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遴选官方抖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广东遴选网 > 考点速递 > 笔试考点 > 【广东·第35期】广东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切实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广东·第35期】广东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切实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2022-06-09| 来源:北辰遴选·云舒老师

一、背景链接

6月17日,省长王伟中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重点研究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优化科学技术奖励机制等工作。


二、深度解读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说了这“12345”

1个重大判断,指明我国科技事业历史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2个“轮子”齐驱,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个创新能力,攻坚克难决胜未来

·自主创新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改革创新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开放创新

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4个用人举措,让天下英才聚神州

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5个“要”全面部署,切实抓好落实

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部署上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

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成才铺路搭桥,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

1.总结成绩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科技界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各项任务扎实落地,科技创新在防控疫情、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一是系统总结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成就,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基本形成近中远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有效运行,并在科技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编制完成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创新发展。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在重点方向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8.7%,研发投入占到全国企业的70%。

三是聚焦“四个面向”加强研发部署,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重点研发计划70多个重点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脑科学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国际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个物理体系上实现量子优越性。战略高技术取得新进展,“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海斗一号”全海深潜水器打破多项世界纪录,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首次并网。

四是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创新发展,5G全场景应用与整机研发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样车成功下线,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科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聚焦土地、种业等强化科技支撑,水稻、玉米、大豆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增产贡献率超过45%。科技有力支撑民生改善,编制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技术加快应用推广。科技抗疫取得新进展,14个疫苗获批开展Ⅲ期临床试验,7个疫苗获批使用,2个疫苗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首款中和抗体有效药物获批上市,65款检测试剂产品上市。科技冬奥成果在测试赛中全面应用。

五是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东西部科技合作推动贵州、广西、甘肃等地创新发展。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出台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若干措施。科技创新创业纵深推进,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数量达到32.8万家,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孵化载体超过1.4万家,覆盖95%县级以上地区,创业带动就业近500万人。

六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作风学风和创新生态进一步改善。重大改革任务稳步落实,出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科技进步法修订完成。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取得新突破,探索“揭榜挂帅”“赛马”“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新机制,在预算调剂权、间接费用比例等方面推进经费管理改革。出台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指导意见、推动改革试点,40家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研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百城百园”行动转化推广2800项技术成果。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科普基地认定、进口科普用品范围等税收优惠政策取得突破。作风学风建设持续强化,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快构建,制定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严肃查处重大科研诚信案件。

七是稳步推进科技合作交流,开放创新拓展新空间。政府间科技合作有序开展,高质量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推动中美、中欧在抗疫科研等领域交流,推动同东盟、拉美和中东欧国家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深入推进,支持科学界牵头发起相关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正式成为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成员国。推动港澳地区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2022年十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推动科技规划任务落实,更好发挥战略导向作用。

二是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是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有效运行,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

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

五是加快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支撑引领稳增长和民生改善。

六是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七是高水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

八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九是聚焦战略人才力量,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

十是拓展科技合作开放方式,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广东科技建省的取得成效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广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1+1+9”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动能”。2021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17年的234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61%提高到3.14%;全省研发人员突破110万人;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主要工作和成效如下:

一是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推进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初步构建起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及“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东莞散裂中子源等设施运营良好,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快建设,新布局人类细胞谱系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干线、辐射带动全省协调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支持培育了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承担了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全面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集团军体系”,协同港澳布局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2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277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成体系建设。

二是全面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补齐原始创新短板。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并成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省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加大,从2017年的109.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04.1亿元。组织实施了三批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实现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在2019和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广东牵头和参与的成果共有5项,实现历史性突破。目前,全省已构建起国家基金委—广东联合基金、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省市和省企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大板块资助体系,形成了从十万元到千万元的基础研究“金字塔”支持格局。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瓶颈,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九大重点领域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2021年底共组织实施了8批次项目,在5G、超高清视频、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技术瓶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率先部省联动实施“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合成生物学”和“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新机制新模式启动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工程,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全力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广东路径”。

四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大力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促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应用,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2021年全省高企总量超6万家,相比2017年接近翻番,近年来全省A股上市企业中八成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广东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全省14家国家级高新区、26家省级高新区以占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5的GDP,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国投(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系列国家级重大基金落地广东,设立风险投资和银行信贷补偿资金,引导17家银行向超过1.4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投放科技贷款。

五是推动科技与社会民生融合发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打赢三大攻坚战中贡献广东力量。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我省5个疫苗取得临床试验批件,1个疫苗获紧急使用;1个小分子化学药取得临床试验批件;19个检测试剂获批国家注册,累计已生产超过28亿人份,为全国抗疫大局贡献广东力量。组织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及固废治理等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和应用示范,持续开展珠三角区域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助力实现茅洲河、练江等珠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强化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选派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实现重点帮扶乡镇全覆盖。

六是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构建更加开放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格局。以横琴、前海、河套等合作区为牵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与全球多个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交流联系,已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面加强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实现“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面向港澳创建134家创业孵化载体,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

七是聚焦高精尖缺人才,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充分发挥重大人才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创新平台引才育才作用,探索“一事一议”、试点单位自主举荐等新模式,大力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培养力度。优化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全省持有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人员超过4万人,其中A类高端人才过万人。

八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率先出台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12条”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法规,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圳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推进科技创新领域创造型引领型改革,财政科研经费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扩大高校院所科研管理自主权,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广东工作部署

1.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一要锻造强有力的科技创新主力军,建设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实力的战略科技力量。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牵引推动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以打造一流科研院所和研究型高校推动教研融合发展,以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促进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好用好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优建强战略科技力量。

二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科技自立自强新成果。强化重点突破,加强前瞻性、引领性谋划布局,有的放矢开展技术攻关;强化源头供给,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强化协同攻关,加强机制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加强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交叉协同;强化应用迭代,助力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推广应用中迭代升级,实现“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把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需求牵引强化创新效能,聚焦成果转化激发产业发展动能,聚焦要素整合提升园区平台载体功能,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四要塑造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强大动力。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机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珠三角创新引擎能级,立足功能定位促进“核”“带”“区”协同创新,携手港澳推进高水平开放创新,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五要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持续厚植“第一资源”优势。按照中央部署积极谋划推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加快锻造战略人才队伍,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六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大力营造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促进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2.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源头供给,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

要加强基础研究能力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

要健全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探索企业或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的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多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深化科研项目“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和研究路径选择权,健全科研人才评价体系,打造有利于强化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

要持续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高端创新团队,注重以才引才、为才筑巢,加大对年轻科技人才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十年“卓粤”计划的实验室建设相关内容

(1)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加大基础研究领域财政投入,推动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逐年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投入的占比。

(2)强化实验室体系原始创新

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引领作用,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牵头组织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科学研究,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支持各实验室主体聚焦优势领域长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抢占领域制高点。充分依托现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聚焦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生物防范、极端微生物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构建形成布局合理、链条完整、分工协作、功能齐全和应急服务能力强大的广东省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

(3)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加强科技信息和科技数据库建设,支持深圳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持续推进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省实验室体系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数据库等科技平台建设与共享。建立健全科技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确保设施仪器、公共数据“应享尽享”。


三、实战应用

例题1: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广东省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之一的强核工程的重要举措。请结合材料,概括在构建制造业协同发展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6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一)重点培育“一个示范”,树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企业标杆。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6家(覆盖14个地市),总数位居全国前列。示范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一大批在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引领带动制造业企业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二)全力建设“两个中心”,抢占制造业创新高地。一是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稳定器”。获批建设印刷及柔性显示、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等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了6批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完成全省14个地市的创新中心布局。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性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加速器”。累计培育20批共15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已逐步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载体。

(三)着力搭建“三个平台”,打通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一是搭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技术机构成功创建18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公共支撑服务。二是搭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数字化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部、省、市、高校四方联络机制,搭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广州)数字化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是搭建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对接平台。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累计建设线下示范点15个,入库企业近万家,入库成果2万多件,成果对接数量达2000多项。

例题2:建设科技强省需要有坚实的人才基础,而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请结合材料概括广东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方面的经验做法,5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科技强省需要有坚实的人才基础,广东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和成效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有效增加科技人才供给。省委省政府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实施高等教育系列内涵建设工程,并引进一批港澳高水平大学在粤合作办学,全省高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力支撑科技强省建设。

二是积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应用型高校。根据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支持与科技强省建设紧密相关的理工类学科专业,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全面深化科产教融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省高校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和科产教融合,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全省科技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领域方向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引导研究生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敢为科技创新人才出“硬招”

在厚植沃土精心“育”上出“硬招”。

在破除陈规科学“考”上出“硬招”。

在兼容并蓄大胆“用”上出“硬招”。


“三驾马车”拉动科技创新

驾好“改革马车”,让科技创新“跑得更快”。

备好“人才马车”,让科技创新“跑得更稳”。

驭好“开放马车”,让科技创新“跑得更远”。


“柔性引才”智汇科技创新

明确柔性引才方向,扬起求贤若渴“寻智帆”。

畅通柔性引才渠道,掌好合作共赢“用智舵”。

优化柔性引才生态,驶入人尽其才“聚智港”。


为科技创新人才“浇水”“松土”“施肥”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人才培养“浇足水”。

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为人才干事“松够土”。

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为人才创新“施好肥”。


给科技创新贴上容错“护身符”

健全认定机制。

健全免责机制。

健全纠错机制。

健全防错机制。

★议论文框架

从科技创新成就展“四个面向”中感悟“四心”

感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进取心。

感悟“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责任心。

感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忠诚心。

感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感恩心。

★工作通知框架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一、总体要求

二、适用范围和期限

(一)适用范围。

(二)实施期限。

三、试点内容

(一)实行项目经费定额包干资助。

(二)实行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管理。

(三)实行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承诺制。

(四)落实依托单位主体责任制。

(五)建立绩效导向评价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统筹协同。

(二)健全监督机制。

(三)强化政策宣贯。

(四)实行动态调整。


五、必背金句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学贵知疑,小凝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6.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

7.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9.惠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10.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六、范文赏析

★策论文

为科技创新人才“浇水”“松土”“施肥”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至2021年底,广东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408.8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45万,硕士研究生14.8万,理工农医类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占总量的80.35%和62.32%,有力支撑科技强省建设。为保持广东创新“第一方阵”的地位,南粤广大党员干部要像园丁培育花草一样,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为人才创新“浇足水”“松好土”“施够肥”,不断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凝心聚力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创造沃土,焕发人才创新“满园春色”。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人才培养“浇足水”。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建设科技强省,必须牢牢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若不广为培养,材自何来?”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战略目标和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积极汇聚各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完善政策支持,“精心浇灌”“悉心培养”,为人才创新提供完善设施、资金、服务要素保障。要注重实践锻炼。要在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研究实践中,锻造一批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大势和科技发展战略方向,能为广东发展实施顶层设计的“帅才型”科学家,造就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拥有前沿性重大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挂帅”领衔,攻关“卡脖子”技术的“领军型”科学家,培育一大批本领高强、学风优良、乐于奉献、甘坐“冷板凳”的“实干型”科学家,为广东科技人才梯队建设构筑坚实基础。

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为人才干事“松够土”。疏松通透的土壤可以让植物更好地呼吸氧气,生长得更加茂盛,宽松优越的创新环境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加快人才评价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切实为人才干事“松土”“松绑”,坚决避免让科技人才陷入“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的泥沼中不能呼吸,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使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可以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健全青年科技人才上升渠道,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坚决避免打压青年而造成“躺平”“弃疗”,要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在航空航天、量子通信、导弹卫星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炼筋骨”,充分释放青年人才创新能量,激活青年人才“一池活水”,让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蓝海中扬帆竞逐、实现梦想。

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为人才创新“施好肥”。施肥可以给植物提供茎叶生长、生根开花所需的关键无机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追求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助推剂”“无机肥”。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宣传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宝贵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汲取精神养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铸魂”,以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扎根”,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破土”,以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奉献精神“开花”,在科技创新沃土上茁壮成长、结出硕果。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自身科学追求融入广东跨越发展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将自身科研事业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坚持“四个面向”,自觉主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中建功立业,续写科技报国新篇章。

踔厉奋发启新程,笃行不怠向未来。加快科技强省建设,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新征程上,广东要不懈探索新路子、新模式,持续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为科技创新人才“浇水”“松土”“施肥”,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站稳“第一方阵”。


★议论文

跑出创新驱动加速度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三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交流合作进入全新阶段。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通堵点,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流动更畅通;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广东要发展,就要跑出创新驱动加速度,站稳创新第一方阵。

创新是第一动力。习**总书记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三年多来,大湾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全面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即将启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2家国家实验室、10家广东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20家香港、澳门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集聚众多国内外院士科学家以及港澳科研机构……科技设施要联通、科技要素要畅通、创新链条要融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持续提高,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才能显著增强。

人才是创新主体。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在广州正式开港,实现服务、交流、展示、创新四大功能“一站式”服务;取消港澳居民在粤就业许可,推进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一试多证”;推进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以体制机制创新,打开“9+2”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大湾区正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整个湾区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实现走在世界前列的全球性科创巨头将超过10家,独角兽企业将超过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将超过1000家的目标,广东必须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

区域发展跑出创新“加速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贵州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抓手,构建“粤港澳—贵州—成渝”数据走廊,服务大湾区等地区算力需求;江西赣州与大湾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具有天然的优势,成功加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与科技创新企业共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引进深圳科技公司建设赣州市科技城……大湾区以点带面,区域发展联动生产力,将为其他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带来更多机遇和更广阔的未来。

科技创新的前沿永无止境,科技创新的前景鼓舞人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重要的战略定位。揆诸现实,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为更多区域创新注入动力……粤港澳大湾区风景正好。面向未来,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携手同心、破浪前行,必将建设出世界一流湾区的新辉煌。


★议论文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习**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广东要想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质量,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为生产力发展扫清技术障碍、创造科学条件,凝聚全社会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方位导向。习**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更加凸显。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就。”这为以坚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社会经济循环过程中,可以说,生产处于“四大环节”之首,是保证经济运行和经济再生产的首要条件,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生产力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方位导向。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支撑,而且可以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创新供给支持。要看到,只有坚持科技创新,从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等入手,才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从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改革,才能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从全球视野谋划和提升广东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才能全方位、多领域、宽角度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些都可以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千帆竞发浪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大湾区,大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铸就新的时代辉煌。


★通知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粤科规范字〔2022〕2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改革精神,2019年我省率先在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以下简称省基金)部分项目中试行了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为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项目经费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科研人员大胆闯、勇敢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以及广东省级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等文件精神,现决定在省基金项目中全面开展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按照“充分信任、放管结合、权责相适、协同推进”的原则,着力推动项目经费使用中的预算编制、预算调整、自主决策、监督管理等方面改革,探索实行“负面清单+包干制”管理,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赋予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建立更加符合科研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提升基金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激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技成果,促进我省基础研究事业创新发展。

二、适用范围和期限

(一)适用范围。

1.2019~2021年度立项资助的省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以及粤桂联合基金面上项目。

2.2022年度及以后立项资助的全部省基金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市联合基金、省企联合基金项目等)。

(二)实施期限。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三、试点内容

(一)实行项目经费定额包干资助。

1.项目经费不再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实行定额包干资助。

2.项目提交申请书和任务书时无需编制明细费用科目预算。

3.项目管理费由依托单位(承担单位)根据实际管理支出情况与项目负责人协商确定。

4.项目绩效支出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科研需要和相关薪酬标准自主确定,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总经费的30%,其中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可提高至不超过60%。绩效支出纳入单位奖励性绩效单列管理,不受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调控基数。

5.除上述情况外,其它经费支出不设具体比例限制,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定使用。

6.跨境港澳的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可按照港澳科研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二)实行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管理。

项目经费使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具体清单如下:

1.不得用于与本项目研究工作不相关的支出。

2.不得通过虚构经济业务(如测试、材料、租车、会议、差旅、餐费、交通、印刷等业务)、编造虚假合同、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

3.不得通过虚列、伪造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专家咨询费。

4.不得通过虚构合作、协作等方式违规转拨、转移项目经费。

5.不得截留、挪用、侵占科研项目经费。

6.不得列支个人或家庭费用。

7.不得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偿还债务等。

8.不得全部列支设备费。

9.不得列支基建费。

10.不得用于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等行为的支出。

(三)实行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承诺制。

1.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相关性负责。

2.项目负责人应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代表研究团队承诺尊重科研规律,弘扬科学家精神,遵守科研伦理道德和作风学风诚信要求,认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3.项目负责人应承诺项目经费全部用于本项目研究工作相关的支出,不发生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以及套取、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4.项目负责人违反科研诚信承诺的,将按照《广东省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及省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落实依托单位主体责任制。

1.依托单位应切实履行管理主体责任,规范项目经费管理,对项目经费支出等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对经费决算报表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项目经费的监督检查及绩效管理等工作。

2.依托单位应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管理制度,并报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基金委)备案(备案管理相关要求另行通知)。

3.依托单位应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监督,加快完善与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相适应的项目经费使用、内部报销、信息公开、绩效评价、财务审查等配套管理制度。项目依托单位在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按照内部决策程序制定并以正式文件印发的管理规定可作为经费管理、审计检查的依据。

4.依托单位应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规范科技伦理、生物安全、人类遗传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强化科研承诺、科研活动记录和科研档案保存等管理。

(五)建立绩效导向评价机制。

1.强化绩效导向,将科研项目绩效目标纳入项目任务书,把项目任务书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和验收结果作为依托单位、科研人员获得后续支持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2.项目实施期满后,无须开展单独的财务验收,省基金委按照项目任务书约定开展项目结题验收。项目经费100万元(含)以上的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100万元(不含)以下的可由项目承担单位出具项目经费决算报表。

3.项目结题验收时,依托单位应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经费决算(重点公开设备购置、外拨经费、绩效支出等使用情况)和项目结题验收/成果报告。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统筹协同。

建立多方联动工作机制,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省基金委作为省基金项目管理机构,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推进;依托单位作为项目具体承担单位和实施责任主体,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等政策和制度,完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内部协调联动和组织实施,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管得好。

(二)健全监督机制。

按照权责相适原则,坚持容错与纠错并举、宽容与惩戒并重。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合理区分科研创新、探索性试验中的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谋取私利等违法违纪行为,对于履行勤勉尽责义务的无过错科研人员或责任单位免予问责。建立健全项目抽查制度,定期对结题验收的项目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抽查检查。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等各类主体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惩戒,存在失信行为的纳入信用记录管理,存在违规违法行为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严肃处理。

(三)强化政策宣贯。

加强省基金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管理政策宣贯和培训,让广大科研人员充分了解、理解各项制度规范,深刻领会改革精神,最大程度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切实推进省基金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政策落到实处。

(四)实行动态调整。

加强跟踪调研和分析评估,密切关注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动态调整工作机制,适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善试点内容和有关要求,确保改革工作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财政厅

2022年4月23日


★政务信息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2年6月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专场,介绍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体系的源头。近年来,广东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60家省重点实验室,覆盖全省21个地市。2021年广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4725项,创历史新高。省级财政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把1/3以上的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向基础研究。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近年来,广东以强芯工程、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大力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促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应用,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广东加快调整优化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截至2021年底,广东普通高校有160所,其中11所高校入围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国内地前100名,8所高校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预定2023年时政热点

1.12

销售 0件
浏览 322人

2023年广东省遴选笔试宝典-补差价

88.00

销售 0件
浏览 217人

测试组合装书籍

1.12

销售 0件
浏览 160人

测试testSingleProduct1-1

0.01

销售 0件
浏览 206人

2023年广西省公务员遴选

158.00

销售 0件
浏览 222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权威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官方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0.01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