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遴选网 > 省市遴选 > 热点精讲 > 【安徽·第41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安徽·第41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2022-09-07| 来源:北辰遴选·景明老师

一、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批政策举措,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当前,各地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不断涌现,形成“一地创新、各地复用”的放大效应,厚植吸引市场主体投资发展的“沃土”。

2022年8月2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紧接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省长王清宪在讲话中强调,在当前稳经济最吃紧的关头,要把创优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摆在更突出位置,深入落实省委“一改两为”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解决当前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巩固扩大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二、深度解读

★国务院召开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1.会议概况

2022年8月29日,国务院召开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

2.主要成绩

李**说,今年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复杂严峻环境中推动稳定发展:

一方面运用适度规模财政货币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两者相辅相成,是应对冲击、推动经济持续前行的重要举措。

坚持以“放管服”改革破发展难题、优营商环境,用“放管服”改革办法提升宏观政策效能,通过退税减税降费直达机制帮扶各类市场主体。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土壤”,创新实施宏观政策是“浇水施肥”,两者结合产生倍增效应,经济顶住下行压力、运行在合理区间,又没有搞大水漫灌,保持了物价平稳。

李**说,“放管服”改革实际是放开搞活、促进公平竞争,给群众经商办企业更多自由和便利。“放管服”改革重在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既符合目标又好于预期的是目前市场主体1.6亿多户、比十年前增加近2倍,其中个体工商户1亿多户。

⑴众多大中小市场主体融通发展,支撑了经济总量翻番、财政收入增加近一倍,承载了就业创业基本盘。

⑵退税减税降费也涵养了税源,新办市场主体近些年累计缴税远高于同期减税。政府刀刃向内删繁除弊,重点放开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守住安全底线。

⑶简政不减责,加强和创新监管,反对垄断,维护公平竞争。

⑷建设法治政府,政府的权力边界就是法律法规,维护市场主体和群众合法权益,保护合法产权。

⑸优化和再造政务服务,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不求人少跑腿。

⑹“放管服”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下步打算

李**说,二季度经济受到超预期因素影响,当前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任务繁重。

⑴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针对新挑战果断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及时快速、有力有效。

⑵同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要把这些政策落到位,不懈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李**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1.会议主要任务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总结过去一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工作,部署下一阶段持续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点任务。

2.主要成效

2020年,面对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紧扣市场主体急需,创新实施宏观政策,并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相结合,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有力促进了经济较快恢复发展。

⑴在创新实施宏观政策中运用“放管服”改革思路和办法,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冲击量大面广的市场主体,对就业和基本民生带来严重影响。我们在“六稳”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将保市场主体作为重中之重,以此来保就业保民生。财政、货币、就业政策都围绕市场主体,把宏观政策与微观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直接管用、精准高效,从根上“浇水施肥”。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6万亿元,同时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企业普遍反映,减税降费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措施,为渡过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还创新建立了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资金“一竿子插到底”,大幅减少了中间环节,省级财政在中央新增财力上只当“过路财神”、在地方财力上不做“甩手掌柜”,共同快速为市县基层利企惠民补充财力。以往中央财政资金层层分解下达到基层平均用时超过120天,去年最快的只有7天,政策的好处以最快速度惠抵市场主体。为管好用好直达资金,我们强化全链条监控,防范资金套取骗取、挤占挪用等问题。从审计结果看,直达资金使用情况是好的。我们还通过货币政策直达工具,精准快速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说,紧扣市场主体急需来纾困、建立直达机制和工具,是“放管服”改革在财政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发挥了宏观政策落实“加速器”和效果“倍增器”的作用。

⑵面向市场主体切身需求,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抓手。与财政、货币政策相比,“放管服”改革基本不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且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具有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政简易行,政繁难办。我们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压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压减办照、通关、办电、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时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政简易管,政繁易腐。我们坚持放管结合、并重,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等重点领域监管,坚决守住质量和安全底线;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新型监管,有力维护公平竞争。政简便民,政繁扰民。我们推动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这些改革抓住了关键点、打到了要害处,而且公开透明、简便易行,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效果不亚于财政货币政策投入的资金,可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软投入”。

⑶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有力保住和催生了大量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的有力支撑。在去年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虽然在一季度明显下滑,但全年仍达到2500多万户,呈逆势增长态势;今年前4个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新设市场主体近900万户。保住了市场主体,也就稳住了就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从最高时2月份的6.2%降到年末的5.2%。有就业就有收入,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新设市场主体迅速成为重要税收来源。2013年,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在当年纳税1600亿元;到去年,近几年累计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纳税达3.82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国税收收入的1/4,也超过去年的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面对多重严重冲击,上亿市场主体展现出强大韧性。实践证明,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3.面临形势

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预期上升。国内经济恢复还不均衡,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面临不少困难。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仅高校毕业生就达909万人。虽然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降到5.1%,但8个省份在6%以上。我们要继续围绕市场主体关切,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落实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和货币政策直达工具,同时深化“放管服”等重点改革,帮助市场主体进一步恢复元气、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鉴于经济增长在稳定恢复,今年我们不再实施部分阶段性应急政策,但没有急转弯,而是实施了新的结构性减税等冲抵政策,并加大了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普惠金融支持。总体看这些政策落实是好的,但也有企业反映,由于不知晓政策、申请手续比较繁杂等原因,没有享受到政策的好处。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政策宣介力度,优化政策落地机制,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努力使“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

4.对策措施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面临的制度性条件,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举。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整体推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⑴着力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力行简政之道,秉持公平公正监管,持续优化服务,进一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

①要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今年要着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抓紧编制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目前,部分领域的准入壁垒仍然不少,还有些市场主体因注销难该退而退不出。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着力推进照后减证并证,让市场主体尤其是制造业、一般服务业市场主体准入更便捷;加强部门衔接,扩大简易注销范围,使市场主体退出更顺畅,促进市场新陈代谢。要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精简整合审批流程,推行多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等做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行告知承诺制,让项目早落地、早投产。要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进一步降低就业创业门槛。

②要让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更活跃。着力完善政策、消除障碍、搭建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运用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研发创新。加大对“双创”的支持力度,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聚众智汇众力,提高创新效率。

③要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包括国企、民企、外企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国家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但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进行规范治理。垄断妨碍公平竞争、抑制创新与活力,与发展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有利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和发展空间。要清理纠正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等不公平做法。

④要创新和完善市场监管。我们一直强调,放权不是甩手不管,减权并没有减监管的责任,要坚持把“放”和“管”统一起来,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这些年“放管服”改革,“放”的主要是不涉及安全的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对涉及安全生产、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等领域和事项,我们一直是慎之又慎,强调要实行全覆盖严格监管,不能有任何松懈。下一步要继续切实把好每一道关口,确保质量和安全。要健全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互联网+监管”和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对一些领域的监管不到位,要明晰基本职责,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还要寓监管于服务之中,重视企业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支持,让市场主体安心发展、更好发展。

⑤要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优化。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已达4.9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超过1.2亿,要继续推进省内通办、跨省通办,满足几亿“移动人群”办事需求。要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用好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继续把企业和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政府的“心头大事”来办,今年要着力破解异地就医报销难、车检难、公证难等问题,实现企业常规信息“最多报一次”,分类完成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归并。总而言之,要用制度和技术的办法,让市场主体和群众依规办事不求人。

⑵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要坚持依法行政,以法治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

①要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良法方能善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全面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也即将出台,要扎扎实实落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做好营商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将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当前要重点抓好行政审批、行政收费、政务服务、数据安全共享等领域法规建设。

②要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全面保护各类产权,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着力解决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政府要带头守信践诺,各地区要梳理政府对企业依法依规作出的承诺事项,未如期履行的要限期解决,因政府失信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要依法赔偿,绝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③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法不规范不仅会打击市场信心,还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公平正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规范行政裁量权,纠正执法不严、简单粗暴、畸轻畸重等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要从源头上清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凡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设定的罚款事项,一律取消。

⑶着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这既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日益复杂国际形势的有效举措。虽然经济全球化短期遭遇逆流,但长远看仍是历史潮流,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随着“互联网+”深入发展,每个城市甚至每个社区、村庄都可能联通国际市场,关起门封闭运行是不行的,市场主体指望靠政府保护是没有前途的。要发扬中国人的奋斗精神,敢于在国际市场竞争打拼,把国内市场当国际市场来竞争。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塑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①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通行规则对接。对全球市场主体而言,哪里营商环境好,那里的市场就更具吸引力、在国际竞争中就更具优势。近年来,我们对标国际先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跃升。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们在一些领域的管理制度和规则还存在差距。我国已正式签署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要以此为契机,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方面实行更高标准规则。要更好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引领作用,在制度型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开放过程中,还要维护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②要进一步提升外资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和相关配套法规,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进入已经开放的领域,让我国长期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同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为高层次外国人才来华创业创新提供便利。

③要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环境。继续推动降低外贸企业营商成本,清理规范口岸收费,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国际物流畅通。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保险等支持,推动发展“海外仓”,加快相关标准与国际先进对标,助力企业更好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要强调,“放管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这次会议是我们连续九年第九次就推进“放管服”改革专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攻坚克难,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要强化改革担当,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勇于破除局部利益、部门利益,敢于“啃硬骨头”。要加强改革统筹谋划。“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放”、“管”、“服”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要放掉该放的,管好该管的,切实履行好政府服务职能,提升改革综合效能。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和督促,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对锐意改革的地区和单位表扬激励,对改革推进迟缓、政策不落实的及时督促整改;地方和基层要继续结合实际主动探索,自主地改,种好改革“试验田”。要规范营商环境评价,以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实际感受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力戒形式主义,防止增加地方和市场主体负担。


★安徽实践

1.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

2022年8月2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紧接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省长王清宪在讲话中强调,在当前稳经济最吃紧的关头,要把创优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摆在更突出位置,深入落实省委“一改两为”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解决当前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巩固扩大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⑴会议指出

要立足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在本质上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在持续简政放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放管结合,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实现监管的精准高效要靠法治化意识、专业化素质和智能化水平,要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加强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强化包容审慎监管和文明监管执法,让监管的过程成为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过程。

⑵会议要求

①要聚焦市场主体需求优化服务,全面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常态化开展“优环境、稳经济”等企业帮扶活动,实行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闭环办理,提高企业的有感度和满意度。

②要创新政府服务方式,积极探索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推进扁平化管理,压缩办事环节和时间,提升横向协同效率,最大程度利企惠民。

⑶会议强调

优环境要靠改作风,尤其要把开放创新改革作为更本质的作风,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解决好营商环境问题。

①要对照一流标准,创新工作思路,更多用市场化办法解决问题,把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的要求高效落到实处。

②要推进用工业互联网为企业赋能,强化商协会联系政府和市场的纽带作用,让市场主体动能强劲、活力充盈。

③要强化激励惩戒,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良好风尚,形成崇尚创业、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安徽营商环境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2.安徽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

为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好当前形势下保市场主体工作,2021年12月31日上午,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对省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部署的落实作出研究和安排。

王清宪指出,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因素增多,稳定经济增长的任务艰巨,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抓好营商环境的优化,增强市场预期、企业信心和发展活力。要加快推出保市场主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支持政策,统筹落实好减税降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科技创新、制造强省等方面政策,强化对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要发挥好“四送一服”平台作用,统筹整合各类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加强政策宣传解读,通过“免申即享”等方式,让各类市场主体及时享受优惠政策。要始终把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创优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顺应市场化改革方向和市场主体需求,进一步对标沪苏浙政务服务环境,加快政府工作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加快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3.安徽省“十四五”规划表述

第三十二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政府决策行为,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加快建立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协调体系、监督考评体系和保障体系,优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持续深化“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健全涉企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推动清单制度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登记设立等制度机制,强化公益属性、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提高治理效能。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进一步理清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

提高行政决策质量。落实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认真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把控政策方向,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加强对政策实施的跟踪监测,及时进行调整完善。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和群众在政策制定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强化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发展生态,建设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府。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安徽省实施办法。对标一流,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加强营商环境评价。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及时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下放事项,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持续推动“照后减证”。优化“四送一服”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

4.安徽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表述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开展营商环境问题大起底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营商环境对标沪苏浙,着力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试点,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港航、机场、煤电等资源整合,实施省属企业布局新兴产业行动,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提高到50%以上。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壮大通航产业。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组建数字江淮公司,设立省大数据交易服务机构,建设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实施上市公司倍增和基金规模倍增计划,开展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加强与京沪港深交易所合作,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0家。


三、实战应用

第一题

材料:窗口作为连接群众、直面群众的平台,是基层政府的“门面”和“口碑”。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基层审批服务机构的普及,窗口办理事项的增多,不少办事大厅、政务服务中心等常通过聘用临时工作人员的方式,缓解人员紧缺压力。这些“临时工”中,有的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有的抱着“反正是临时工,不开心就不干了”的心态,面对办事群众时缺乏耐心。同时,部分基层窗口在遇到问题时,“临时工”的身份也成了“背锅侠”“挡箭牌”。

家里有事、岳母病了……在中部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4个窗口只有一位“临时工”在上班,另外3名在编工作人员常常因非工作原因“缺席”。面对上百项基层业务,“临时工”俨然成了中心的办事主力。

记者走访中部多个省份的基层审批服务机构发现,部分窗口存在“有编制不干活,‘临时工’在一线”“临时工背锅侠”的乱象。此外,部分“临时工”存在待遇保障差、业务不熟练、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脏活累活全是你干,做得比别人多,扛的事情比别人大,拿的比别人少。”S市一名社区窗口工作者总结,整个社区几乎都是“临聘人员”,有编制的很少。遇上疫情防控、自然抢险等都要一起上,由于社区是前线,出问题也是第一责任,心理压力很大。

多个乡镇政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待遇常常得不到保障,甚至被要求“提前到岗,晚点下班”,发工资时心理落差很大,“月工资就1000多元,来回油钱不少,又没有晋升的空间,几度想提出离职”。

H省某市社保部门多名窗口办事员表示:“从事这项工作归属感不强,时常感到被左右拉扯。一方面办事群众不满意时,会说‘都是临时工,把你们领导喊出来’;另一方面领导告诉我们‘你们坐在这里就代表政府,应为群众把事情办好’。”

还有一部分临聘人员对待工作投入感少,甚至应付了事,引起办事群众不满。去年年初,某单位社保专干小黄前往人社部门办事,向窗口咨询详细业务流程时,窗口工作者含糊回应几句后,就不愿多说,摆摆手示意她赶紧走。她投诉该情况后,得到回应:窗口办事员是临聘人员。

记者发现,部分基层审批服务机构管理不够规范,工作纪律松弛。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多个办公电脑长期未使用,键盘堆积一层灰尘,办事人员只见照片不见人;上班时间,部分办公人员在办公区聚群跳舞。在另一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二楼竟藏有一台配套齐全的麻将机。

机关事业单位受编制所限,在需要更多人手办事时,聘用非编制员工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一些工作重复性较高的窗口单位尤为明显。

记者走访中发现,部分街道(乡镇)基层审批服务机构“临时工”职业技能水平不足,对本职工作业务不熟悉。还有部分“临时工”存在和办事群众交流靠“吼”、态度敷衍等问题。受访干部介绍,当前聘用机制复杂多元,“临时工”素质良莠不齐。

部分窗口的临聘人员需通过统一考试上岗,有的岗位还设有学历要求;部分岗位的“临时工”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劳务派遣,一经聘用几乎马上上岗,岗前培训不足,对政策和流程的了解比较片面且不成体系。

身份失衡也易引发心理“鸿沟”。一名街道行政服务中心的临聘人员告诉记者,工作缺乏认同感是大家的共同感受,由于临聘人员晋升空间非常狭窄,基本上抬头就是“天花板”,待遇也与编制人员相差甚远,自然心理落差较大。还有不少临聘人员反映,编制人员在工作上让他们干脏活累活,加上长期同工不同酬,影响自身工作积极性,和编制人员相处有心理隔阂。

受访基层干部职工认为,当前部分岗位编制设置不合理,事务繁琐的窗口单位存在编制不足、人手不够现象。同时,窗口办事流程信息化建设不足,如一些证明事项不能网上打印、全国信息不联网、跨区域办事不能实现自助等,也增加了窗口人员需求。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基层办事窗口乱象产生的原因。要求:全面、准确、凝练。字数不限,5分。

【参考作答】

1.岗位规划不合理。窗口单位任务重却岗位编制有限,不得不聘用临时工;聘用机制复杂多元、标准不一、临时工素质良莠不齐,难以保障办事质量。2.教育培训不及时。民本意识教育不足,临时工工作方法粗暴、态度敷衍懈怠、缺乏耐心,引起办事群众不满;岗前培训不足,临时工对政策和流程掌握不够、业务不熟,职业技能水平低。3.监督问责不严格。日常纪律监督缺位,对在编人员管理松散,导致在编不在岗、集聚跳舞娱乐等工作纪律涣散现象发生;问责时利用临时工“顶包”。4.激励措施不到位。临时工待遇保障差,要求多、问责多、工资少,与在编人员同工不同酬、晋升空间狭窄,缺乏归属感,导致临时工积极性不高、产生心理隔阂。5.技术保障不全面。窗口办事流程信息化建设不足,未实现“一事联办”“跨网通办”等自主办理功能,人员需求增加。(340字)

2.结合材料,请你就如何治理基层办事窗口乱象提出对策建议。要求:分析全面、对策可行。字数不限,5分。

【参考作答】

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1.科学统筹规划。统筹基层办事窗口人员缺口,在全域层面统筹谋划、合理分配事业编制名额,注重向任务较重的窗口单位倾斜。2.健全聘用制度。出台人员聘用实施规范,统一聘用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从源头上保障临时工整体素质。3.强化监管问责。对“在编不在岗”、懒散、粗暴、蛮横等工作作风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利用“双评议”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监督;精准问责,倒逼全员履职尽责,避免出现临时工“背锅”现象。4.保障临时工需求。提升 临时工福利待遇,搭建谈心谈话、体育活动等交流平台,出台临时工评先评优、晋级晋升政策,增强归属感,激发干事热情。5.加强教育培训。将临时工纳入党史学习教育人员范围,增强为民服务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定期开展业务技能系统培训、考核,提升办事能力。6.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基层平台网络建设和“终端24小时办理”项目建设,实现“一网通报”“一事联办”等事项便捷办理,减少人员需求。(401字)

第二题

材料:T市经济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以稳促进、以进固稳,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稳定恢复,实现了“开门稳”“开门红”。各地、各部门要客观理性看待一季度经济形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锚定年初目标不放松,坚定不移抓项目扩投资、抓企业稳增长、抓产业固根基、抓环境优服务、抓安全促发展,争取二季度比一季度更好,下半年比上半年更强,全力以赴把“开门稳”变成“全年稳”,把“开门红”变成“全年红”,确保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赢得全年“满堂彩”。

T市党代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驱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必须一以贯之深化改革开放,凝神聚力狠抓创新驱动,通过优化环境、拓宽空间、做强引擎,切实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好成效。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破除影响经济活力的突出瓶颈,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要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推进行政审批简约化、政务服务再优化,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打造优质规范的市场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提高司法审判和执行效率,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亲商安商的社会环境。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精准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调整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能力,使其在加强基础建设、引导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统筹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加快农信社改制,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全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坚定各类金融机构服务T发展的信心。

问题:请为T市主要领导起草一篇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上的讲话稿要点。500字以内,10分。

【参考作答】

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优化营商环境硬举措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以真心实意呵护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开启新征程的时代命题,是争创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是实现通辽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要以真招实举重塑营商环境。一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等措施;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审批环节。二是打造优质规范的市场环境。减少对企业检查、考评活动,降低企业开办、经营成本,整治拖欠企业账款、违法违规收费、强制培训等行为。三是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对涉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查处、优先监督,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法人合法权益。四是打造亲商安商的社会环境。认真落实领导干部、重点部门挂钩联系企业机制,定期组织企业家座谈会;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的精神特质和先进典型,形成尊商亲商良好风尚。

三、要以真抓实干聚力营商环境。一是建立责任传导机制。二是建立督查考评机制。三是建立舆论引导机制。(495字)


四、高分框架

★大作文框架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做好“放管服”工作

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创造力。

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质量。

优化服务,服出便利和实惠。


拿出实招硬招  深化“放管服”改革

要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

要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

要以优化服务服出便利和品质。


深化“放管服”改革  提升政务服务温度

提升“放”的含金量,跑出激发活力的“加速度”。

增强“管”的有效性,奏响公平竞争的“协奏曲”。

提高“服”的满意度,书写优化服务的“新篇章”。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

将统筹协调与流程再造相结合,加大“放”的力度。

将为民服务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提升“服”的质效。

将理清界限与监督问责相结合,健全“管”的机制。


全力创建安徽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加强生产要素保障。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开放市场体系。


★讲话稿框架

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持续增强优化营商环境责任感紧迫感

二、要突出工作重点,在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中持续推动全市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

三、要强化组织领导,在压牢压实工作责任中持续筑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保障

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暨“项目大会战”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一、要站在“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这一高度,在深化认识中狠抓营商环境

第一,优化营商环境是关系“国之大者”的战略工程。

第二,优化营商环境是赢得区域比拼的实力工程。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发展质量的引领工程。

第四,优化营商环境是锻造干部作风的基础工程。

二、要坚定“对标第一流、争创第一等”这个追求,在自我革命中重塑营商环境

一要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二要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要打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三、要突出“拉动大投入、助推大循环”这条主线,在项目会战中提升营商环境

第一,要在强化项目生成中夯实会战之基。

第二,要在创新操作推进中提升会战之效。

第三,要在做好帮扶服务中成就会战之功。

四、要用好“企业认可度、群众满意度”这把标尺,在担当实干中检验营商环境

第一,责任要再加压。

第二,监督要再加力。

第三,考核要再加实。

第四,氛围要再加浓。


五、必背金句

1.“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管服”改革指的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管: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服:以优化服务服出便利和品质。

2.李**总理强调,“放管服”改革实际是放开搞活、促进公平竞争,给群众经商办企业更多自由和便利。“放管服”改革重在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

3.“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

4.“放管服”改革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推进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5.“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抓手

6.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土壤”,创新实施宏观政策是“浇水施肥”。

7.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8.“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放”、“管”、“服”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9.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两者相辅相成,是应对冲击、推动经济持续前行的重要举措。

10.简政放权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11.市场主体是稳就业扩就业的“顶梁柱”。

12.保住市场主体、“留得青山”,并努力使市场主体更加活跃、“青山常在”。

13.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就业的“大容纳器”。

14.减税降费短期虽有压力,长期看是“放水养鱼”,涵养了税源、扩大了税基,能贡献更多税收,可以说是“水多鱼多”,形成良性循环。

15.哪个地方市场主体发展得好,地方经济发展就好、民生改善就快。

16.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17.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放权不是甩手不管,减权并没有减监管的责任,要坚持把“放”和“管”统一起来。

19.把企业和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政府的“心头大事”来办。

20.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不能缺少。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是以政策确定性应对发展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一招。


六、范文赏析

★大作文

深化“放管服”改革  提升政务服务温度

大道至简,简政易从。从“跑断腿”到“最多跑一次”,从“脸难看、事难办”到“微笑服务、一次办结”……“放管服”改革的背后,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彰显的是刀刃向内、深化改革的勇气决心。面对安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必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用改革红利凝聚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提升“放”的含金量,跑出激发活力的“加速度”。习**总书记强调,烦苛管制必然导致停滞与贫困,简约治理则带来繁荣与发展。必须以简政之道,激发安徽市场活力。一要推动审批精简化。持续精简审批事项和流程,取消不合时宜的政策规定和管制措施,打造网络审批平台,推动部门信息整合、机制衔接,实现数据跑腿,网上办理。二要推动主体规范化。制定部门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各部门管理的内容、标准、方式等,压实部门业务管理主体责任,彻底改变“九龙治水”“令出多门”的不利局面。三要推动税费合理化。根据发展形势和安徽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逐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增强“管”的有效性,奏响公平竞争的“协奏曲”。管就是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李**总理强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放和管两手抓,哪一手都不能松。必须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增强“管”的有效性。一要突出全程监管。在精简事前审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发现问题、依法依规纠正查处。二要突出重点监管。聚焦工程质量、食品安全、卫生健康、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强化监管,守住安全底线。三要突出包容审慎监管。对新兴事物、新兴产业,采取包容审慎态度,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

提高“服”的满意度,书写优化服务的“新篇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是评价工作的唯一标准。必须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提高“服”的满意度。一要健全服务机制。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科学考核,明确奖惩,打造高效有力的制度体系。二要强化服务意识。采取开展专题宣传宣讲、技能培训比拼、知识竞答竞赛等方式,积极培育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本领。三要创新服务方式。强化科技支撑,依托工业互联网提供传统产业线上+线下的双重服务。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积极打造招工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为企业和就业者创造便利条件。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深化“放管服”改革不会轻轻松松,不可能一蹴而就。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政治大年。全省上下必须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温度,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一把“尺子”,检验的是安徽各级政府的行政效力和工作作风,体现的是安徽乃至国家的经济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十四五”时期是安徽可以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找准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擦亮安徽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将统筹协调与流程再造相结合,加大“放”的力度。“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发展成就一再证明,简政必须放权。一方面,要做好“减法”,在政策范围内简化点政务、下放些权力,全省各级各部门在审批、许可、监管等方面要加强协调配合,打破“一亩三分地”惯例,简化水电气暖网等手续,优化税费优惠办理等服务,更加便利市场主体经营,更好促进市场主体培育。另一方面,要在创新政府服务方式上做好“加法”,各行政部门角色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创新流程再造,搭建智慧党政服务平台、开放5G政务服务大厅,跑出群众诉求、项目落地“加速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城市温度”。

将为民服务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提升“服”的质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市场主体来说,高效、公正、到位的营商服务环境远胜千言万语。一方面,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做好企业的“娘家人”、当好群众的“店小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项目现场、工作一线,向问题“开炮”,跟难点“叫板”,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改善营商环境的“锦囊妙计”,用真心实意赢得企业、群众的称心如意。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速增效,拓展“皖事通办”“双招双引”“四送一服”综合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民生服务精准有效,深度融合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会救助等线上线下资源,更加便捷高效地保障基本民生。

将理清界限与监督问责相结合,健全“管”的机制。习**总书记强调,“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简政放权既要“放”得下,还要“管”得牢。一方面,要进一步严把政商交往尺度,厘清政商交往边界,使政商“亲”“清”关系相得益彰。面对“围猎”和“进贡”保持清醒头脑,与企业保持正常“社交距离”,始终守牢自律界限,坚决不触红线、底线,常敲“警示钟”、念“紧箍咒”。另一方面,要坚决扛起加强监管责任,进一步创新监管手段、丰富监管方式、增强监管能力,强化依法监管、过程监管、重点监管,依法加强对取消下放事项、食品药品和平台经济等关键领域监管,让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让市场公平高效、充满活力。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优化营商环境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省上下要以时时放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力创建安徽一流营商环境

梧桐成林,金凤来栖。好的营商环境是重要软实力,是集聚各类要素的“引力场”。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市场主体提质扩量增效的意见》,为全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必须落细落实文件精神,努力打造便利、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放管服”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极大激发市场活力的战略举措。一要加大为企服务力度。推深做实“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认真受理企业群众反映的“办不成事”具体事项,治好政务办事“疑难杂症”。二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制定企业开办“六个一”和企业登记智能审批服务地方标准,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实现“跨省通办”或长三角“一网通办”,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三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始终把保市场主体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不断简化涉税事项办理流程,让市场主体的办税负担越来越轻。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加强生产要素保障。要结合“四送一服”“双招双引”工作机制,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一要制定多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措施,优化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评价办法,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码”。二要深入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攻坚年”行动,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扩大招工引才规模,做实做细企业用工保障服务工作,缓解企业缺工问题,助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三要实施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政策,创立了“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招引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先进科技成果在皖领办、创办企业。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开放市场体系。只有提升政府部门监管效率和执法效能,才能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一要通过搭建平台信用评估系统和执法办案系统,探索智能高效的执法办案新机制,推进涉网行政处罚案件的全流程网上处理。二要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开展妨碍民营经济参与公平竞争等问题排查和整治,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三要落实民间资本准入平等待遇,进一步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不合理限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四要积极发挥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企业信用精细化分类监管,实施差异化监管,推动重点领域监管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防范转变。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营商环境是安徽的重要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要以真抓实干作风办好民生实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工作举措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贯彻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工作举措》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跟踪落实。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牵头的工作任务,密切跟踪政策动向,及时做好衔接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部署在我省落地见效。

二、强化工作调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对标国际一流、国内先进和等高对接长三角等工作要求,加强重点指标、重点任务精准调度,细化举措、倒排工期、压实责任,全面抓好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高质量落地见效。

三、完善工作机制。各地要明确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牵头部门,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改革合力,一体化推进相关领域改革,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地。

四、及时报告进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请于2021年12月10日前书面报省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中取得的重大进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报告。

联系人:XXX;电话:XXX,传真:XXX,邮箱:XXX。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0月1日

★方案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实施方案的

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8月3日

服务“六稳”“六保”

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

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1〕10号),现就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六稳”“六保”部署要求,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实施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发展生态,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一)推动降低就业门槛。进一步梳理压减准入类职业资格数量,衔接做好取消乡村兽医、勘察设计注册石油天然气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工作。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和政策体系,广泛开展等级认定工作。按规定做好准入类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便民劳务活动”“零星小额交易活动”标准,个人通过网络从事保洁服务等工作,可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年交易额累计不超过10万元的网络交易活动,不需登记。(各市政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支持提升职业技能。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各地在省级就业技能培训工种及补贴标准目录基础上,科学设立培训项目(工种)及补贴标准。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优先使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用于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2021年培训70万人次以上。将援企稳岗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1年底,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政策。加强家政、养老等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2021年养老护理员培训不少于3万人次。创新开展“行校合作”,鼓励各地探索开展项目制培训,大力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2021年培训不少于1.3万人。优化审批服务,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制,便利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设立。(各市政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鼓励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降低服务费、加盟管理费等,为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等创造更好条件,不断拓宽就业领域和渠道。制定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举措,推动平台企业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改进管理服务,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组织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零就业家庭成员等重点群体,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者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提高至50万元;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可申请最高额度300万元。利用创业服务云平台、省级“筑梦”创业导师团等,线上线下开展针对性创业培训。完善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积极争取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资格,完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小微民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各市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退役军人厅、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税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医保局、安徽银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四)健全惠企服务机制。推广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有效做法,将具备条件的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范围。加强部门协作,合力优化国库退税审核程序,逐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处理。依托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加强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实现非税收入全领域“跨省通缴”。持续扩大“自行判别、自行申报、事后监管”范围,2021年8月底前,将所有一类、二类、三类企业纳入出口退(免)税无纸化管理试点范围,将正常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压至5个工作日内;2021年底前,除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加计抵减以及自然人税收外的税收优惠备案,全部改为资料留存备查。在财产和行为税“十税合一”合并申报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增值税、消费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主税、附加税费申报表。支持市场化征信机构有序发展,充分运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各市“信易贷”及长三角征信链等平台,推动水电气、纳税、社保等信用信息共享,依法依规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易贷”和信用贷款发放规模,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制定规范城镇水电气行业收费政策举措,开展全省城镇水电气行业收费清理,2021年底前,清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价格串通、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各市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医保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税务局、省市场监管局、安徽银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规范提升中介服务。2021年底前,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从严查处行政机关为特定中介机构垄断服务设定隐性壁垒或将自身应承担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费用转嫁给企业承担等违规行为;加强对中介机构监管,推动中介机构公开服务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坚决查处乱收费、变相涨价等行为。持续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行动,聚焦公用事业、互联网领域、平台经济、原料药等重点领域,加强反垄断案件查办。(各市政府,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规范改进认证服务。推动认证机构转企改制、与政府部门脱钩,加强对认证机构监管,对在我省开展认证活动的自愿性认证机构进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坚决查处买证卖证、虚假认证、减少或遗漏认证程序等认证违法行为。督促认证机构公开收费标准,及时公布认证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健全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面认证采信机制。(各市政府,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优化涉企审批服务。分行业、分领域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更多涉企事项网上办理,简化优化商事服务流程,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协同推动涉及电子电器产品的管理措施进一步精简优化,落实企业自检自证和产品系族管理举措。高质量建设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进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开展“一照通”、商事登记确认制等改革试点,进一步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各市政府,省市场监管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司法厅、省数据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八)持续提高投资审批效率。进一步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举措,加快“皖事通办”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等深度融合,以项目代码为唯一标识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整合项目申报材料,推行全程网办,避免企业重复填报、部门重复核验,提高审批质量。推动各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科学构建本地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投资、建设、能耗、环保、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体系,规范出让程序。2021年底前,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新增产业用地按“标准地”供地不低于20%,降低投资项目运行成本。将“标准地”改革纳入开发区考核体系。(各市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能源局、省数据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基本清单为基础,进一步精简整合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涉及的行政许可、技术审查、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等事项,取消一批非必要或可通过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实现管理的审批事项,及时公布各审批阶段“一张表单”。制定符合“拿地即开工”等基本要件“正面清单”及安全、环保、能耗等刚性要求“负面清单”,对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按照“应进全进”,健全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各类行政审批电子证照库,建立覆盖本行政区域内的自助网点,推行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提供项目报建流程图、办理进展实时查询和“网上办”“掌上办”等服务。(各市政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十)清除消费隐性壁垒。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着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落实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市场有关措施等,制定出台《关于扩大消费需求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若干意见》,依法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规定。落实国家二手车流通管理最新规定,符合国家现行机动车排放和安全标准,在环保定期检验有效期和年检有效期内的二手车均可办理迁入手续。按照国家部署,规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资质认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回收拆解市场,依法查处非法拆解行为。适当放宽旅游民宿市场准入,推进实施旅游民宿行业标准,制定旅游民宿等级评定实施规程,评定一批优秀等级旅游民宿。落实国家巡回演出审批要求,为演出经营单位跨地区开展业务提供便利。(各市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公安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针对市场急需、消费需求大的新技术产品,在相关国家标准出台前,支持先由社会团体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并自我声明公开,加快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并加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跟踪服务,提升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水平。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扩大“三同”适用范围至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推动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市用好用足零售进口监管政策,做大做强网购保税进口(1210)业务,扩大契合国内消费升级方向、具有市场前景的优质产品进口。(相关市政府,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合肥海关、省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进一步推动稳外贸稳外资

(十二)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继续实施外商投资项目备案容缺受理机制,缩短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办理时限,优化鼓励类外资项目减免税办理流程。不针对外资企业设定限制性条款,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适用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继续平等参与我省标准制定工作。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办法》,优化企业登记系统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功能,加强填报指导,提高报送效率。(相关市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推进通关便利化。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同港口、铁路、民航等信息平台及银行、保险等机构对接及功能应用。推广科学随机布控,全力提升布控指令的精准度和可执行性,对高级认证企业降低科学随机布控比例,对失信企业加大布控力度。建立7×24小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工作协同,保障正常货物通关顺畅。选择符合采信政策要求的检验机构,试点实施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并做好后续监管。(省商务厅、合肥海关牵头,省交通运输厅、安徽银保监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合肥货运中心、民航安徽监管局、省港航集团、省民航机场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清理规范口岸收费。落实国家港口收费计费最新规定,动态调整并及时公布口岸收费项目目录清单,推动完善收费政策、减并收费项目。全面梳理规范并动态调整收费目录清单,做到清单外无收费。开展交通物流等领域收费检查,坚决查处不执行政府定价、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继续收费及价格欺诈等行为。持续开展口岸收费监管,重点查处港口、检验检疫环节不落实优惠减免政策行为。适时开展口岸收费项目及对应收费主体的典型成本调查。(相关市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合肥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进一步优化民生服务

(十五)创新养老和医疗服务供给。坚持公益属性,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完善管理机制,盘活闲置床位资源,在满足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基础上,向其他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开放。按照国家部署,在先行开展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诊所备案管理基础上,逐步推动全省诊所执业登记由审批改为备案,在取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丙级资质基础上,将甲、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调整为一级,由省级卫生部门审批,可在全国范围内执业。按照国家规定,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各市政府,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提高社会救助精准性。支持各地推动民政、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残联、医保、乡村振兴等单位的数据共享,推进全省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帮扶、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等工作机制,实现民生保障领域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结合防止致贫返贫动态监测等,优化监测程序与流程,确保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及时得到帮扶,防止规模性致贫返贫。落实国家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有关要求,优化审核审批程序,将低保、特困办理时限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保局、省乡村振兴局、省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证明互认,实现身份证信息、户籍及变动信息、车辆所有权信息、出生医学证明、死亡医学证明、不动产信息等数据共享,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公布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目录,推广告知承诺书在线填报办事模式,统一规范线上线下办理流程,方便企业和群众自主选择、便捷申办,推动遗产继承公证、亲属关系证明等公证证明事项便捷化办理。依法实施证明事项清单管理,清单之外不得向市场主体和群众索要证明;确需提供证明的,应告知证明事项名称、用途、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等。围绕保障民生,推动开具户籍类证明等74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提供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上线“办好高龄津贴一件事”等主题集成服务、老年人服务专区“安康码”敬老版,方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使用。(各市政府,省数据资源局、省司法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十八)加强取消和下放事项监管。坚持放管结合、并重,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由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逐项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进一步细化明确监管层级、监管部门、监管方式及监管规则和标准。进一步梳理监管职责,强化监管执法衔接,探索推进“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网格监管”新型模式,建立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高效监管机制,确保责任清晰、监管到位。(各市政府,省市场监管局、省司法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基础性作用,建立企业信用与自然人信用挂钩机制,加强信用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动,推进“一单、两库、一指引”规范化精准化建设,构建完善省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模型。聚焦管好“一件事”实施综合监管,规范管理年度抽查计划,全面实施部门联合抽查,推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与“互联网+监管”目录清单精准匹配。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的实行严格监管,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资源局牵头负责)

(二十)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贯彻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指导意见,做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宣传贯彻,将其纳入省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年度重点普法目录和全省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资格认证考试等重点内容。积极推行轻微违法行为免于处罚制度,制定出台文化和旅游市场轻微违法行为免于处罚清单等。推进省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平台建设,加快实现执法行为过程信息全程记载、执法全过程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全面实现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全过程留痕、执法决定合法有效,大幅提升行政执法的能力水平。(省司法厅牵头,各市政府及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保障措施

进一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群众获得感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完善改革举措社会评价机制,及时公开评价结果,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有机衔接的工作闭环,切实做到群众参与、社会评判、市场认可。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省政府办公厅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逐项抓好落实,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综合采用强化调度、明查暗访等方式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情况,真正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调研报告

宣城市关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宣城市第十调研组

按照市委关于市第五次党代会专题调研工作的部署安排,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传勇牵头开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专题调研,由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统战部共同承担,结合调研主题邀请市工商联参与。调研采取实地走访代表性民营企业、分层次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赴常州市、湖州市和温州市学习考察等形式开展。

一、近年来我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工作情况

(一)工作推动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持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政务服务,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为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24%的调查者对我市营商环境表示满意。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有市场主体272319户,相比2016年6月底市场主体总数147228户,五年年均增长13.1%。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2000亿元;创新竞争力进入全国地级市百强。

一是起步早、行动快,优化营商环境机制不断健全。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深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宣城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跟进制发《宣城市提升营商环境打造“徽常满意”服务品牌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织密制度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各领域重点任务,快步走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每一步。

二是大胆试、勇创新,政务服务便利化步伐不断加快。将行政审批事项整建制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建立以“窗口”为主导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行“一窗受理、分类办理”,真正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目标。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逐步推进异地办事“一网通办”等,率先在全省建立“异地代收代办”,探索建设宣企快办“一键直通”等创新场景。通过优化政务服务供给,推行企业办事全程网办和不见面审批,真正实现让“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目标。

三是落得细、显成效,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优化。推动“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落效,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以“减证”促进“简政”。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试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涉企办事效率。推进“以批代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把降低门槛后的方便送给企业,把事中事后监管的挑战留给政府。

四是聚重点、多层次,帮企纾困解难质效不断提升。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服务企业做好用工、资金、土地、科技等要素对接。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积极兑现各类帮扶资金,扶持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扎实开展清欠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组织开展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行动,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推动重点领域信用建设,推广“税融通”等业务,在更多领域实施信用惠民惠企“信易+”工程。

五是明底线、亲又清,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不断走实。在全省率先设立“宣城企业家日”,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表彰活动,广泛宣传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关爱企业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领导干部定期前往民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培育亲清政商文化,鼓励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企业及其负责人正常交往,主动为企业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同时,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做到宽严相济。

(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是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不够实化。部分地区、部门重视程度不均衡,重点工作任务推进不持续,帮企业纾困解难不够彻底,遇到焦点难点问题有畏难情绪,也有将问题上交的普遍现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项满意度较低,仅为81.56%。二是制定出台政策措施不够优化。各地各部门制定出台的扶持企业政策门类繁杂、标准各异,甚至个别政策相互掣肘,执行难度大、操作性不强,民营企业时常望而生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项评价满意度仅为79.43%。三是等高对标创新意识不够强化。对部分上级政策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全面,没有结合实际,往往照葫芦画瓢。紧盯沪苏浙先发地区不足,有的外出考察感受谈了一大堆,在借鉴中稍微遇到困难就停滞。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创新环境得分满意度仅为82.24%,在五大要素评价中得分最低。四是对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把握不够深化。部分领导干部与企业家打交道心存顾虑,尺度拿捏不准,部分部门在处理涉企矛盾纠纷中思维固化、措施僵化,“清”有余而“亲”不足,存在宁可少交往也不能犯错误的心理。

二、部分先发地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启示

启示:全面对比我市与温州市等三地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相关做法,在政策措施、要素供给、政务服务等方面差距均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在思想认识、重视程度、执行力度、干部担当负责等方面差距较大。

(一)温州市的主要经验做法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温州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新时代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以争创全国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先行区为引领,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先行、创新突破、引路领跑意义的标志性成果。一是聚焦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努力让“争先创优”成为常态。于2018年印发《温州市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方案》,调动全市各地各部门资源共同参与创建工作。二是聚焦推进便利化创新,努力让“办事无忧”成为常态。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改革,创新政务服务理念,全力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程序,不断提高涉企服务便利化水平。三是聚焦构建法治化体系,努力让“公开透明”成为常态。按照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要求,深化推进“法治温州”“信用温州”建设,加大政府“理旧账”力度,全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四是聚焦推动市场化配置,努力让“公平竞争”成为常态。紧盯土地、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资源,研究制定《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实施方案》,加快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切实加大工业用地保障(2020年供应工业用地13728亩)。加快破解企业资金难题,持续深化“无还本续贷”“无抵押贷款”“科技贷”等创新举措。五是聚焦提升国际化水平,努力让“双向开放”成为常态。充分利用在外温州人宝贵资源和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优势,大力培育市内市外“两个100万”市场主体,全力推动内外温州人互动发展。六是聚焦亲清政商关系,努力让“重商敬商”成为常态。坚持完善政企互动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深化助企服务,推动政企“亲清共成长”。

(二)常州市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0年,印发《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要以种好常州幸福树、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将企业和群众办事全流程便利度作为衡量标准。列出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重点任务,体现了主动优化、信息共享、部门协同的特点。同时,扎实开展全市民营企业家“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制度化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二是开展先行区试点创建。以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省级)为抓手,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守正创新,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出台《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试行)》,进一步厘清政商交往定位,规范政商交往行为;2019年,印发《常州市亲清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列出政商交往双向正负面四张清单共32条,为党员领导干部与企业家的交往划清行为底线、明确安全区间。三是成立服务民营企业家专班。2020年,市委成立“关心支持服务企业家政策研究推进专班”,以两办1号文件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定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情况通报会和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四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2017年,启动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通过教育培训,有效提升企业家素质。2020年,已启动第二轮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

(三)湖州市的主要经验做法

湖州以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以数字政府系统应用建设为抓手,以打造便利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坚持数字赋能、改革破题,发布了《2021湖州市“改革突破争先战——创优营商环境”活动推进方案》,明确七大工作重点。其中特色亮点有:一是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湖州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围绕减流程、减成本、减材料、减时间、优服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30项改革举措。二是打造基于数字化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实现在建项目全时段、可视化动态监测。三是迭代优化全省首个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试评价。

三、对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与建议

进入新发展阶段,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体系,也是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最为重要的软实力。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优化营商环境,等高对标沪苏浙先发地区,落实“沪苏浙能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要求,以更大决心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征程上扬帆远航。

(一)提高思想认识站位,以“事关宣城前途命运”的命题谋篇布局。首先,市委、市政府要牢固树立“营商环境是第一发展环境”的理念,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牵引性、全局性工作,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方面,及时成立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帅,科学搭建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改变过去缺乏专班力量、推进力度不大的问题。另一方面,突出示范引领,织牢契合企业需求、系统集成度高的政策体系,将项目化管理理念融入优化营商环境各个方面。其次,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纳入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较高权重分值,切实提高各地各部门对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此外,将该项工作情况纳入常规巡察内容,强化巡察监督和执纪问责。再次,定期评估检测营商环境。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我市营商环境定期检测评估,细化优化评价指标,找准营商环境中的“痛点”“堵点”,以便对症下药。

(二)凸显应有社会地位,以“更高礼遇”的姿态践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一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推深做实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家代表制度,真心实意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主动听诤言挚言。定期召开高规格政企座谈会,组织民营企业家代表共同分析经济形势、应对策略等,为市委、市政府制定重大经济政策献计出力。二是提升企业家话语权。落实制定涉企政策征求意见制度,凡是制发公开的涉企政策前,均主动征求企业家代表的真知灼见,推动各类涉企政策制定更好贴近企业需求、精准助力发展。三是给予企业家更好关爱。借鉴常州市发放“常商服务卡”的经验做法,设定相应规格,对民营企业家代表在宣政务服务、体检就诊、直系亲属就学、通行便利、观光旅游等方面给予优先待遇。四是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注重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特别是新一代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组织专班培训、政治安排等,打造高素质民营企业家代表人士队伍。

(三)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以“没有完成时”的状态为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增动能。一是加大项目用地保障。现阶段,项目落地要用地,土地供应是基础要素,没有供地就没有项目落地。要真正落实“亩均税收论英雄”,千方百计做好项目供地保障,在“腾笼换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成片开发中挖潜力、拓空间。二是加快破解资金难问题。借鉴温州等地经验做法,实施无还本续贷、小微企业资产委托代管模式、整园授信、按份额抵押、降低担保费用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组合拳”,更好发挥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三是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把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更大投入扶持企业技术提升,更大力度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智力支撑。四是持续解决用工难。调研反馈,多数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用工难、技术工种短缺等问题,可利用本地院校新开设专业、集中招工、大规模技工培训等渠道缓解企业用工难题。五是引导融入国家战略。牢牢把握“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内外循环”等国家战略,在构建全产业链上着力。

(四)聚焦企业难点堵点痛点,以“永远在路上”的常态建设最受企业欢迎的营商环境。一要搭建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化企业帮扶机制,整合现有部门力量,搭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企业服务问题征集、任务交办、办理反馈、跟踪问效、领导领衔等流程,落实涉企问题闭环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对接、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二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提升政务环境。借鉴浙江省优化政务服务做法,更大力度推动数字化改革,尽快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基础数据和系统联通,实现数据共享共用,持续开展“四减”(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让政府服务“不用跑是常态,跑一次是例外”。三要整合重构现有产业政策。针对现有政策门类众多、复杂难懂等问题,借鉴温州市经验做法,依据产业分类,对各部门现有产业扶持政策进行重构,破除部门多头出政策的弊端。针对政策兑现难、兑现慢问题,建议简化政策兑现程序,在实现及时兑现(改跨年为当年)、网上申报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逐步探索“无申报主动兑现”模式。四要以“常态化理旧账”理念服务企业。落实“新官理旧账”要求,每年对因政府原因造成的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摸排和分类化解,切实帮企解难题。

(五)改革创新基层执法方式,以“把握尺度更重温度”的理念带动提升企业家安全感。一是推进柔性执法形成“容错机制”。在法治允许框架下,对企业初犯、显著轻微或因政府原因造成企业违规的行为,建立轻微违法首次不罚、涉企行政指导等措施,逐步建立企业免罚清单,努力降低行政处罚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二是探索“蓝色”护航打造良好法治环境。“公检法司”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针对性地推行改善民营经济法治环境政策措施,围绕民营企业权益保护调解、企业经营发展刑事合规法律监督等先行先试。三是创新依法适度避免企业危机。通过政府依法适时适度介入、审慎采取强制措施等方面,防止企业家因个人危机处置不当而引发严重的企业危机乃至社会事件。四是一以贯之加强民企维权。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建立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工作机制、设立企业家维权日等形式,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六)厘清政企交往边界,以“双向规范、政企和睦”的目标持续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一是在工作距离上要更加亲近。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依法依规前提下,消除思想上的顾虑,主动与民营企业家交往,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更加注重面对面、心连心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二是在与企业家交往中要更加清明。规范执行《关于深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对照七个方面正负面清单,推动构建正常的政企交往关系,努力扭转和改变“凡事找熟人办事”的路径依赖。要落实《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宽容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失误错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三是在合作共事上更加亲善。针对政府行为给企业和企业家带来的额外负担问题,制定出台相应的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精力减负制度,重点围绕减轻企业参会负担、统筹到企业调研活动、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等措施,解决服务企业“过频”“过度关心”等问题。如:统筹考虑企业参加各类协会、团体、组织,允许企业家参会发言后随即离席,各类执法检查调研不刻意安排企业主要负责人参与陪同等。四是在立身处世上更加清廉。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育清廉文化,引导民营企业家依法经营,加强行业自律,同心协力建设亲清政商关系。同时,畅通举报渠道,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快查处涉企不正之风、腐败行为,做到露头就打。

★经验材料

安徽深化“放管服”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重点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是主要内容之一。推进“放管服”改革,就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政府职能持续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监管和服务,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放权赋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022年2月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淮南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人来人往。在一台自助服务终端前,市民李霞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办理社保个人参保证明业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网上政务服务自助终端以及税务、人社、不动产等部门的专业自助设备,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10.05万项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申报,提供社保、公积金、无房证明、发票领用等45项政务和便民服务事项查询、结果打印服务。夜间也安排人员辅导自助服务,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

全面推行“皖事通办”,率先推出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安徽省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2020年,安徽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4.8万户,增长5.8%。新增境内首发上市企业20家、总数达126家,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8家、居全国第7位。改革不断深化,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保持全国最少。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紧紧围着市场主体转,千方百计围绕他们遇到的突出困难和关切,出政策、想办法、解难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部署,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在全省推开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全面实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负面清单+自主承诺”登记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深化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加快开发区“标准地”改革。

让市场主体进得来、出得去、发展好,除了继续夯实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档管理、一日办结”的“六个一”体系,还要着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解决一些市场主体面临的“准入不准营”问题。今年,安徽省“证照分离”改革将落实“取消一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要求,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备案事项纳入“多证合一”,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简政放权,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简化相关涉企生产经营和审批条件。服务更高效,才能真正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政务电子化水平,要依托“皖事通办”平台,大力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在多场景领域应用。规范企业经营注册信息登记,并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审批部门“精准推送”,提高办事效率。

完善监管,提高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人少事多、点多面广、数据不通……面对监管环节中的诸多难点和痛点,去年12月,宿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发上线“宿州市智慧市场监管系统”,以经营主体唯一社会信用代码为主线,以市场监管数据中心为核心,对经营主体开展从注册到注销,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监管。宿州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系统可通过实时数据更新、现场监控等多种形式,对食品流通、电梯运行、特种设备安全等重点行业进行全面监管,并实现各部门、各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破除以往“人海战术”和“数据孤岛”弊端。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着力加强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机制更加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提高监管成效。2020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双随机抽查14101批次,共抽查企业10.1万户,约占全省企业数的6%。省营商环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企业重复检查发生率显著下降,从2019年的55.1%降低至2020年上半年的11.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智慧监管建设,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范围,优化提升“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

创新监管方式,要着力提高综合效能。加强智慧监管,今年将加大整合食品安全、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网络交易监测、广告监管等各条线业务系统,推进“互联网+市场监管”系统建设。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发挥最大化效用,须有的放矢,在精准度上下功夫。今年要持续推进“一单两库一指引”规范化、精准化建设,实现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与“互联网+监管”目录清单对接匹配,规范管理年度抽查计划,在更大范围整合多个部门在同一行业领域的抽查事项。另外,加强信用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动,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类别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优化服务,力促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立项目服务专班、税务部门上门解答税收政策、银行为企业量身定做贷款产品、经信部门送来《支持5G发展若干政策》……明光市“四送一服”办的《企业帮扶工作日志》上,详细记录了明光市瑞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G新材料项目进展。“我们建立了‘点单式’工作机制。企业需多个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帮扶帮办服务的,可将需求列成‘菜单’提供给我们,我们再根据企业需求,召集相关部门集中到企业开展上门服务。”明光市“四送一服”办主任吴文良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拓展和优化“四送一服”平台,推动政策及时准确落地。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就是要聚焦企业“痛点”“难点”“堵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去年,安徽省持续深入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拓展服务“深度”和“精度”,截至12月底,年度累计办结企业问题4.11万个,成功组织对接资金、科技、土地等要素项目1996个,受到市场主体普遍欢迎。“四送一服”已成为安徽省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知名品牌。

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必须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服务。今年,安徽省将推进减免税费、资金奖补等政策落地见效,推进技术创新、产学研用金结合,推进市场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文件制定,进一步优化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综合服务平台,拓宽服务实体经济“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

集中行动是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的有力抓手。新的一年,安徽省将继续用好用活“四送一服”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开展集中活动和各类主题活动,在惠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帮扶等方面展现新作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

合肥市:全面落实“放管服” 做好水保“加减法”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水务局以优化服务为宗旨、扎实监管为保障,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加减法”,持续深化水土保持工作“放管服”改革,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严格规范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果显著。

在简政放权上做“减法”。一是下放审批权限。合肥市市政府发文、合肥市水务部门签订责任书,将水土保持审批权限下放至各开发区,将水土流失监管责任落到实处。二是优化审批流程。在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同步审批、统一反馈”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不断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三是推进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及成果应用。在全省率先出台《合肥市区域水土保持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对开发区内不涉及土方外运的项目一律实行承诺制管理。全市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全部完成水土保持区域评估,享受区域评估工作“红利”,其中2个开发区全面推行“水土保持管家”服务。

在过程监管上做“加法”。一是实施全过程监管,不留监管死角。构建起从事前方案审批到事中监督检查再到事后验收核查的全过程动态监管,既做好“关口前移源头控制”,也做好监管向“最后一公里”覆盖延伸。近三年,市本级共审批水保方案525件,审批率达100%;对10处方案质量较差项目出具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并记录在案;在全省率先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未批先建、事中监管专项行动,主动出击找问题、严查真办抓落实,完成监督检查1500余次;对6处规模较大、涉及生态敏感区的项目水土流失情况开展监督性监测,对原监测单位的数据进行检验复核,确保全项目、全过程监管到位。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先后7次联合市发改委、交通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等部门分别对相关项目开展现场督查,共同出具督查意见,督促建设单位落实问题整改。参加市大建办组织的项目并联审批会议11次,涉及项目67处,及时发现未批先建项目3处。三是强化问题整改,形成高压态势。统筹做好部省遥感监管图斑复核认定整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督查行动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建立问题清单,建立周通报、月调度工作机制,每期图斑整改任务均提前按要求销号。严格执法,先后约谈企业负责人10名,立案调查违法项目3处。印发督办函、提示单6份。

压缩审批时限,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合肥市水务局优化服务,实行“7× 24小时”行政服务机制,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简化流程,水保报告书平均办件时间由原来2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对于承诺制管理项目即来即办,当日办结。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信息公开共享。坚持主动靠前服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2022年2月组织开展覆盖全市重点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技术服务机构的专题培训,反响热烈。对占地面积和土方量大的项目,在方案评审前提前介入,指导其合理确定防治标准和措施;全市办件全程网上办理和公示,审批办理情况均能通过网上查询。积极主动宣传,政策宣传走进群众,近年来全市先后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水土保持宣传。利用日常督查及时向企业、社区宣传普及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将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制成动画片在地铁、公交上播放宣传。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3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