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广东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广东遴选·第54期】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广东遴选·第54期】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2023-03-01| 来源:北辰遴选·云舒老师

一、背景链接

2月13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部署建设农业强省和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新起点上推动我省“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当好示范塑造新优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不断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二、深度解读

★中央农村会议精神解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建设农业强国的措施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当前,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

◎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

◎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建设农业强国

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要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

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要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广东基本省情——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经济总量连续34年居全国第一。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来计算,广东可以闯进“全球前十”,领先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富广东”实至名归。但如果把广东的经济总量分为10份,珠三角9个城市就要占去8份,而粤东粤西粤北12个城市仅仅占了2份,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可想而知。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2018年10月,习**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求广东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总书记的谆谆指引,为广东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指明努力方向、注入磅礴动力。

厚望如山,使命如磐。这些年,广东坚定不移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担当作为。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举措,补齐老区苏区、民族地区等县域政策短板,连续开展三轮省内对口帮扶工作。全省县域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惠州博罗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肇庆四会、茂名高州、揭阳普宁等一大批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74.63%,一批经济实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专业镇、特色镇蓬勃兴起,全国4个千亿镇广东独占2席,分别是佛山市南海区的狮山镇和顺德区的北滘镇。

——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省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06个,“粤字号”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

——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省省级涉农资金接近八成投向县镇村基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41以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

(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富民兴村产业发展。

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巩固提升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省级粮食产业园区建设,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养殖业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和养殖绿色化,推动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全产业链示范畜禽企业。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高深海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打造深海网箱养殖优势产业带,建设海洋牧场。完善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扩大木本油料和果品生产规模。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健全使用农产品及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追溯管理。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平稳。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研究制定新时期广东农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提升行动,推进丝苗米、生猪、家禽等十大类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优势农业产业带、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果菜茶、花卉、南药、蚕桑等特色产业。推动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振兴乡村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提升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争创一批“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和旅游、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民宿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一批“一村一品”农村电商带头人。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三区三园”[]建设。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400家以上,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80%以上。推进实施广东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行动计划,建成县镇村各类联农基层合作组织1万个以上,打造供销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推动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产品研发、中试放大和成果转化等服务能力。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入乡,探索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推进种质资源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参与种业科研创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打造“种业硅谷”。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建设精美农村为主攻方向,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显著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并实施村庄规划,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成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实施“五美”专项行动[]、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治理,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实施镇村同建、同治、同美,鼓励绿色农房建设,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系统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到2025年,基本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80%以上、珠三角地区100%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开展乡村生活圈示范创建。大力推进农村供水改革,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建立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一体化管理、智慧化服务的农村供水体系。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创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全面提升管护质量和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高县域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县镇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强化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村防灾减灾体系。

积极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突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快乡村振兴立法。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南粤党员先锋工程,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全面激发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出资、入股、转让、抵押等制度,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积极推进“点状供地”,统筹推进水田垦造,大力推进拆旧复垦。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健全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形式,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发展一批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强村。健全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有序推动集体经济股份内部流转,深化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农村权益制度。

健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等支农发展政策,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鼓励就近就业、就地就业。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持续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建立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机制,实施“强镇兴村”工程,推动帮扶重点由现有的驻村向驻镇扶村转变,形成“强镇联村带户”机制。

(二)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完善市民化推进机制。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开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调整完善广州、深圳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探索居住证互认制度,在除广州、深圳外的珠三角城市率先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完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不断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和便捷度。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实现城乡要素良性循环。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县域为整体,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一批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强化区域发展统筹协调。探索完善行政区划布局,打破城市间市场一体化障碍,完善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的机制。建立区域均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深入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科学合理确定省市县各级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和地区保障标准,有效增强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保障能力。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地区与同类非生态地区均衡发展。统筹考虑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县域主体功能,实施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环保、用地、用林、用海、人才等区域政策,因地制宜培育和激发区域发展动能。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要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垦造水田5万亩,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强精耕细作,扎实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丝苗米、岭南蔬果、南药、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更多“粤字号”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休闲旅游、数字农业、预制菜、农业微生物产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云浮建设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探索鱼塘种稻和果园种粮等新技术新模式。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加快灯塔盆地、雷州半岛、南雄盆地等大型灌区建设,推进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渔港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稳定畜禽产业支持政策,加快畜禽养殖场户升级改造。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提升,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供水水质提升,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支持珠三角及周边的县域融入大城市发展建设、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做强主导产业、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域加快补齐城镇建设短板。支持沿海县做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培育一批经济强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支持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健全县域发展促进机制,推动扩权强县赋能。在“湾+带”“双核+双副中心”等协作基础上,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5个县(市)帮扶协作全覆盖,做好珠三角12个县(市)产业协作工作。县域强则市域强,县域活则全省活,我们一定要把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做好。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形成一批名镇名品,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深入实施供销社联农扩面五项工程。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拓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城市更新,深入推进“三旧”改造,下大力气抓好广州、深圳等市城中村改造,实施农贸市场提升工程,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村入户便民利民工程,加快补齐乡村道路、村内照明、冷链物流等短板,促进农产品外销和消费品下乡。建立城市人才入县下乡机制,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深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支持民族地区、老区苏区加快发展,加快推动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深化援藏援疆、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合作。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落实“1+14+15”政策体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高水平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支持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增强转入地造血功能,为转出地产业升级拓展空间。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这件互利共赢、意义深远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出更大成效。

★《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解读

◎“1+14+15”夯实制度基础

广东省搭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1+14+15”政策体系,为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搭起了政策框架、夯实了制度基础。

“1”即《若干措施》,作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主文件,提出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承接载体、引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强化要素资源支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21条政策举措,并制定了重点任务分工,明确任务内容和责任单位。

“14”即14个省级配套文件,进一步强化省级层面在谋划布局、政策统筹、要素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协调作用,为产业转移提供配套支撑。

“15”即15个市级实施方案,进一步压实各地市主体责任,推动各地市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切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各项工作。

如何确保这一系列政策制定科学规范、精准到位、务实管用?会议介绍,在制定的过程中,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重点围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短板,研究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同时,结合资源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在产业布局、平台建设、产业共建、政策统筹、要素保障、服务配套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支持,“不搞‘一刀切’,不撒胡椒面”,集中资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突破。

此外,政策制定十分注重调动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引导各类企业“愿意转、留得住”,促进企业以及转出地、转入地政府在产业有序转移中实现合作、互惠、共赢。

◎从单向帮扶向合作共赢转变

本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的结对关系首次实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全覆盖,并将珠三角地区12个县(市)也纳入了对口协作范围。

本轮对口帮扶协作进一步细化了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明确了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要由帮扶方主导开发建设,强调要有机制、有队伍、有阵地、有收益,支持结对双方积极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相关工作从单向帮扶向合作共赢转变。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还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政府团队+市场团队”协同作战;同时,用好协会等专业力量,政企合作形成招商合力。

◎集中资源支持部分区域

为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广东省支持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和珠三角3个地市各打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支持对口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一个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和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会议特别强调,省、市集中资源做强主平台,省里支持的资金、资源要素指标等主要投向主平台,所在市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投放在主平台。

省里将统筹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和要素资源指标,对符合条件的平台载体和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实施差异化支持,集中资源支持潜力大、条件成熟、成长性好的区域,并根据各地实际建设成效,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支持工作积极性高、成效好的地市。

深圳将在省里的指导支持下,充分发挥产业、创新、市场、人才、管理等优势,结合兄弟城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合作形式,共同建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特别是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汕智造城、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加快建设高端电子化学品园区,今年建成投产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着力把深汕合作区打造成为现代化产业新城。

★领导要求

◎省委书记要求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上黄坤明做出重要指示

①形势分析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了专门部署。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深刻认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要求,深刻把握推进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历史方位、内在规律,坚决扛起建设农业强省的重大责任,增强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主动,把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抓好的重大战略举措抓紧抓实,奋力开创我省“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②对策要求

要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切实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扛起政治责任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下大力气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力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完善粮食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抓好生猪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保供能力。要着力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产业能级提升,抓增收致富,在做好“土特产”文章中,构建起体现广东“三农”特色、展现广东比较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聚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突出需求导向应用导向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推动农业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让农村发展生机勃勃、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要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要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要立足“抓什么”,把准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着力抓好县域经济,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县域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打造县域经济主引擎;抓好县域城镇化,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乡镇综合服务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美丽圩镇;抓好城乡融合,推进城乡规划“一张图”、城乡建设“一盘棋”,推动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聚焦“怎么抓”,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向前推进,坚持分类施策,“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创先、进位、削薄”行动,推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催生更多百强县、千亿县,实现县域实力整体提升;突出改革创新,推动扩权赋能强县,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抓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激发县镇村发展活力;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完善“1+N+X”政策体系,深入开展新型对口帮扶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强化要素保障,以财政、金融、社会“三管齐下”强化资金保障,以县、镇、村“三级发力”强化土地保障,以县内县外“双向施策”强化人才保障,确保要素资源投入持续不断。要明确“谁来抓”,组建省市县三级指挥机构和工作专班,由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抓,形成指挥有力、上下贯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坚持“主抓到县”与“由县主抓”相统一,全面实行省领导同志定点挂钩市、联系县,推动各县(市、区)担起主责、唱好主角,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带领镇村两级和广大群众把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农业强省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落实。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真正做到会抓懂干、真抓实干、善抓能干,以新担当新作为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要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督促指导和竞标争先,推动形成敢为人先、不甘人后、你追我赶、互促共进的浓厚氛围。

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黄坤明作出重要指示

2月24日,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新阶段我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推动落实。省委书记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主持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省政协主席,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出席会议。

①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加快自身发展,持续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和拓展延伸,有力促进了全省产业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转移的大环境、大趋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使命任务、内在要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抓落地。要深刻把握我省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切实增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紧迫感,前瞻谋划、主动作为,不断拓展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空间,加快夯实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产业根基。要深刻认识我省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优势,坚定推进产业有序转移的信心决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更大突破。要深刻把握新阶段推进产业转移的新要求,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在守正创新中把产业有序转移工作推向深入。

②对策要求

要聚焦重点、整体推进,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要抓园区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梯次配套、功能完备的平台体系,持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支撑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要抓产业项目导入,明确主攻方向,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招商引资,全链条抓好产业项目的谋划、招引、落地。要抓营商环境优化,在法治环境、政务服务、市场建设、诚信体系、政策支持等方面拿出硬措施、打出组合拳,推动全方位降成本,实现全周期优服务,打造吸聚产业有序转移的引力场。要抓对口帮扶协作,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起来,把帮扶重点放在壮大产业、推动发展上,压实帮扶双方责任,优化互利共赢的制度设计,实现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协作、产业共建,汇聚产业有序转移的强大合力。要抓资源要素保障,重点强化用地用能、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等保障,确保项目能落地、有支撑、可发展。

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提供有力保障。省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考核评估、督促落实;省有关部门要强化协同配合,加强对各地指导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珠三角地区有关市要增强大局意识、展现责任担当,真心实意支持、真抓实干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各市以及惠州、江门、肇庆3市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与珠三角地区有关市的对接,积极主动做工作,共同推动产业转移提速增效。

三、实战应用

例题1:2023年2月13日,广东省举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会议强调要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请结合材料和广东实际,请针对农民增收提出对策建议。要求:对策可行,逻辑清晰,35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一是稳定就业增加一块。要顺应农民工更加倾向于在省内或者县内就业的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二是经营增效提升一块。将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三是财产收入挖潜一块。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四是转移收入拓展一块。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筑牢社会安全底网,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例题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基本省情。结合我省实际,你认为应该如何推动“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实施。要求:对策可行,逻辑清晰,350字左右。

【参考作答】

全力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落地见效,才能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夯实产业基础。具体对策如下:

一要坚持实体当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产业项目导入、园区开发建设、联合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推动产业共建、产业共强,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共同富裕。

二要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水平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和各类产业园区建设,深入开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短板弱项对标提升行动,更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

三要坚持统筹布局,推动对口帮扶协作见效。要广泛宣传发动,引导中央企业、省市国企、大中小型民企、商协会积极参与,凝聚起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强大合力,努力推动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框架1: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共谋协调发展“一盘棋”

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要“全面丰富”,人要“全面发展”。

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加快“绿色转型”,提升“绿色含量”。

融合城镇建设与乡村振兴,破除“二元分割”,促进“要素流动”。

框架2:

用区域协调发展“金钥匙” “解锁”共同富裕

用心“打造”区域协调发展“金钥匙”,“解读”共同富裕。

用情“打磨”区域协调发展“金钥匙”,“解答”共同富裕。

用力“打通”区域协调发展“金钥匙”,“解锁”共同富裕。

框架3:

答好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答卷”

明大势,应势图强。

识大局、科学发展。

应大道,创新突破。

★议论文框架

框架1:

“一二三四”法解锁“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

以“一心一意为民”解锁“百县千镇万村”锦绣宏图。

以“两个毫不动摇”解锁“百县千镇万村”发展路径。

以“三驾组工马车”解锁“百县千镇万村”实施保障。

以“四级联动机制”解锁“百县千镇万村”最强战力。

框架2:

衡量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宽度”

保持思路宽,全面完整地领会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保持眼界宽,全面准确地落实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

保持策略宽,全面具体地贯彻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框架3:

寻求区域协调发展的更优解

走出认知误区,寻找“全面”解法。

走出高速误区,寻找“稳定”解法。

走出目标误区,寻找“实际”解法。

★政务信息框架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突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突出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突出农民增收致富。

突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突出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工作简报框架

筑牢城乡水利发展根基 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

水利丰,产业兴。

水利强,安全固。

水利兴、河湖美。

★决定框架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分类施策。

——坚持集约高效。

——坚持协同联动。

——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群众路线。

——坚持实事求是。

(四)目标任务。

二、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五)分类引导差异化发展。

(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三、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

(八)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九)建设美丽圩镇。

(十)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十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十二)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十三)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

五、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四)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

(十五)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十六)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

(十七)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

(十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六、强化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强化政策支持。

(二十一)加大改革力度。

(二十二)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

(二十三)广泛调动社会力量。

(二十四)强化考核评估。


五、必背金句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3.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

4.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在南粤大地绽放新的精彩。

5.新动能蓬勃生长,新局面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呈现出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

6.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7.只有念好“衡”字诀,把握发展机遇、鼓足奋斗干劲,贯通乡村“血管”、流畅城镇“动脉”、康健县域“肌体”,才能一步步将美好愿景转化为美好现实,打造一个强富绿美的新广东!

8.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就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抓手。


六、范文赏析

★策论文

县域城乡融合的核心“三气”

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与“乡”的传统功能定位有所差异,“城”重在集聚、汇合,“乡”重在守护、传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基本省情,推动城乡融合,广东需从县域这个切入点着手,重塑“城”与“乡”的角色,在“融”上下功夫、做文章,在“合”中谋发展、寻变化。

建立一体化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城乡政策更“接地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要以解民忧、纾民困为目的,以惠民利民为导向,制定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第一,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修缮乡镇道路,完善城乡交通线路,实现道路“户户通”;增设乡镇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建立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第二,推动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乡镇医疗水平,建立城乡卫生共同体;向乡镇适当倾斜教育资源,保证乡镇教育水平不滞后;健全乡镇养老服务网络,修建养老食堂,完善老年娱乐设施,与城市养老服务并轨。第三,构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体系,弥合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将数字技术运用在基层党建、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提升治理效能。

促进多元化县域产业融合和要素循环,让城乡发展更“显灵气”。“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城乡融合需要促进要素循环,盘活资源,融活各个环节,以农业作为基础支撑,再通过新业态反哺农业发展。一方面推动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多元化,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竞争;落实技改投资奖励、入企指导帮扶等措施,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度挖掘乡村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三产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破除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流动的障碍。通过资源及制度优势,吸引社会资本,起到输血功能,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土地流转规模化、制度化,为发展产业打好基础;为人才提供优渥的福利保障以及针对性的发展上升渠道,吸引人才回流,为乡村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技术指导。

打造精品化县域文明家风和特色民俗,让城乡底蕴更“扬正气”。城乡融合要注意城乡的“品牌化”,品牌化不是标签化,而是构建以县域精神文化为内核的文明体系。“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底蕴所在,推动城乡融合需要摒弃歪风陋俗,传承“好民风”“好民俗”。一方面挖掘本土优秀的文化基因。将传统民俗、传统美食、古街老院、家风古训、睦邻传统等予以弘扬,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改善人民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践行文化“富”民方针。修建文化传习所、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定期开展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和大型展演活动,让民族文化精品焕发灿烂光芒,让县域居民精神“富”;打造文化产业园,开发特色村寨,形成特色文化品牌,让县域居民口袋“富”。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县域城乡融合,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底色,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紧紧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更好地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让广东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绘就南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

★策论文

以“县域市场”为支点 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县域经济是市场链条的触角、根基,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广东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底部基础作出广东贡献。

牢握“资源禀赋”法宝。挖掘县域市场潜力的关键,在于明确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推进“一县一业”“一县一品”发展,把各县域优势和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把“县域市场”这一支点做精做牢。一是产业经济必经丰富的县域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优势,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区位、交通要素凸显的县要积极发展物流、电商等产业。二是农业条件好的区域要因势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园、种植基地等田园综合体,提升供给质量,把更优质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三是科技成果产出多的县域要依托科技园、工业园,吸引更大的投资主体与入驻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争创创新型县、知识产权强县,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紧扣“城乡融合”法宝。城乡融合的发展极大扩充了经济体量和市场容量,加快城乡融合是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引擎。县域内各级政府需逐步转变“城市偏向”思维,逐步探索以城乡功能衔接为突破口的新格局,推进城乡市场流通、共享。一方面,以市县联动为主攻方向,培育和发展乡村资本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引导城市技术、人才、资金等向农村流动,加快市场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着力补齐乡村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加快发展城乡教育、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乡民共享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扩大县域市场的内需。

挂载“环境保障”法宝。环境不优,经济难兴,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塑造“硬件抓建设、软件抓服务”的环境,为建高筑牢县域经济提供良好的保障。在硬环境方面,要聚焦基础设施领域突出问题,在水、电、路、网等短板上下功夫,完善包括通信、广播电视、物流在内的基础设施,提升县域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在软环境方面,要统筹推进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减税降费支持,化解新兴产业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难题,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

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无边光景一时新”。县域是区域经济、政治、资源协调发展的基层地域单元,广东各地要切实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借力“县域市场”支点,大幅提升综合实力、突破动能转换,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开创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议论文

“一二三四”法解锁“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出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领悟《决定》精神,以“一二三四”工作法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以“一心一意为民”解锁“百县千镇万村”锦绣宏图。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二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在发展城乡经济、改善环境、保障民生、富民增收等工作措施上多看看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多想想群众的实际需求,多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多行惠民之举,才能确保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征程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以“两个毫不动摇”解锁“百县千镇万村”发展路径。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奠基石,但目前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的局面尚未扭转。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亮明态度、决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基层镇村而言,民营经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解决税收、就业、创新等多项问题的重要力量。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的基础上,要通过及时对接惠企政策,深化改善营商环境,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三驾组工马车”解锁“百县千镇万村”实施保障。党组织是革命斗争年代的战斗堡垒,是和平建设时期的坚强后盾,充分发挥组织、干部、人才工作这“三驾马车”的驱动力,才能以高质量党建护航高质量发展。只有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严肃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才能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锻造一支懂经济、善发展、敢改革、爱基层的高素质县镇干部铁军,加强干部选育培训,将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一线锻炼,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干部多看一眼,多提一句是必经之举。只有挖掘培养镇村创新人才,针对镇村发展需要精准引入天下英才,配套实施管理激励留下适用之才,积极营造惜才、爱才、重才的浓烈氛围,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做好动力支撑。

以“四级联动机制”解锁“百县千镇万村”最强战力。《决定》指出,建立以县(市、区)委书记为一线总指挥、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为一线施工队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领头雁的指挥部;建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考核评价体系,对市县党委、政府及省有关单位进行考核。这两项机制对地级以上市、县、镇、村四级进行了有机联合,将镇村的发展情况与市县的实绩考核直接挂钩,有力促进四级党委、政府联合共谋共建共推高质量发展工程。只有充分发挥纵向支持、横向帮扶、内部协作相结合的机制作用,才能把镇村解决不了的难题提级到市县,并结合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把市县的先进经验做法普及到镇村,让敢想敢干敢拼的镇村班子干部有路径、有资源、有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让我们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团结一心加油干,以钉钉子精神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把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好,把宏伟目标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现实,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政务信息

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排全国第四位,农村有3200多万常住人口,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农业强省是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广东将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蝶变。

突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广东将严守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耕地保护,深入实施“南粤良田”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化托管服务,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千方百计稳住粮食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念好向山海要食物的“山海经”,大力发展冬种农业、北运蔬菜、林下经济、农业微生物产业,培育功能性食品与营养保健相关产品产业,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突出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广东将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县镇村“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强链补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百亿元级预制菜产业强县、十亿元级预制菜生产强镇和预制菜原材料供应亿元村。大力推动产业能级提升,打好“龙头、园区、品牌、配套”四张牌,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优工程,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跨县集群建设,全力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支持沿海县建设一批海洋经济产业园,打造一批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突出农民增收致富。广东将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45个县(市)帮扶协作全覆盖,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和帮扶,调整优化驻镇帮镇扶村机制,深化东西部协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此基础上,坚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强化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从就业增收、经营增效、转移增收、财产性收入等多渠道促进农民和集体经济增收。

突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农业强省建设的题中之义。广东将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结合实际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将重点统筹做好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农房风貌规划,统筹提升乡村风貌,重点推进道路、饮水等乡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突出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广东将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加强特色优势品种研发,扎实开展农业种质资源鉴评、保护与利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强化系统集成改革,既“稳”又“活”深化农村“三块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领域改革,全面激活“三农”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接下来,广东将研究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明确路线图施工图,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工作简报

筑牢城乡水利发展根基 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

今年以来,广东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突出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中型灌区改造、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巩固、幸福河湖以及水美乡村建设,积极绘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利画卷。

水利丰,产业兴。乡村振兴源头活水澎湃涌动,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域为整体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力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也是当前的重点工作。据广东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广东将建设一批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打造以大水源、大管网为主,多源并用的稳定供水保障体系,持续强化农村供水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全面建立县域统管机制,加快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今年全省规模化率要力争总体再提升4个百分点,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9%以上。

水利强,安全固。为确保江河安澜,持续加大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力度,牢牢守住城乡协调发展水安全的底线。加快优化防洪工程布局,推进西江干流治理、潖江蓄滞洪区建设,加快推进东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治理、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东江下游挡潮闸等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全面完成现有及新增83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开展堤防水闸达标三年攻坚行动,持续推进江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海堤、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

水利兴、河湖美。进一步加大河湖治理力度,让乡村水更清河更美。 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到2025年争取建成碧道7800公里,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广东万里碧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鹤山市、丰顺县、陆河县等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启动开平、茂南建设项目,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县城治水示范样板,通过清淤梳浚、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形成了一幅池湖相连、小径相通、人水和谐的岭南水乡画卷。在河湖治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组织编制水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试点,更好地发挥水生态的综合效益,努力将水经济打造成为广东省推动“两山”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名片。

★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

(2022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现就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同时也要看到,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不健全,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净流出的局面尚未扭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从空间尺度上对“核”、“带”、“区”进行深化细化,从互促共进的角度对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对县镇村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学把握,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畅通经济循环的战略举措,是惠民富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内在要求,是整体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对推动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把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分类施策。立足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发展定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县镇村制定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推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

——坚持集约高效。发挥县城、圩镇的集聚作用,推动人口、产业、资源要素适度集中,推广节地型、紧凑式开发模式,科学把握开发时序,梯次推进、有序展开,实现高水平保护、高效能利用、高质量发展。

——坚持协同联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省市纵向支持,推动资源要素精准对接、优化配置;加强区域横向协作,先发地区拓展纵深,后发地区融湾向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坚持改革创新。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创新实践,谋划实施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举措,构建强有力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坚持群众路线。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发展城乡经济、改善环境、保障民生、富民增收上,让城乡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稳扎稳打,树立正确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工作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四)目标任务。以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为主体,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突出短板弱项基本补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批经济强县、经济强镇、和美乡村脱颖而出,城乡区域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在县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展望2035年,县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省城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

(五)分类引导差异化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等因素,科学把握各县域的发展定位、方向、路径、重点,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珠三角地区及周边的县域,融入大城市发展建设,主动承接人口、产业、服务功能特别是生产制造环节、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的疏解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显著的区域。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加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筑牢全省生态屏障。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推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种养殖、深加工、大流通,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对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和省际边界地区中综合实力较弱的县域,加快补齐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推动振兴发展。

(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入园,支持与当地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重点扶持一批10亿元级企业、建设一批亿元级项目,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沿海经济带有条件的县域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渔港经济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深化“研发+制造”、“总部+基地”等合作模式,开展联合招商引资,建设一批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业。开展争创全国经济强县行动,重点支持若干基础条件好的县(市)做大做强做优,示范带动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

(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城产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提高县城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引导镇村人口向县城转移,承接返乡农民就业创业、生产生活。支持县城高水平扩容提质,推动一批有条件的县城按照中等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强化与邻近地区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发展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

三、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

充分发挥乡镇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

(八)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建好用好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加快补齐偏远乡镇服务“三农”的短板弱项,在家门口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基本之需。打造兴旺的商业圈,开展农贸市场提升行动,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展销活动,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助推消费升级。推进电商物流服务联通,加强乡镇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加工物流中心建设,促进农货出乡出山出海。打造便捷的生活圈,积极发展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小公园、小广场、小球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推动镇村生活一体融合、各有精彩。

(九)建设美丽圩镇。开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对路网边、水岸边、街巷边等区域进行洁化、绿化、美化、文化,加强圩镇建筑风貌管控,深化乱搭乱建问题治理,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推动圩镇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蝶变。改造提升旧民居、旧街巷,突出岭南特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因地制宜建设美丽街区,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统筹绿道、碧道等建设,提升美丽圩镇的特色化品质化水平。

(十)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突出发展一批区位优势较好、经济实力较强、未来潜力较大的中心镇,有条件的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力和县域发展的支撑力。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镇名品。鼓励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专业镇联动发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集中资源力量,培育更多全国经济强镇。分类发展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休闲旅游、历史文化、绿色低碳等特色镇,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推动一批古镇古埠古港焕发新的光彩。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十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固树立和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强化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丝苗米、岭南蔬果、畜禽、水产、南药、茶叶、花卉、油茶、竹等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发展预制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数字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

(十二)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主抓手,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等设施建设,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村逐步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巩固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成果,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分类整治空心村。强化农房规划建设管控,坚决遏制新增农村违法违规建房行为。塑造广府、客家、潮汕及少数民族等别具风格的特色乡村风貌,加强古树名木、特色民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守住乡村文化根脉。持续开展珠三角地区“五美”专项行动,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精美乡村。

(十三)加强和完善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头雁”工程质量,选优派强驻村第一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网格化等治理方式,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生活礼俗的作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气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

五、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促进发展空间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十四)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坚持县域一张图、一盘棋,高质量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县镇村生产力布局。明确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策略,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一体谋划县镇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健全城乡一体的规划实施制度,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和生产要素,推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

(十五)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县域为整体推动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动骨干交通网向城镇覆盖,全面实现国道通县城、省道通乡镇,加快“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和村内道路建设,建设县镇村三级快递物流网络。推进县域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和水质提升,让城乡居民都喝上好水。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域同步建设千兆光网和5G网络,相对集中布局建设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加强县域防洪排涝、防灾减灾、应急避难等设施建设。健全县镇村基础设施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

(十六)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建立人才入县下乡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驿站建设,持续推动千名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支持科研院所在县域布局设点,引导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建设县域信用体系,构建普惠金融的公共基础设施。创新为农服务金融产品,引导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当地发展,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调控管理,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

(十七)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优化林分改善林相,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提升城镇污水设施管网覆盖率,将城镇周边的农村生活污水因地制宜纳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在人口分散的自然村推广污水资源化利用和厌氧式、无动力、小区域的生态处理技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大力度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鼓励共建共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与乡,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向全县域拓展。

(十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万千农民素质提升行动”,用好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方式,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推进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镇村倾斜。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县招县管镇用”,实施“万名医师下乡”计划。健全县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统筹城乡低保制度发展,全面实施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推进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加强图书馆、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建设。

六、强化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省级统筹、市负主责、县镇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成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强化统筹协调、政策制定、督促落实等职责。各地级以上市要强化责任担当,推动资源下沉,加强要素保障。县(市、区)委书记要充分发挥“一线总指挥”职责作用,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当好“一线施工队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选优配强县镇党政正职,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优先提拔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经济、善发展、敢改革、爱基层的县镇干部队伍,加强村(社区)“两委”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激励保护和关心关爱。

(二十)强化政策支持。省有关单位要根据本决定制定产业、商贸、人才、科技、土地、生态保护、财政、金融、民生保障等配套支持政策,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构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1+N+X”政策体系。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目录,支持县域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大土地政策倾斜力度,强化县域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推进点状供地,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支持。建立县级财力保障长效机制,试行省财政资金全面直达县(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统筹地方政府新增债券用于县镇村建设。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出一点、集体筹一点、社会资本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帮扶方补一点、乡贤捐一点,引导更多资金注入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

(二十一)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城乡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满足县镇扩容提质空间需求。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同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深化县镇扩权赋能改革,赋予县更多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部分中心镇县级管理权限,确保放到位、接得住、管得好。

(二十二)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深化拓展省内帮扶协作,建立纵向支持、横向帮扶、内部协作相结合的机制,实现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5个县(市)帮扶协作全覆盖,做好惠州、江门、肇庆市12个县(市)的帮扶工作。强化省市县纵向帮扶,结合驻镇帮镇扶村和对口支援重点老区苏区县工作,建立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省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团帮扶机制。强化市际横向帮扶协作,按照“市统筹、县协同”的原则,优化珠三角核心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级结对关系,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鼓励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强化市域内帮扶协作,推动区、县(市)联动发展。健全省领导同志定点联系县、市领导同志挂钩联系中心镇和欠发达乡镇、县领导同志联系村机制,指导和督促各项工作落实。

(二十三)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提高县域营商环境水平,撬动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引导、规范工商资本下乡,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的模式。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带动作用,推动农民合作社转型升级,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发挥作用,办好农民丰收节、“广东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十四)强化考核评估。统筹乡村振兴、产业有序转移等考核机制,建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考核评价体系,对市县党委、政府及省有关单位进行考核。实施县域发展差异化考核监督和激励约束,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考出活力。压实帮扶双方责任,突出帮扶协作实效,既考核帮扶方,也考核被帮扶方。加强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健全常态化督促检查和定期评估机制,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根据实际优化调整政策举措。积极有效防范化解工程实施中的各类风险,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