围绕支柱和战新产业推动产才融合发展“一事一议”,对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开绿灯,走捷径。要多元发展。每年评选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对企业、事业单位引进C层次及以上层次人才,给予政策、资金和生活方面支持。要广纳人才。对外地来芜参加统一招聘面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含海外留学)应届毕业生,给予一次性面试补贴。要鼓励回乡。为鼓励芜湖籍人才“凤还巢”,强化在外商会、校友会等作用,定期开展“百名企业家芜湖行”、“百名教授、博士芜湖行”等联络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吸引在外人才回芜创新创业。要聚焦海外,树立“海聚英才”引才品牌,加强海外人才联系,成立芜湖欧美同学会,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定期举办“双招双引”国(境)外优秀人才日活动,加大留学人才回国和外国优秀人才来芜创新创业扶持力度。

要推进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育工程。在按动人才引进“快进键”的同时,通过“五大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本土创新创业人才。要加速“鸠兹英才”培育工程。加大“鸠兹英才”品牌建设力度,推进“行知计划”“华佗计划”落实,培养一批名师名医;在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宣传文化等各领域每年选拔优秀本土人才,对入选人才申报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要开展优秀人才支撑工程。鼓励县市区、开发区对在芜缴纳个税的重点产业企业高层次人才,按实缴个税地方留成部分发放岗位补贴。要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注重加强领军型企业家和成长型企业家培育,健全不同类型企业家培养体系,全面拓展提升企业家和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行青年企业家导师制度,选择知名企业家担任导师,对青年企业家提供指导、咨询和建议。要组织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培育村级基层组织“领头雁”、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服务乡村的专业能手、双创带动的乡村创客、乡村治理的能人乡贤等五类人才为重点,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治理的乡村人才队伍。畅通各类人才、智力、技术等下乡通道,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建设首席专家工作室,吸引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打造更加完善化的服务保障体系。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大力引才、育才的同时,留住人才是赢得人才集聚先机的关键。要在引才、育才的同时,打造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努力为人才提供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全方位保障,让愿意来芜干事创业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建设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行一站式专窗服务,优化“芜湖人才绿卡”“芜湖人才服务卡”服务事项,对人才进行分层分类服务支持。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芜湖要按照“紫云英人才计划”列出的任务书、线路图,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激活高质量发展“第一资源”,把芜湖建设成为人才集聚新高地。


范文3

推进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是关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2021年10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为安徽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队伍支撑。

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长期以来,安徽农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乡土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后疫情时代来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在江淮大地更加凸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制度。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全面推进安徽乡村振兴是鸿篇巨制,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更需要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建设。要健全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机制,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乡村人才工作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同时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各类人才投身安徽乡村基层,尤其是皖北地区、大别山地区的乡村振兴建设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如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数量、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还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既要培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需要发现、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在乡村人才培养上,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实践迫切需要,突出重点,对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进行针对性部署,尽快满足需要。

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合力。乡村人才培养的主体多元,涉及面广。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着力推动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工作合力。首先需要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引导综合性高校增设涉农学科专业,加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村“两后生”进行技能培训。还需要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养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发挥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分类分级开展“三农”干部培训,将教育资源延伸覆盖至村和社区。同时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推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支持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引导农业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

乡村人才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认真落实《意见》,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选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为加快建设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全面推进安徽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使江淮大地广袤乡村充满勃勃生机,迎来更有希望的发展前景。

★经验材料

“七大计划”推进亳州人才工作发展

为推进“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区域产业升级,近年来,亳州市创新实施“七大工程计划”,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政策措施,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化的人才支撑。

一是实施亳州市产业创新团队和皖北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遴选在本省或本市同行业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且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本地企业研发队伍,由“创新团队带头人”和“带头人助理”组成产业创新团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市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二是实施“首席专家工作室”建设计划。依托市大中型企业、医院、农业技术等部门,选择具有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资格人才为带头人和青年技术骨干组成“首席专家工作室”,做好年轻人才传帮带工作。

三是实施“515”人才示范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在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园区以及其他综合性专业性经济区域,创建10个左右人才集聚示范区。在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基地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实体,创建50个左右人才创业示范点。通过目标引领、创新推动、政策保障,着力培养、集聚一大批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四是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行动计划。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深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合作申报新项目,取得创新成果。

五是实施人才扶贫“1+5”行动计划。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项目+专家”形式开展人才服务基层活动。每年组织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术指导、示范教学、联合会诊等形式,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服务活动。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推动人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六是实施药都“双创”英才计划。围绕省、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决策部署,依托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激活存量与引进增量相结合方式,培养支持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七是实施乡村产业创新团队“1831”支持计划。按照“项目+人才”模式,依托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技术项目,通过柔性方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技术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帮助乡村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人才是振兴之基。亳州市深入开展“七大计划”,加快实施“六一战略”,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稳固,为确保工作在皖北走前列、全省站前排、全国有影响奠定了坚实的队伍基础。


★公文写作: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我省乡村人才振兴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五类人才”,大力开展农业农村领域招才引智,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建设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安徽样板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到2025年,全省基本构建起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基本建立起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

二、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

(一)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建立训育结合工作机制,支持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适度开发线上课程,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到2025年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4000名、高素质农民15万人。

(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实施青年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培训计划,分级建立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分期分批开展培训。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农民合作社聘请农业经理人。加快培育林业职业经理人。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参加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推广金寨县“培养能人、培育产业”试点经验,到2025年,我省每个行政村至少培育1名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

三、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

(三)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在“创业江淮•未来新徽商”特训营中开设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班,实施乡村创客培育工程,探索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稳妥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农村创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省级“筑梦”创业导师团,升级省创业服务云平台。到2025年,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120个,培育乡村创客5000名、创业创新带头人1.5万名以上。深入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省市县三级分别重点培育500名、5000名、50000名左右乡村企业家人才。

(四)培育农村电商人才。持续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开展电商专家下乡活动。加强美工、产品设计、宣传营销等实操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定岗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培训。将农村电商纳入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并按规定给予补贴。

(五)培育乡村工匠。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传承发展传统技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挖掘具有安徽特色的传统技艺,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教育。在传统技艺人才聚集地设立工作站,开展研习培训、示范引导、品牌培育。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

(六)打造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实施劳务输出品牌计划,支持各地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医院看护、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实施皖厨培育工程,到2025年,培训安徽名特小吃皖厨不少于5万人次。

四、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

(七)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深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挖潜调剂出来的各类事业编制资源优先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寄宿制、承担较多教学点管理任务等的乡村学校,按一定比例核增编制。继续实施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和全员培训,重点加强乡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乡村连续任教满30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可不占岗位结构比例评聘相应教师职务。高校应届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八)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实行“县级统筹、乡镇所有、县管乡用”的编制管理新模式,打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共体”。推进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学历、年龄等招聘条件,对急需紧缺卫生健康专业人才可以采取面试、直接考察等方式公开招聘。“县招乡聘村用”村医作为乡镇卫生院编外聘用职工管理,按规定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对应聘到乡村工作的应届高校医学毕业生,服务满一定期限,享受大学期间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鼓励各地在乡镇卫生院招聘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在村卫生室工作满六年的执业(助理)医师。乡镇卫生院应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深入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徽乡名医”,开展“千医下乡”“万医轮训”。支持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开办乡村诊所、医生工作室。完善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落实职称晋升和倾斜政策。按照政策合理核定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对“徽乡名医”和基层卫生骨干人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予以倾斜。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逐步提高收入待遇,做好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引导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

(九)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下乡服务,重点向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和皖北地区倾斜。落实基层文化服务岗位人员编制和经费,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县招乡用、派出制、县乡双重考核等形式,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乡村文化带头人、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阅读推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定期开展乡村体育指导志愿服务。

(十)加强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设计下乡,探索建立本地区设计人员驻县市、驻乡镇和驻村的服务模式。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人才互通共享。实施乡村本土建设人才培育工程,将乡村建设工匠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加快培育修路工、水利员、改厕专家、农村住房建设辅导员等专业人员,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及农村住房建设管护水平。

五、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

(十一)加强乡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注重选配熟悉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基层治理等工作的干部。健全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注意选调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县级以上机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作为乡镇领导班子人选。实行乡镇编制专编专用,明确乡镇新录用公务员在乡镇最低服务年限,规范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确保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落实艰苦边远地区乡镇公务员考录政策,适当降低门槛和开考比例,县乡两级可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具有本地户籍或在本地长期生活工作的人员招考。对急需紧缺专业职位的开考比例根据有关规定适当放宽。

(十二)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里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对本村暂时没有党组织书记合适人选的,可从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中选派,也可探索跨村任职。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和村“两委”成员资格联审机制。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力度。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录乡镇(街道)公务员可适当放宽报考条件。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任村“两委”班子成员满5年,考核优秀的,可报考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职位。县级党委每年至少对村党组织书记培训1次。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十三)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乡村振兴需求开设涉农专业,支持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就地就近接受职业高等教育,培养一批在乡大学生、乡村治理人才。进一步加强选调生到村任职履责管理工作,落实选调生一般应占本年度公务员考录计划10%左右的规模要求。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

(十四)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大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类社会组织,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省所有乡镇(街道)都有社会工作站,所有行政村(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持续实施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加强乡村儿童关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奖补、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入乡人员参与社区服务。

(十五)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依法依规划分农村经营管理的行政职责和事业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体系。采取招录、调剂、聘用等方式,通过安排专兼职人员等途径,充实农村经营管理队伍,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加强法律、经济、财务等业务培训,力争3年内轮训一遍。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人才队伍建设。将农村合作组织管理专业纳入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范围。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职业经理人制度。

(十六)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定执法人员职称评定政策,落实工资待遇和职业保障政策,培养通专结合、一专多能执法人才。充实乡镇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加强乡村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参与乡村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落实我省《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指南》,组织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

六、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十七)培养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鼓励农业农村领域科技人才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人才专项,省重点人才计划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拓展,组织实施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培养。支持高科技领军人才按照有关政策在国家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落户。

(十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建好用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平台。加强农业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实施一批农业农村领域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落实国家关于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分享股权期权、领办创办企业、成果权益分配等激励政策。

(十九)培养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持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深化农技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向服务基层一线人才倾斜,畅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渠道。完善以工作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实施农业科技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鼓励各地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发放补贴。开展“寻找最美农技员”活动。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市县开展校(院)地合作,推广“一站一盟一中心”等模式。

(二十)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每年选认一批省级科技特派员,逐步实现结对服务乡镇全覆盖。落实科技特派员兼职取酬、离岗创业等相关激励政策,鼓励科技特派员在符合有关规定前提下,以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利益共同体,支持其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

七、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十一)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支持高校围绕乡村振兴需求,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新型涉农专业,增设与现代农业有关课程。支持建设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加大涉农专业招生支持力度。加强农林高校网络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打造实用精品培训课程体系。

(二十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创建安徽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强涉农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优先支持高水平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一批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和实习实训基地,打造若干所品牌农业职业院校,形成若干个区域性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支持职业院校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村“两后生”实施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留守妇女等报考高职院校,可适当降低文化素质测试录取分数线。

(二十三)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养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每年对300名左右乡镇(街道)党政正职、400名左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示范培训。各市、县(市、区)每年对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基层团组织书记等乡村干部队伍开展分期分批培训,做到全覆盖。加强安徽干部网络学院及其分中心建设,建好用好在线学习精品课程库和知识库,充分发挥安徽先锋系列平台作用,加强优质党员教育资源供给,推动网络培训资源向农村基层拓展延伸。

(二十四)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支持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加强对本土人才培养。建立农民学分银行,推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按规定列入各级预算,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二十五)支持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引导农业企业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林长科技示范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建设实训基地,推动和培训农民应用新技术。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支持农业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八、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

(二十六)健全农村工作干部培养锻炼使用制度。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完善县级以上机关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培养锻炼机制,统筹选派县级以上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乡镇任职、挂职,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选优配强涉农部门领导班子和市县分管乡村振兴的领导干部,注重提拔使用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的农村工作干部。

(二十七)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制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涉农专业或开设特色工艺班,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用工企业精准对接,定向培养乡村人才。支持省直有关部门、各地政府、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合作,按规定为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

(二十八)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创业。鼓励各地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支持引导退休专家和干部服务乡村振兴。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要求。落实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制度。执业医师晋升为副高级技术职称的,应当有累计1年以上在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经历。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活动,在基层时间累计超过半年的视为基层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重要参考。对县乡事业单位专业性强的岗位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方式,合理确定薪酬待遇。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其子女可在就业创业地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为返乡入乡人员妥善办理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做好对返乡入乡人员的社会保障。

(二十九)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适当放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对人才较为集中的农林水及医疗卫生系统,实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新录用到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执行高定工资政策。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比照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工资水平确定报酬。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在待遇职称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在我省脱贫地区开展人才“组团式”帮扶。

(三十)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积极开展统筹使用基层各类编制资源试点,鼓励市县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事业编制,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广城乡学校共同体、乡村中心校模式,落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强县域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和管理,落实“两个允许”,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实行村医“县招乡聘村用”。

(三十一)完善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技能评价。探索“以赛代评”“以项目代评”,符合条件可直接认定相应技能等级。按照有关规定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破格评定相应技能等级。

(三十二)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探索推行技术标准、专题报合、发展规划、技术方案、试验报告等视同发袁论文的评审方式。对乡村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可以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常设岗位总量、职称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相关规定的进入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三十三)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完善乡村人才认定标准,做好乡村人才分类统计,加强乡村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乡村人才管理网络。加强人才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发展乡村人才服务业,引导市场主体为乡村人才提供中介、信息等服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乡村人才振兴专项小组,建立落实台账,压实工作责任,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安徽省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规划(2021—2025年)。强化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保障,搭建引才聚才平台,完善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每年选树一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乡村人才振兴良好环境。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