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宁夏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宁夏遴选·第53期】宁夏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

【宁夏遴选·第53期】宁夏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

2023-03-21| 来源:北辰遴选

一、背景链接

3月6日,区直机关文明型机关建设推进会在银川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深化文明型机关建设、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安排。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言顺作出批示。


二、深度解读

★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基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标识。党的二十大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时,把建成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建成文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突出强调其地位和作用。

建设文化强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而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之中,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未来五年间,我们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体育强国等。由此可见,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进入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可见,建设文化强国一直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的幸福不仅来自物质需要的满足,更来自比物质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习**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和风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

建设文化强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沉渣泛起,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仍将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复杂、尖锐。这些因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才能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引领作用,从而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和战略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环境和基础条件有清醒的认识,唯此才能对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文化强国目标有准确的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觉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党的二十大总结了新时代1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明确指出,新时代10年来,“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我们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这一切,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可靠保障。

新时代文化领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网络成为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总之,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保持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拓深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展现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也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更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直面国际范围内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激烈竞争,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按照“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要求,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我们必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习**总书记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整体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表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自治区“十四五”期间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规划

(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方面: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为我区文化和旅游工作赋予新使命;国家做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我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新契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动力;建设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实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我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拓展新空间;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文化旅游产业列入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为我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挑战方面:全区文化和旅游特色优势彰显不足,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充分,在发展理念、产品开发、产业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融合不足;文化和旅游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间、城乡间差距较大;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匹配不充足,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二)发展目标

文化事业实现繁荣发展。全区艺术创作水平持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品质化、发展均衡化、成果共享化、治理现代化稳步提升,文化在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振奋人民群众精神、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产业实现壮大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健康快速发展,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供给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文化业态进一步丰富,文化消费日益增长。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

旅游业实现创新发展。旅游资源实现有效整合,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推动黄河文化、星星故乡、酒庄休闲、红色主题、动感体验、长城遗址为代表的“六大品牌”实现创新发展。大西北旅游目的地、中转站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功能和服务能级大幅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品牌形象不断扩大。到2025年,接待人数力争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

(三)发展定位

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保护黄河文化遗产,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围绕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宁夏形象,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搭建一批有品牌力的文化载体、建设一批有带动力的示范项目,使宁夏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打造宁夏旅游环线,依托贯穿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地区“北部大环线”和环绕固原地区“南部小环线”,构建宁夏全域旅游联动发展新格局,实现以旅游业带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发展局面,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

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建设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塑造一批文化地标,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业态,优化供给,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点)。

(四)发展布局

1.优化文化发展布局

构建文化强区服务新格局。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革命文化继承弘扬样板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引领区,形成区域联动、城乡融合、均衡协调的文化发展布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统筹创作规划,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推出一批新时代精品力作。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构建“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建立健全国家、自治区、市、县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银川区位、资源、科教等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区,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创意设计、数字文化、影视动漫、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博会展等产业发展。发挥中卫黄河、沙漠、枸杞等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副中心,促进中部文化产业快速崛起,重点推进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文博会展、数字文化等产业发展。发挥固原红色资源、历史底蕴、生态环境等优势,打造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副中心,带动南部文化产业快速振兴,重点推进红色文化、丝路文化、乡村文化、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发挥石嘴山工业遗产、沙漠、湿地、黄河等优势,重点推进工业遗产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影视创作等产业发展。发挥吴忠黄河、长城、红色、美食等优势,重点推进黄河文化、长城文化、餐饮文化、包装印刷等产业发展。依托黄河、长城、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城市间协调合作、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群,引导传统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创新文化产品开发,加强文化品牌培育,构建体现“根和魂”的宁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

2.优化旅游业发展布局

加快构建“一核两带三片区”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升级版”。

一核。建设沿黄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依托沿黄地区文化和旅游要素密集、资源富集、人口聚集的优势,推动构建以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为支撑,以县(区)为节点的沿黄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发挥银川首府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提升沿黄河地区文化旅游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品质,引领带动全区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两带。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提升沿黄景区景点、发展休闲体验新业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创建黄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融合生态景观、承载文化价值、富含人文底蕴的生态文化旅游带,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带。建设贺兰山文化旅游带。以贺兰山东麓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基础,融合“一体两翼”(贺兰山东麓产区主体,中宁县、沙坡头区西南翼,红寺堡区、同心县东南翼)葡萄酒特色产业,整合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葡萄酒小镇、旅游景区、文化遗迹、生态景观等特色资源,优化发展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文化休闲体验、生态运动康养等文化和旅游融合新业态,打造贺兰山东麓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中国最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带。

三片区。建设沙湖文化旅游片区。以沙湖旅游区为核心,拓展连接东部沙漠旅游资源和西部贺兰山旅游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的沙漠湿地休闲旅游度假区,辐射带动银川北部和石嘴山地区旅游发展,促进片区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全面提升。建设沙坡头文化旅游片区。以沙坡头景区为核心,拓展连接香山生态文化体验区、中宁枸杞康养旅游体验区、海原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全国黄河生态康养目的地,带动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旅游发展,促进片区休闲度假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全面提升。建设六盘山文化旅游片区。以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为核心,拓展连接六盘山周边区域,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新高地、全国脱贫攻坚重点展示区域,辐射带动六盘山周边县(区)旅游发展,促进片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避暑度假、长城丝路文化体验游全面提升。

3.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规律,着重将城乡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同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起来,保护城市文脉,挖掘乡村文化,以城带乡、以文化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乡情仍有归途,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增加城市文化底蕴,优化城市旅游休闲空间,开发城市特色景观,促进城市文化品位和旅游休闲品质提升。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将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把县域作为城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城市带动作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文化和旅游互融互促。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开发一批非遗小镇、特色文化和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重点村。

4.促进地市特色发展。推动中心城市突出地域特色,实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产业发展态势。银川市围绕“丝路明珠·魅力银川”,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核心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文化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中国大西北旅游目的地。石嘴山市围绕“神奇宁夏川·活力石嘴山”,做足生态和工业文化两篇文章,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城市。吴忠市围绕“黄河金岸·水韵吴忠”,打造黄河金岸亮丽生态城市、特色美食和健康休闲城市。固原市围绕“天高云淡六盘山”,打造西北地区知名的避暑康养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建设生态园林和文化旅游城市。中卫市围绕“沙漠水城·云天中卫”,创新大漠星空、度假康养业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表述

打造文化兴盛沃土。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努力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开展重大主题、发展成就、先进典型宣传,讲好宁夏故事、展示宁夏形象,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实施文明创建扩面提质工程,倡导移风易俗,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县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乡镇数字影院、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文艺创作引导激励机制,加强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等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长城、长征、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品质文化需求。

★未来五年,宁夏将从四个方面入手打造文化兴盛沃土

高举思想旗帜,铸牢文化兴盛之魂。持续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走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施社科理论正本清源工程,深化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中华民族史等理论研究,加强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新型智库建设,不断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奠定坚实思想根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完善风险隐患监测预警、综合研判、防范化解等制度,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遍开文明鲜花,芬芳文化兴盛之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在培育组织、壮大队伍、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到2025年全区志愿者实名注册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18%以上,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50%以上,提升志愿服务的活跃度和服务质量。

促进共同富裕,共享文化兴盛之果。完善文艺创作引导激励机制,“十四五”期间推出2至3部黄河文化主题精品力作,扶持2至3部精品剧目,每年推出30个左右优秀群众文艺原创作品,力争到2025年有3至5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今年重点围绕葡萄酒、黄河等题材,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推进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宁夏美术馆等6个文化场馆投入运行,新改建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主动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推动产业振兴,夯实文化兴盛之基。完善规划和政策体系,制定出台《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突出抓好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创意设计等9类重点文化产业,创新完善引导、促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宁夏)和区域文化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发展基于科技新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2023年宁夏文化和旅游工作任务

要在认真分析研判旅游市场恢复发展规律和走势的基础上,结合全区旅游发展实际和各地旅游发展特点,下好“先手棋”,打好“提前量”,有针对性地细化措施、明确路径、抓好落实。各级文旅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各项促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引导市场主体精心做好旅游线路及产品的包装打造,最大限度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聚焦到宁夏,既要准确研判旅游市场变化,牢牢把握发展先机,更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精准定位发展路径,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紧紧盯住“出精品”这一核心任务,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行动,继续创作一批优秀舞台艺术和美术作品,组织实施一批高水平的演出演播、展览展示等活动,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丰富“文化大篷车”品牌时代内涵,整合提升“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平台,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时代楷模。

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聚焦“六新六特六优”产业,积极构建广泛联结、协同联动、融合赋能的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要依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特色乡村民宿,创新实施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配套完善服务设施,让乡村游成为助力百姓富裕的“金饭碗”、塑造乡村形象的“金钥匙”。要加快推进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宁夏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要精心挖掘阐释“二十一景”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借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大西北文旅高峰会、“两晒一促”等平台载体,深刻认识宁夏之变、发现宁夏之美、领略宁夏之秀,提升宁夏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领导要求

梁言顺在批示中指出,近年来,区直机关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文明型机关建设,打造了具有时代特征、机关特点、自身特色的创建品牌,机关的思想凝聚力、价值引领力、实践带动力、文化吸引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梁言顺强调,习**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对新征程上更好弘扬雷锋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文明型机关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区直机关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部署,以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为契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进一步擦亮创建品牌、提高创建质量,让“文明之花”充分绽放,引领全社会崇尚文明、传承美德、弘扬新风,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强大合力。


三、实战应用

问题1:年来,宁夏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立足“文化强区、旅游富民,为产业赋能、促民族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文化旅游事业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对文旅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要求:客观全面,3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文化旅游业作为辐射面广、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兼顾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多重属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宁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有助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要做到:一是坚持以文化人,围绕宁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脱贫致富奇迹、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沧桑巨变、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奋斗历程等重大主题,继续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力度,推出一批展现宁夏发展成果的艺术精品。二是坚持以文惠民,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运用好“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清凉宁夏”等平台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坚持以文兴业,加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网络视听、数字内容等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问题2:为深刻汲取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一露天煤矿坍塌事故教训,着力防范化解全区文化和旅游行业重大安全风险,请你就如何做好全区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风险防范和防灾减灾工作提出对策建议。要求:对策可行,不限字数。

【参考作答】

全区文化旅游系统要始终保持“睁着一只眼睛睡觉”的高度警觉,全面分析和解决制约行业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一是紧盯关键领域。随着天气转暖,文化和旅游活动逐渐进入旺季,各级文旅部门要认真梳理排查辖区A级旅游景区、文博场馆、娱乐场所、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民宿等重点文旅场所的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检查计划,加大各类专项检查的力度,切实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二是紧盯关键节点。督促企业做好对玻璃栈道、特种设备、游船游艇等重点设施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正确配备及使用。督导企业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两道安全防线。

三是紧盯关键人员。要抓好企业负责人、安全员的宣传和培训,切实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突出抓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严格持证上岗管理,提高员工安全生产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坚决杜绝违法违规操作。

四是紧盯关键环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确保把安全监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节点。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进行台账管理,制定整改方案,分解整改责任,建立整改落实台账,做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四个明确”,通过动态管理、台账推进、对账销号的方法实施整改,务求实效。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着眼培根立德育新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着眼提质增效兴文化,繁荣兴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着眼驰声走誉展形象,不断提升对外传播力影响力。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教育引导,以文明培育夯实文明理念。

注重日常养成,以文明实践培养文明习惯。

突出务实为民,以文明创建提升文明质量。


★议论文框架:

增强文化自信 讲好宁夏故事

讲好红色革命故事。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讲好实干兴宁故事。


宁夏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文化自信的历史基因。

用革命文化,赓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精神。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伟力。


★意见框架

宁夏回族自治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工作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五)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

(六)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七)进一步强化社会参与

(八)促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

(九)加强乡村文化治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法制保障。

(三)加强财政保障。

(四)加强基层人才建设。

(五)加强绩效管理。


★方案框架

银川市创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

(二)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

(三)开展非遗分类保护。

(四)完善非遗整体保护制度。

(五)扎实实施非遗记录工程。

(六)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七)加强非遗传播。

(八)大力开展非遗理论研究和普及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完善法规保障。

(三)加强人才保障。

(四)完善支持机制。

(五)强化宣传推介。


五、必背金句

1.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

2.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4.文明进步没有止境,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

5.凡礼始乎诵,成乎文,终乎悦极。

6.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8.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六、范文赏析

★策论文

加快文化强区建设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宁夏要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精神力量。

着眼培根立德育新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好“单家集夜话”“将台堡胜利会师”等红色资源,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合力。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入法入规,不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融入群众生活。

着眼提质增效兴文化,繁荣兴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三区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运用好“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清凉宁夏”等平台载体,常态化开展文艺大篷车、文艺小分队进基层活动,真正使文化阵地用起来、文化资源活起来、文化能人动起来、文化氛围浓起来、文化活动热起来,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围绕宁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脱贫致富奇迹、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沧桑巨变、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奋斗历程等重大主题,继续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力度,推出一批展现宁夏发展成果、激发群众奋斗精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艺术精品。

着眼驰声走誉展形象,不断提升对外传播力影响力。文化的传播能力是衡量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健全完善对外宣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政府引领、企业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对外发声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要统筹推进外宣业务重塑、流程重整、格局重构,整合、利用各类外宣资源力量,充分发挥各类主体、渠道、平台、阵地作用,建强以新媒体为重点的对外传播矩阵,精心策划、精良制作、精准推送高质量的外宣产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本土特色的外宣品牌。要采取借台唱戏、借筒传声、借船出海等方式,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阿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平台,用好央媒、外媒、商业媒体等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境内境外、走出去请进来、深挖内力和善借外力相结合的对外传播体系,让宁夏故事、宁夏声音、宁夏形象传得更广更远更响亮。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二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巩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二十大对做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宁夏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以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为抓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加强教育引导,以文明培育夯实文明理念。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文明培育工作在入脑入心上结出新的硕果。发挥榜样作用,深化德耀宁夏活动,邀请各类道德典型走上新时代公民道德大讲堂,围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谈感悟、讲体会、说践行,以亲身经历让人们感悟身边的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崇尚道德、争做模范的良好风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自觉性主动性。组织实施科学教育培训,针对不同群体,靶向实施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弘扬科学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使之贯穿于国民教育活动全链条和社会生活各场景,促进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重日常养成,以文明实践培养文明习惯。习**总书记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个平台”作用,推进整合融合,提高使用效益。要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推动志愿服务融入百姓生活,开展家门口的志愿服务,倡导人人都是志愿者,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和志愿服务零距离的生动格局。要开展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习俗等文明风尚行动,开展争做“文明有礼宁夏人”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推广文明礼仪,制作展示优秀公益广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行文明行为规范。

突出务实为民,以文明创建提升文明质量。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巩固提升宁夏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补齐县级文明城市创建短板,以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全域文明程度提升。以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为牵引,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抓实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加大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力度,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倡导家家户户立家规树家训,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开展创建先进学校和文明校园风采网络宣传,在青少年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宁夏儿女正踔厉奋发,始终坚持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工程,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培育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奋力谱写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


★议论文

增强文化自信 讲好宁夏故事

宁夏故事是时代缩影,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宁夏的风土人情、价值追求、理想信念。讲好宁夏故事,还原宁夏社会的变迁史和宁夏儿女的奋斗史,将真实发生在宁夏大地上的生动实践,经过艺术加工而更加生动的故事全面、立体地展现出来,增强文化自信。

讲好红色革命故事宁夏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鲜活的事例、丰富的内容勾画立体的宁夏,讲好宁夏故事,不仅有助于提升宁夏的对外形象,还有助于增强宁夏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决心与干劲。2016年,习**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宁夏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也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故事,这是一笔厚重而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一处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革命战斗遗址,一个个流传下来的革命故事、诗词等,都蕴藏着厚重的红色基因,是讲好宁夏故事丰富而生动的素材。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习**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宁夏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讲好宁夏的脱贫攻坚故事,就是向世界讲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故事。2020年11月16日,随着西吉县最后一个退出贫困县序列,宁夏9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代表、福建援宁群体代表、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脱贫群众代表分别发言,深情讲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宁夏故事。宁夏的脱贫攻坚为举世瞩目的中国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我们要讲好宁夏脱贫攻坚故事,发出共同富裕的宁夏声音。

讲好实干兴宁故事。2016年7月,习**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2017年6月,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实干兴宁”。2022年6月,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切实担当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使命任务,团结奋斗、真抓实干,进一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一路走来,正是靠着全区干部群众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拼搏精神,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我们进一步挖掘、进一步传播建设美丽新宁夏过程中,涌现出大量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感人事迹,不断奏响真抓实干的时代乐章。

迈上新征程,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要求,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命任务,讲好宁夏故事,传播好宁夏声音。

宁夏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必须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宁夏力量。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文化自信的历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上的宁夏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过渡地带,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传播文明的要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是宁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深入挖掘阐释利用好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内在精髓和时代价值,对于讲好宁夏故事、增进民族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要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大力推进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和黄河精品旅游带建设,让赓续五千余年不断的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绵延勃发,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实底气和深厚滋养。

用革命文化,赓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奋斗精神。革命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理想信仰,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宁夏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丰厚的红色革命资源。《清平乐·六盘山》从这里走向世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建设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军在西吉县将台堡胜利会师,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爱民如天”的红色佳话。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要用好红色资源,拓展红色资源空间,不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信仰力量,引导人民群众锲而不舍把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伟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聚力攻坚,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见证山海情的扶贫搬迁点闽宁镇,从昔日“风吹砂砾满地跑”的干沙滩,脱胎换骨变成百姓安康、酒庄各异的金沙滩,实现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贫有所帮”。西海固是中国脱贫攻坚史的缩影、标杆,要讲好西海固脱贫攻坚的奇迹和故事,向全国、全世界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宁夏脱贫攻坚、生态改善、转型发展成果,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热情好客的美好景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二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决定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宁夏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和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激励全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推进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授予汪一鸣等3人宁夏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授予《新形势下党化解“四种危险”的机制创新研究》等135部著作论文类作品宁夏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希望获奖人员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全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先进为榜样,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动我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XX年XX月XX日

★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新时期全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区建设,打造文化兴盛沃土,根据《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打造文化兴盛沃土,激发群众文化热情,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推动品质发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强化政治引领,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统筹建设,推动均衡发展。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提效能,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法治化。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发展。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示范区创新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管理治理方式,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坚持共建共享,推动融合发展。在把握各自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旅游等相融合,文化事业和产业相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全社会全领域拓展,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建成与宁夏“新时代文化强区”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设施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蓬勃发展,“都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城乡文化圈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供给方式更加多元,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取得新发展,法治化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奋力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朝着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1.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完善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及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规范服务流程,明确权责关系。推动各市、县(区)在财政承受能力范围以内,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强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真落地、全覆盖、见实效。

2.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管理和服务标准。坚持“建、管、用”并重原则,进一步完善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标准,明确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规范,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服务品质。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标准规范体系,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数字图书馆建设,制定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明确数字文化服务的资源配置、管理和服务标准,提升数字服务能力。

3.开展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依托行业组织,开展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服务质量,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制定评估标准体系,每四年开展一次评估定级。进一步完善评估定级结果运用机制,通过经费分配、项目安排等方式,加大奖优力度。

(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建成宁夏美术馆、银川市图书馆新馆和原州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实施宁夏文化馆整体改造工程,利用银川市图书馆老馆改建银川市少儿图书馆,推进沙坡头区文化馆、图书馆市区共享一体化建设和同心县文化馆改扩建。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对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实施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实施一批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升项目。加大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和移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纳入各市、县(区)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完善农垦系统国有农场转隶后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

2.深化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盘活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总分馆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享、文化活动的联动和人员的统一培训。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部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设立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或基层服务点,全区县级图书馆分馆达到200个以上,文化馆分馆达到180个以上。鼓励将若干人口集中、工作基础好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为覆盖周边的区域分中心。

3.开展城乡流动文化服务。大力推广“大篷车”送戏下乡、“文艺轻骑兵”基层巡演等形式,积极发展城乡文化服务,年均送戏下乡演出1600场以上,广场演出1500场以上,“戏曲进乡村”300场以上,覆盖全区所有乡镇、移民新村和脱贫出列村,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缩小城乡差距。

4.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融通发展。充分发挥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强化文明实践功能,推进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围绕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文化资源支持,增加旅游宣传展示功能,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共建共用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加强功能融合,提高综合效益。推动文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实施设施共建、文艺联创、人才培养、演出交流等一批军民共建项目,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1.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景观元素植入。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新期待,按照可观光、可游览、可休闲的要求,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支持各地加强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保护利用,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网红IP和热门“打卡地”。

2.加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阅读岛”“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新场景建设,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并将符合条件的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紧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以市辖区、县城、小城镇为重点,以市、县(区)为主体,布局建设城市书房80个以上。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统筹旧厂房、老街区、闲置中小学等公共空间可用资源,在完整保留历史遗存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文博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所、书吧、茶吧、传统文化演艺场所等公共文化创意空间。

3.扮靓社区文化空间。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提高环境的美观性和服务的便捷性,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向基层社区下沉,打造社区公共文化活动、邻里交往交流的精神家园。立足社区实际,鼓励社区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1.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以宣传引导、活动引领、公益培训、艺术展示、数字体验等为手段,努力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推动错时、延时开放,鼓励以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智能化设备等形式开展夜间服务。

2.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编制公共文化服务地图、指南。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服务功能,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鼓励“走出去”,创新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阅读岛、嘉年华等文化活动。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发挥平台作用,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公益众筹等方式,面向不同文化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利用特色资源提炼开发文化IP,加强文创产品体系建设。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实施全区古籍数字化记忆工程。

3.发挥文化惠民品牌效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持续打造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演出、“激情广场 舞动塞上”全区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品牌,支持各地突出地方特色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在全区遴选推介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品牌、文化馆(站)优秀艺术普及活动品牌。鼓励有条件的文化馆将街舞、小剧场话剧等文化形式纳入服务范围。

4.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关爱温度。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特殊群体需求,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无障碍设施,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设置盲人图书室,配备盲文图书和智能听书设备。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面向异地务工人员、残障人士、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有针对性开展特色化文化服务。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发展,面向中小学生设立课外教育基地,组织优秀文化专干、非遗传承人等配合教育部门落实“双减”政策。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鼓励各级文化馆开办老年大学,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享有更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坚持平等、参与、共享原则,加强对城市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帮扶,开展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节日传统文化和习俗庆祝活动,推动其更好融入城市、融入生活。

(五)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

1.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切实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发挥阵地、资源和人才优势,努力形成线下活动常态化、线上课程不断档、智能体验便捷化的全民艺术普及新格局,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活更具审美品位。加强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培训力度,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使各级文化馆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鼓励各地以文化馆为主导,联合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搭建推广平台。推动各地设立全民艺术普及月,鼓励举办全民艺术节,增强社会影响力。

2.加强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文艺创作生产与传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突出地方特色、时代价值、文明新风和乡土气息,推动创作更多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建立全区“群星奖”群众文艺作品项目库,推选优秀节目参加全国“群星奖”评选。

3.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组织优秀节目、团队参加全国性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广泛开展全区广场舞大赛、合唱比赛、广场文化演出、群众文艺会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市、县为主体组织“百姓大舞台”比赛,基层举办“村晚”,引导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创新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和服务手段。

4.促进文化“请进来”“走出去”。办好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西北五省区秦腔展演等区域性文化活动,支持各相关地市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贺兰山文化旅游节、六盘山山花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群众文艺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邀请区外艺术院团到基层开展公益性演出。积极组织参加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合作等,不断拓展公共文化交流合作渠道,讲好宁夏故事,以民相亲促进心相通。

(六)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1.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水平。推进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推动国家公共文化云与自治区公共文化云平台、地方智慧城市及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服务对接,整合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逐步覆盖延伸至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及服务点。

2.提高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运营水平。推进自治区、市、县三级公共文化场馆数字资源库建设,建立常态化的数字资源采购和更新维护机制。将相关文化资源纳入国家云平台共建共享。加大数字资源设施建设和展示推广力度,提高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电子阅览设备的利用率。推进宁夏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体系与“一机游宁夏”互联互通。

3.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效性。大力发展基于5G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鼓励公共文化机构设立阅读、舞蹈、音乐、书法、绘画、摄影、培训等交互式文化体验专区,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打造特色化、大众化、自助化的数字文化互动体验空间。推进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培育线上文化服务品牌。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打造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培养具有高粘性的“粉丝”文化社群。推动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开设全民艺术普及专题。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七)进一步强化社会参与

1.完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积极组织参与举办全国或区域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促进供需对接。鼓励利用冠名、赞助、托管等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推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会化运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和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文化能人代管等模式。

2.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管理工作,推动落实创新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规划和保障机制,迎接国家复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促进地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全面推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对存在人员缺乏等困难的县级特别是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场所,引入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监管方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管控。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加强对市、县级重大公共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评估。规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文化项目,兼顾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群众满意度常态化动态测评体系,深化细化公共文化群众参与率、知晓率、满意度考核评价体系。

(八)促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

1.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对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全民阅读推广人和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培育计划,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书评人等积极组织阅读推广和艺术普及推广等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形式传播艺术和阅读知识。深化“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增强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2.促进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发挥“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学雷锋‘四个一百’文旅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美好生活”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文艺轻骑兵”、爱心助盲、“保护母亲河”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积极组织参与全国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评选活动。

3.完善文化志愿者管理体系。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服务和激励机制,鼓励组建各类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团队,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制度,逐步建立星级文化和旅游志愿者认证制度,对服务时间长、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优秀志愿者团队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增强广大志愿者的工作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

(九)加强乡村文化治理

1.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整合优质资源与力量,持续开展“大篷车”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乡村大喇叭”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专项治理,提升服务效能。结合实际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电商、就业辅导、四点半学堂、儿童之家等功能。支持乡村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健康发展。结合全国、全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拓展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模式。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动非遗项目和活动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等,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传统美德。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推进“艺术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建立艺术家、策展人等专业人士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重点旅游村镇的对接机制,挖掘乡土底蕴,传承乡村文脉。开展“乡村春晚”“社火闹元宵”“农民丰收节”等富有文化特色的农村节庆活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名片,打造节庆新民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协调宣传、发改、财政、广电、体育等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培育一批高质量发展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探索革命老区、脱贫地区和农村基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努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完善规范,普及推广。

(二)加强法制保障。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公共文化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和贯彻力度,面向公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执法检查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财政保障。落实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推动各级财政完善保障机制,把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预算绩效管理,按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强基层人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为基层文化队伍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依法依规给予表彰和奖励。落实基层文化服务岗位人员编制,配齐配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兼职人员,利用公益性岗位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管理员,保持基层文化队伍相对稳定。利用“文化人才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大力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5天。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乡贤等作用,支持培养一批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乡村文化骨干。鼓励乡村文艺团队参与乡村文化设施的管理运营和服务,激活基层文化阵地。

(五)加强绩效管理。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纳入文化和旅游系统绩效目标考核范畴,切实加大督促检查考核力度。年初安排部署、年中督促检查、年底组织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与相关项目安排、财政资金相挂钩。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展缓慢或效果差的,将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予以通报。

本实施意见自2022年12月10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方案

银川市创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凸显区域文化特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等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相关要求,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特色发展、文旅融合、提升福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工作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市非遗名录、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传承人群显著增加,传承能力、传承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遗传习场所满足需求,非遗项目活态传承,文化生态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传统工艺持续发展,保护成果科学转化利用,基本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非遗服务当代、造福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越发凸显;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工作能力有效提升,统筹管理、协同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非遗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根据自治区统一安排,积极争取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力争使我市更多的非遗保护项目列入国家、自治区保护计划。继续开展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评审、命名和公布工作,进一步完善认定、管理制度。开展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存续状况评估,加大对急需保护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总结推广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动态调整非遗保护责任单位。

(二)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继续开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命名和公布工作。对市级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适当补助。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习义务情况考评机制,实施动态管理。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高校项目研究,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

(三)开展非遗分类保护。根据非遗项目的不同特点,区分类别,分别探索研究制定针对性保护政策措施,实施分类保护。深入挖掘银川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不断丰富传统工艺产品的题材和品种,提升设计制作水平,精心培育能工巧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的实践和展演水平,推动进入乡村、社区、学校常态表演,增强濒危剧种、曲种的生命力和存续力。鼓励传统节庆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充分发挥非遗优势,加大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传统工艺培训力度。

(四)完善非遗整体保护制度。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传承保护机构,加快落实规划纲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与展演活动,强化氛围营造,全面体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扎实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整体传承保护水平。

(五)扎实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高龄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建立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协助国家、自治区做好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以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对濒危项目和高龄传承人进行数字化采集。

(六)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市、县(市、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濒危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探寻科学的传承保护方法,为改善濒危项目存续条件、提升项目存续活力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加大“研培计划”中“研究”的内容,以“研”带“培”。鼓励高校与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及传承人长期合作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研究基地、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密切高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增强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七)加强非遗传播。着力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主题传播活动,打造一批品牌传播项目。加强与社会、企业等的合作,带动形成非遗传播队伍。推动主要媒体加强非遗传播力量建设,鼓励设立专题网站和栏目。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优势,丰富传播手段,提高非遗传播的参与度。充分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将非遗以活态形式展现出来,使之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打造“非遗符号”,让公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鼓励非遗展示中心和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开展非遗展览展示活动。开展优秀记录作品、传播作品的展示展映活动。

(八)大力开展非遗理论研究和普及教育。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了解掌握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存续状态和变化情况,科学认识与把握非遗的特性及传承演变规律,科学提炼保护理论并指导保护实践,共同推进非遗理论研究。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相互加强联系,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进非遗普及教育。鼓励非遗活动进校园,积极开展非遗教学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对非遗及其保护意义的认识。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支持在学校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及体验活动。鼓励非遗传承人主动进校园进行教学实践,鼓励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非遗课程,总结推广优秀案例及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要牵头做好此项工作,及时协调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协作机制。

(二)完善法规保障。适应非遗保护新形势,及时修订加强非遗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的法规制度。促进完善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管理、经费管理等单项法规制度,健全非遗保护法规体系。依法依规强化非遗传承保护,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侵权行为,维护非遗传承人权益。

(三)加强人才保障。协调建立稳定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队伍,加强全市综合型人才及非遗保护岗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按照国家规定对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四)完善支持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经费列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非遗的保护传承,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强化宣传推介。运用各级各类媒体,面向不同群体宣传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相关知识和内容。拓展渠道推介相关文创产品及其衍生品,全面宣传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展、成效、意义等,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